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

2009年11月25日,杨元元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住在宿舍里,而是跟她妈妈住在逼仄的出租屋里,两人起床后,杨元元跟母亲聊了很多,她喃喃不休地重复着一句话:“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年,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她又望了一眼冷冰冰的出租屋的四周,说:“睡在这房子的地上好冷,我们还是想办法回学校住吧。”

随后,杨元元跟母亲说她要回学校排练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会很忙。杨母可能是感知到杨元元的异常,因此对她一个人出去不放心,在她出去一个多小时后,杨母用两人仅有的一个手机给杨元元的同学打电话,但杨元元没接到电弧,后来她回了杨母电话,说她还在排练,让母亲别担心。

但令杨母没想到的是,这竟是母女间最后的一次通话。

26日的凌晨,杨元元将两条毛巾紧紧地绑在洗漱台的水龙头上,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此时,距离杨元元考上研究生不过仅仅两个月余,她的身上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致使她放弃刚刚开始的美好生活,如此决裂地离开人世?

年少遭遇家庭变故,一夜之间长大

1979年,杨元元出生在湖北枝江一个农村的家庭,尽管她出生在山区农村,但刚出生的那几年,杨元元的童年生活过得很愉快,因为杨父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工程师,很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陪伴,在慈爱父亲的陪伴下,杨元元渐渐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杨元元两岁那年,家里又迎来了新的成员——弟弟杨平平,弟弟的到来,使得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增添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可惜家庭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杨元元六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严重的肝病,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杨元元与寡母还有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杨母望瑞玲是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家里的重担一直都落在杨父的身上,杨父去世后,他们一家骤然失去了依靠,只能靠望瑞玲到工厂做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杨元元变得乖巧懂事,她从小到大都是亲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从未下过年级前三,在空余时间,她还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照顾弟弟,让母亲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

一家三口相互扶持的日子里虽然过得清贫,但只要一家人的心拧在一起,就能看到希望。

杨家也是一样,杨母望瑞玲虽然一个人养育两个孩子辛苦,但她个性要强,再苦再累也坚持让两个孩子上学,她不仅在车间当过工人,还给工厂看过大门,只要能让孩子上学,她什么苦都愿意吃。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母亲的辛苦杨元元和弟弟都看在眼里,杨元元发誓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杨元元在1998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一个很好的分数。

当时供杨元元选择的学校很多,而她对大连海事大学法学专业情有独钟,原因是高三那年,杨元元获得了评比“市三好学生”的资格,但因为不如另一个同学有背景,她最终没能评上“三好学生”,这件事在青春时期的杨元元心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导致她对学法律很执着,在她的心里法律象征着公平,而成为一个好律师,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但杨元元的梦想,直接被母亲扼杀在摇篮里,在望瑞玲看来,学法律最终能成为大律师的人少之又少,其次,湖北到大连的路途遥远,学费不少,家里负担不起,不如直接在省内找个好的大学读书。

在杨元元的印象中,母亲从小强势,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主,小到家里人要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应该选择什么学校,她都要干涉一番,因此尽管杨元元对母亲的建议不满意,但为了让母亲开心,她不想对母亲说出“不”字,最后还是听从母亲的安排,选择离家近的武汉大学读书。

这一决定,让杨元元的生活在一步步中失控。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1)

大学生活很美好,但杨母的到来却打破一切

武汉大学是全国有名的学府,杨元元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考上武大,足以证明她的学习能力不差,只要她能在武大努力学习,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杨元元也是如此想的,大学生活是全新的开始,新的学校和新的环境,都让没见过世面的杨元元感到新奇,她像一块干海绵一样,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知识。

在大学里,杨元元的成绩依旧优异,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美目光,在大家的称赞里,曾经内向的杨元元脸上也开始多了很多笑容,她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待。

但一切都在她大三那年被打破了,原因是她母亲的到来。

望瑞玲住的职工宿舍需要拆迁重建,职工出资35000元就能购买一套房子,但这笔钱对于贫穷的望瑞玲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当时杨元元和弟弟都在武汉大学上学,望瑞玲对大城市也很向往,无处可去的她就想到了去武汉投奔儿女。

说干就干,望瑞玲很快就办好了内退,一个人拖着行李就来到了杨元元的宿舍里。看到不请自来的母亲,杨元元一开始并没有多想,以为母亲只是因为太想他们姐弟,所以才来武汉看他们,于是赶紧招呼母亲在宿舍住下。

但很快杨元元就发现事情并不是她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母亲打算在宿舍长住不走,理由是她没地方去,又租不起房子,不如在她宿舍凑合着住,还能节省房租。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2)

杨元元明知道母亲住在学生宿舍会很不方便,但她是一个遇到困难也不愿往外说的人,而且她也说不出拒绝母亲的话,只得由着母亲住下,两人白天一同去食堂吃饭,晚上就一起睡挤在一米二的架床里休息,这一住就是将近两年。

那段时间,杨元元除了上课学习,剩余的时间都用来陪伴母亲,每当她陪着母亲走在校园里,都会迎来四面八方异样的目光。

原来住着四个人的宿舍,突然多住了一个人,让其他的室友感到很不自在,于是她们只得委婉跟杨元元提出意见,但杨元元一边对室友表达歉意,一边却又不知道如何跟母亲开口,事情只能僵在那里。

最后,受不了的室友纷纷跟学校申请要搬宿舍,学校宿管会才得以了解事情的原委,学校方面体恤杨元元的不易,默认让她母亲一直住在宿舍里,直至她大学毕业。

杨元元大学毕业后,以为可以脱离母亲的控制,但是并没有,母亲望瑞玲对她的控制已经渗透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就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的杨元元,长大后自然也没法对最爱的母亲说出“拒绝”二字。

具体具体表现在杨元元找工作上。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3)

杨元元毕业时因为欠着学校接近4000元的助学贷款,所以学校暂时扣押了她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因为没有这两个证,导致她找工作屡屡碰壁,找不到令她满意的工作。

为了在城市生存下去,她只得到培训机构做老师,那时她给学生上课的课时费并不少,但她的工资除去供弟弟读书和养活母亲后,就所剩无几了,这也导致她大学毕业几年后,才能还清欠学校的3900元。

除了做培训老师,杨元元还从事了其他的工作,包括推销员、给人打零工,这些零散的工作工资都不高,因此做的时间都不长。

期间她并非没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当时的杨元元得到老师的推荐,回到家乡的县里做一名公务员,工作稳定也体面,足以养活她和母亲,但望瑞玲听说女儿要到县里工作时,想都没想就反对。

她说:“我辛苦供你读书,是希望你留在城里的,而你好不容易才来到城市,毕业后又回去,说出去让人怎么看?”

杨元元不敢让母亲不开心,只得顺从母亲的意思。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4)

后来杨元元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她还没来得及高兴,望瑞玲听说需要光学费就要三万多时,便劝她放弃。

之后杨元元考上了西北大学的研究生,但杨母同样以西北离家太远,劝她放弃了读研。

从杨元元大学毕业到她去上海读研究生,中间有整整八年的时间,杨元元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办法找到一份让她有成就感的工作,导致她跟同学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远,生活的不如意和母亲对她事业的处处干涉,也让她对人生渐渐产生了怀疑,她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原来她坚信的“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信念,也在日复一日的不如意生活里逐渐崩塌。

不过在杨元元感到前方没有路的时候,她的弟弟站了出来,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信心,那时杨平平考到了北京大学的直博,即将要去北京上学,他惋惜姐姐一直在不如意的生活里转圈,于是鼓励说姐姐重回学校,去弥补年轻时缺失的梦。

有了弟弟的鼓励,加上杨元元对法学的热爱,她再次重拾课本,打算考取法学的研究生。但她毕竟脱离了学校多年,加上是跨专业考研,想要考上心仪学校的研究生谈何容易呢。不过杨元元的意志力非常坚强,考研的过程中虽然艰辛又苦闷,而她却凭借着一股拼劲,最终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学研究生。

这一次,杨母并没有阻止杨元元去追求梦想,可能是她看着女儿这些年一事无成,也可能是她出于对女儿的愧疚,她最后还是支持女儿去上学。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5)

考上研究生时,杨元元已经三十岁了,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弟弟杨平平对姐姐的付出也看在眼里,于是就提出让杨母跟他到北京上学,让杨元元一个人去上海,追求学业的同时说不定也能遇见合适的爱情。

但杨母提出了反对。理由是她年轻时曾经到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会说几句上海话,对上海也比北京更有感情,因此她想跟着女儿到上海去,找回年轻时的感觉。

毫无疑问,杨元元对于母亲的要求,再次没有拒绝。

于是她便带着母亲,再次踏往了上海的求学之路,两人一同挤在宿舍里的单人床上。但这次,她们并没有如在武汉大学时那般幸运。

原因是杨元元的母亲搬进宿舍后,影响到了其他的同学,同学们纷纷搬走或申请转宿舍,对此杨元元也感到愧疚,于是再次跟学校提出申请,希望学校能给她和寡母安排一个住处。

可学校驳回了她的申请,理由是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如果为她们开了先例之后,对其他的同学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6)

迫于无奈,杨元元只得带着母亲离开了宿舍,到外面寻找住处。但两个人找了一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租金太高了,远远超出了杨元元的承受范围,当时她们找到的最便宜的房子也得600元,还不算添置其他生活用品,这对于没有收入的杨元元来说,根本无法承担。

找不到房子的母女二人,只得先找宾馆凑合着住一个晚上,但当时比较便宜的宾馆,也要一百多一晚上,杨母虽然住下了,却还是心疼不已。

第二天她们还是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这次杨母说什么也不愿意住在宾馆了,她随便捏造了一个理由,把杨元元赶回宿舍,之后一个人住在学校的电影院门口,十一月份的上海,天气已经刺骨般寒冷,杨元元第二天从同学口中得知母亲睡在电影院门口时,不由得悲从心来,觉得自己已经三十岁了,还不能给母亲一个安稳的家,让母亲陪着她四处奔波。

她跑到电影院的门口,抱着母亲泪流不止。

后来,杨元元总算找到了一个住处,房租只用四百多,比其他的便宜了不少,她跟母亲兴冲冲地去看房子,却发现房子四处漏风,里面什么都没有。

但她们还是带了铺盖搬进去住了,住进去的第一晚,杨元元望着母亲冻得直打哆嗦的身子,和什么都没有的出租屋,内心感到自责不已,她知道长期住下去,母亲迟到会住出病来,她必须跟学校再次争取,给母亲安排新的住处。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7)

除了自责,杨元元更是感受深深的挫折感和无力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她以前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但她经历了这些年的遭遇后以及眼下连个住的地方都办法给母亲保障后,便对此产生了怀疑,她那么努力读书,,从小山村来到上海,穷困似乎还是如影随形。

第二天,杨元元跟母亲聊了很多,不停地说她觉得“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说完之后,她还很平静地告诉母亲,她必须要再去找学校,让学校给她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这一去,杨元元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2009年11月26日的清晨,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绑在洗手盆的水龙头上,以半蹲的姿势,结束了自己短暂又不快乐的一生。

研究生情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8)

结语:

逝者已逝,我们对杨元元的选择不多做评价,但回顾她短短三十年的一生里,透过文字的介绍,也能感受到她一生都过得压抑。

在杨元元的一生里,她的母亲对她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她小时候,因为感受到家庭的变故和母亲的不易,因此她不停地暗示自己要孝顺母亲,做个好孩子,以至于她长大后,都学不会拒绝她母亲提出的要求。

可能在杨元元的心里,母亲是她在世界上最亲的人,对母亲孝顺,就是尽量满足她提出的要求,即便长大后的杨元元其实是知道母亲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因为太长时间的顺从,导致她依然说不出拒绝的理由。

这也使得杨元元事事以母亲的喜好为主,把自己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都给渐渐隐藏掉,内心活得痛苦又压抑。

作为父母,如果爱孩子,应该为他们“计深远”,而不是处处阻碍孩子,甚至亲手折断孩子飞往高出的翅膀,把孩子绑在自己的身边,这根本不算爱。

你们觉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