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ARISTOTLE -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曾经是,而且现在也是哲学认知的至上君王。

--萨缪尔·泰勒·科勒律治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哲学巨匠,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道,奠定了西方思想的根基。他涉猎广泛,集伦理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玄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理论家等身份于一身。亚历山大大帝曾师从亚里士多德,他脚踏实地的作风或多或少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用医生。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在雅典开设的学院中学习,长达 20 年之久。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间断,因此,他的导师说他需要一条“缰绳”。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凸显了他在做学问上的激情。柏拉图死后的十年中,亚里士多德云游四方创作了《动物志》一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希腊人所见过的所有的动物种类,他凭借细致的观察,绘制了很多种生物,剖析其构造。当然这些图存在一些错误(例如,一头欧洲野牛不太可能通过抛掷排泄物来保护自身),但是,这一充满了智慧和辛勤付出的伟大作品,为动物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改良了思维方法,他希望借此完善或者改变过去人们的信条和观念,为此提出了那些他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也驳斥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现存的著作读起来都比较晦涩。这些著作多是他讲课的笔记,因此显得比较凌乱。亚里士多德在他游历的过程中以及在学园-当他回到雅典后讲学的地方--建立了许多学院,并在其中讲学。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哲学学派--逍遥学派(the Peripatctic school)--据说名字来源于他在学园授课时在走道(希腊语中称为“peripatos")上漫步讲学的习惯,该学派的建立彰显着他洞悉万物的观察力和智慧。希腊最聪颖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拜亚里士多德为师。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家境富裕的花花公子,喜欢炫耀珠宝和时尚的发型,但他的思想高度超过了众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认为,思维是人的至高属性。通过对哲学发展程度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文明发展的程度:一个人只有在其他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能拥有所谓至纯、自由的思维。在论述伦理学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善行源自理性思维-“人之善,乃勤习灵魂之卓越能力”。自此以后,这一有关人类之独特性的断言一直影响着我们对文明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

亚里士多德

这位著名的口齿不清的逻辑学家建立了一套新的有关思维的词汇。亚里士多德使逻辑学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他的意思,他想方设法为他的理念造了很多新的术语:物质、本质、潜质、能量,等等。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将人和动物区分开的一个最明显的要素,因此语言是灵魂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提出,研究我们的语言对于理解我们的思维至关重要。他的三段论体系(如: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希腊人是人,因此希腊人是会死的)在超过 2000 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逻辑分析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在 42岁那年返回家园,担任马其顿国王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亚里士多德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将希腊的两大贡献灌输到文明之中:英雄主义史诗和哲学。亚历山大吸收了多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至今仍值得商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基于希腊人比其他所族的人要优越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一个政府应由公民的需求和数量决定,但同时,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一位开明君主统治的城邦形式。亚历山大大帝作为创造帝国的独裁者,并没有从这些观念中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相对当时的政治理念来说是很先进的,这些观念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基本要素,此后研究戏剧时都必须研究这些要素:行动的一致性,一个中心人物--这个人物不幸的缺陷(如狂妄自大)导致他的陨落。同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随着舞台上的表演,仿佛身临其境,情感得到净化。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 323 年去世,雅典城内掀起一股反马其顿的潮流,迫使亚里士多德逃离雅典。据说,亚里士多德想到另一位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惨死过程,担心雅典人会旧病复发,再次荼毒哲学。他返回他母亲在埃维厄岛(Euboea)上的宅邸,仅仅一年后就因胃病去世。

据说,亚里士多德为人善良,充满爱心,对待子女和仆人十分慷慨。这正是家庭幸福之道(正如他的哲学观点所暗示的一样)。他将人比作“脆弱的石碑”,但他的哲学的终极理念是保持乐观。柏拉图曾说,灵魂被囚禁在身体内,迫切寻求逃离这个充满改变和幻想的世界。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这么认为,根据他的理念,灵魂是身体内化的一部分,生活因其本身而令人满意。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与他的多数思想一致,他对人的本身感到满意,赞扬人的潜质。他认为:“从本性上讲,人就是渴求知识的。”这解释了他为什么一生对知识孜孜不倦地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