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史料(曹荣琪作品的人文情愫)

意思与意义 曹荣琪作品

巨雨周六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终于坐到了电脑前写起自己的想法。这一阵子是非常愉快的,通过文字输出自己。这对自己有意思,因为喜欢表达,如果质量高,还会对别人有意义,这是我写作的核心追求。

天天写一点东西,委实不容易,幸好自己形成了习惯。很是感激读者的善良和体谅,写一篇小文,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管这个判断正与偏,也不论这个果子甜与酸,读者花时间看,有的还留言,真是谢谢了。

有一点我是坦然的,这一点就是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所见所悟,是真实的东西。做到这一点,要感激生活。我做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洞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去捕捉和解析问题。我的感觉是,哪怕隐蔽得再深或裹覆多层的问题,只要围绕“利益所在”的原点,用逻辑开掘“钻进去”,持续思考,一定会有一点点心得来,此时自己脑中存储的“识”“理”也会逐渐簇拥至此,帮助发枝生叶,观点会逐步丰满。此时,自己不要沉湎其中,应该把思维“抽出来”,反观其间进行思辨,删繁就简,看清筋骨之后,会逐步稳定下来。这时再用平常之心进行异常思考,获得新颖而深刻的观点,这“立起来”的异常之思是自己的了。

看明白了、想明白了、说明白了、写明白了,四者之中最难的是“写明白”。“看、想”都发生在自己“眼、脑”中,“说”得让别人明白,难度大些。但写出来,持久地经受人家的检验,这是艰难的事,而且还要让人家看得彻懂。这里,既要深刻又要通俗,“用平朴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有理有据且优雅,这是一个人诸种能力综合作用反应的结果,这个过程是艰苦的,还记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吗,有时为了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竟然都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往往,“文眼”“金句”就诞生在此处,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的也就这个词或这句话。

我从小就失去一个肾,父母希望我干轻巧一点的活。在他们眼里,写写、讲讲不算重活,适合我。我在职业摸索一阵子后,也选择了这个行当,把兴趣找出来,用使命责任去附加,这样坚定了下来,算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渐渐发现这个行当也不易,不但需要“深刻和新意”,还需要“通俗和浅显”。粗一看,这是一双对立的范畴,实质是辩证的关系。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这四种学问方法中,最有用于别人的是“深入浅出”。“深入”需要文献积累、原著积淀,读出巨匠的视野气度、品格品味、著述内涵,这个功夫就是磨脑,有时很痛苦的,“云深不知处”。文献积累仅是基础,基础之上还要有思想积累,我在高中时曾经把历史教科书都强记了,老师只要说一个历史事件,我就能说出在第几页大体第几行,但这没有用,有用的还是方法和思想,做好在读到人家精髓之后发现别人的问题,敢于质疑,产生独到的思想见解,这样会让自己“一览众山小”,境界升高了。

一些人真挚表达想听我的课,曾经送我去南京讲课的驾驶员,今天还记得那天百草园课堂里两位服务员放下手中的热水瓶,站在后门口津津有味听我宣讲,听完后还来合影。我是半路出家做理论宣讲,之所以人家爱听,就是结合了自己思考成果和生活实际,那些感悟都来自于自己真实的思考,不仅仅是用原理来说明实例、用实例来论证原理,它里边有自己真切的思考,而且大多是建立在自己经历素材上的剖析,合情合理的剖析,容易打动人。我有一个本子,从2008年以来一直随时记下新鲜的素材和自己的新感,最近我又开始了电脑笔记本记录,捕捉住那些一闪而过的灵光,把它们那些珍贵的小家伙捉到我的文章、我的宣讲里,跳跃着和大家见面。

有人说,我是一个有趣的矛盾体,身体里既住着一位老衲,也住着一个小孩。老气横秋我是没有,孩子气我是有的。孩子不谙世事,善良直率,经历过或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依然保持一种无知无畏气,这本身就是有趣的地方,利益着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人没有经历过黑暗呢,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党士意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人文情愫、宽容心态、爱己思想、勇敢底气,就像黑夜中一颗颗星星,照耀着无数前行人群中的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的手里有一支火笔,眼里有一汪月亮,心里有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就叫中国共产党。你觉得,这样描述我自己,有意思吗?由己及人,想得更远的是自己的存在,对别人是否有意义,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文学作品的史料(曹荣琪作品的人文情愫)(1)

此时,初秋的夜色,已经覆盖在了我的上,夜色中的那点点灯光,映照着一个正在写作的自己。我把时间大方地消弭在这样的夜色中,只缘于我想让你看到那一点点并不遥远且蕴含温暖的人生光亮。

也许,这就是我的意义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