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和管仲是真正的友谊吗(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

成语

《列子》记载: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是指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管仲发出由衷的感叹。这给后世留下了管鲍之交的成语,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鲍叔牙和管仲是真正的友谊吗(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1)

生死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贫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总多拿一些。鲍叔牙却从不计较,知道他并不是贪图小财的人。管仲有好几次帮鲍叔牙的事业出主意,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认为是时机不好,不是管仲的错。管仲曾经做了几次小官,但是每次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和会用他才能的上级。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鲍叔牙知道了非常理解:“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管仲知道了这些非常感动,因为彼此深入了解、相互信任,二人结成了生死之交。

登相位

齐桓公在齐国当了国君之后,鲍叔牙亲自推荐管仲,认为自己在治国方面有五点比不上管仲。于是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而鲍叔牙则甘居其下,做了齐国大夫。

鲍叔牙和管仲是真正的友谊吗(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2)

改革家

于是管仲在齐国大展其治国本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土地改革。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户,国家和贵族不再保留公田直接经营(相当于取消了井田制)。农户一家一户独立进行生产,不再集体大规模耕种公田。农户向国家缴纳租税。标准是“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管仲还规定,征税要按土地好坏征收,把土地分为上中差三类,这叫相地而征。

在政治上,国都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居民区,使各类人居住一处,不相混杂。全国从行政区上从高到低分为属、县、乡、卒、邑五级,全国共45万户,这样不但全国农户人口数量清楚,而且便于编户收取租税,农户不再是某个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这说明了春秋初期,社会制度出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国家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的萌芽。

管仲还创立了选拔人才的三选制。乡里要把有才学的人推荐给上级政府是第一选。通过政府选拔的人才再推荐给国君是第二选。国君亲自考核通过任命为国家官员是为第三选。可见三选制排除了当时社会的贵族等级制,突破了社会地位和世袭的限制,开察举制先河。这是对西周以来世卿世禄制度的一次冲击。

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编制结合起来。这样既扩大兵源,又不影响农业生产,还由于他们相处在一起,相互了解,关系密切,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明显增强了齐国的军力。这是对西周以来军事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打仗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寓兵于农的思想为后世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打下了基础。

因为齐国是一个靠山带海的国家,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铜铁资源。管仲鲍叔牙非常重视工商业,鼓励民众伐薪煮盐,开矿炼铁,由政府收购专卖。“天下之商贾云集于齐”,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强大起来。

鲍叔牙和管仲是真正的友谊吗(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3)

九合诸侯

有了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做基础,齐国强盛起来。而此时周室衰微,给齐国提供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齐桓公执政的四十三年中,管仲相齐四十年,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代替周王室四下征战,多次会合各路诸侯主持盟会,史称九合诸侯。礼乐征伐自齐出,齐国实际上代替了周天子对华夏诸侯的领导地位,从而成为春秋前期的第一位霸主。

鲍叔牙和管仲是真正的友谊吗(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4)

后世评价

齐王称霸不能不说是管仲鲍叔牙的成功。后世“管仲之才”成为“经世之才”的别称,管仲也被看作春秋第一相。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仲语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只有丰衣足食了,国民才知晓各种行为规范及其道理,礼、义、廉、耻的伦理教化才能实行。看来管仲深明治国之道和治民之策,而他的改革措施首先就是从农业开始的,先满足民以食为天的需求。

比管仲晚一百多年的孔子对管仲多有评价,有褒有贬,其中一句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评价可谓中肯。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曾“自比于管仲,乐毅”,以显示其腹有良谋、胸怀天下的政治理想。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