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方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注疏·微子》

飞鸟和走兽不能相互结交而同群,而我生而为人,不去结交那些同类,去结交谁呢?天下如果有道,我就不做与人结交以改变人的事情了。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方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天下之道,须由仲尼与之易也。

这其中有典故“偶沮溺、津难问”:

野叟津难问,贤人酒不空。

——表臣以阻水见勉次其韵(宋·梅尧臣)

王倪逢啮缺,桀溺偶长沮。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南北朝·庾信)

春秋末期,孔子处处碰壁,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置于此地,油然生出悲剧美。《论语》记 载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怀揣着政治理想,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致力于修复礼乐崩坏的局面,但不幸的是,他的主张不为各国当政者所接纳,但孔子没有放弃,背负着使命,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仿若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之精神。

在为与不为之间,孔子选择了“为”,后世孔子被尊为圣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的体现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