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

《万里归途》,说下。

电影基于真实撤侨事件改编,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1)

相比于同题材利用恢弘的大场面调度激起观众家国情怀的技巧,该片尝试往“小”和“实”的方向拍,比如以“文职”为主角。

虽然故事背景有所趋同,沿途依旧严酷,但影片的重点是聚焦普通人在危机关头和极端环境下的所为,更加趋于人类的本能,也是更具有共情价值的一面。

所以万里归途,与其他相同类型和背景的区别,就好比《独立日》与斯皮尔伯格《世界大战》的差异,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角度。

电影叙事线有着不小的时间和地理跨度,导致故事难以驾驭,但导演饶晓志则完成得很好,得益于他在现实题材里长时间的磨砺,以及擅长刻画小人物的优势。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2)

因为只有真正从人物出发才能激起关注,作为故事背景的现实一面,也自然而然便留在了观众心里。

如片中枪林弹雨下的角色的求生,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伟大和自私,勇气与怯懦,乃至不同角色对各自立场的坚定,这些内容在电影中都聚焦在路途上角色的所见和遭遇:

比如出门就遭遇的爆炸、对方外交官的秉公办事、私自离队的同胞、想要回到故乡的司机,这些角色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在大量叙事细节和台词中不断提及,从而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印象。

而电影的主题,则通过主要角色的“连接”来推动。

张译与王俊凯饰演的角色,二者不同的性格和对事件各异的处理态度,在各种事件的助推下,形成了一个不断打破、重建的关系网,在各种事件的助推下,二者的关系也在平和与冲突左右横跳。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3)

直到最后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平衡结构,让他们终于聚合,从关系网变成了坚不可摧的点,家国情怀也就此达到了顶峰。

这也是同类题材作品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思考,虚构电影不是纪录片,极端环境的危险,限时任务的紧迫,在这些戏剧化元素里,需要人物情感的真挚表达来牵引,从而使得余光里的现实的一面,能在虚焦中变为焦点,

这是很多同类作品(主旋律),所忽略的一点。首先你的人物就不让人信服,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帽子都多大,也不会让人信服(别往两边看了,就说你呢)。

当然电影也有缺点,就是过多注重主要角色的弧光,而忽略了配角的人设,导致戏剧逻辑性有了瑕疵。

比如王迅饰演的角色,这个人物是不完整。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4)

他中途脱队,给主角制造了副本任务,还导致一个角色的死亡,然后该角色就从故事中消失了。其实该角色形象和动机,都有描写,唯独没有结局,有头没尾。

在剧本理论里,如果按忠奸划分,王迅以及相关随行人员,是要被划分为“反派”行列的,如果要“归正”的话,角色要承担责任的,也就是说,至少要展示角色转变的地方,也就是人物弧光。可惜脱队任务结束之后,他们就从主线故事中“隐身”了。

那他们的戏份到了哪里?其实都分给张译。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5)

其救赎、升华,甚至惩罚,都让宗大伟一个人“代劳”了。这样一来,使得主角弧光更加明显,强化了主要角色的刻画,却导致王迅们只能沦为单纯的功能性角色。

这是华语电影的通病,尚且不论那些质量不高的作品,就连一些优秀的作品里,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比如《人生大事》中小文的母亲,《你好,李焕英》里的王琴,他们存在的价值,只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却忽略了戏剧角色建设的逻辑性,甚是可惜。

但《万里归途》整体还是瑕不掩瑜的,故事很优秀。

PS,结尾彩蛋是惊喜,解释了王俊凯的动机,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6)

但看到不少人把该片跟韩国电影《摩加迪沙》联系起来,这是让我比较费解的地方。两部电影毫无可比性,无非都是个撤退的背景,角色都是外交人员,但从故事和人物的角度出发,相距甚远。

但电影《万里归途》 是有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大家都熟悉,就是《战狼2》。不是内容关联,而是剧本,这里我们就要展开说下。

很俗的话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电影发展至今,商业片的剧本创作其实已经演变成相对工业化的体系了,说白了就是套模板,全世界都一样,而好莱坞是把这套理念“玩得最好”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速度与激情》第一部(2001),飙车 警匪非常刺激,但很少有人看出来,该片的故事,实际上是“抄”基努·里维斯的《惊爆点》(1991),只不过编剧把任务、角色、背景、道具等内容全部替换了一遍,仅保留了故事结构和角色功能性。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7)

相当于一辆汽车,除了车身框架全更新了,连发动机都换了、普通观众一般不会关注这些,就像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普通显卡和矿卡、搞不明白新机与翻新机一样。

不过,但凡你了解编剧理论和技巧,就不难发现两部电影之间的“关联”。但《速度与激情》这招运用得非常高明,所以电影很成功,以至于成为编剧课上的成功案例。

说回到《万里归途》,为什么是《战狼2》?

从剧本的角度(不考虑制作等其他层面),《战狼2》在华语这些几十亿票房的头部电影里,尤其是主旋律中,迄今为止剧本依然是最成熟的没有之一。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8)

不是说故事有多么好,而是非常成熟和完整。从故事建置、角色动机、人物弧光、幕与幕之间的衔接……都非常优秀,而且该片戏剧和角色逻辑性非常强,无论是配角张翰,还是小到于谦这样的甘草角色,所有人物刻画都很完整,有头有尾,弧光明显。

用剧本常用的“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划分一下,相当精准。毫不夸张地说,该片的故事,是经得住在专业课上“拉片”的。

《万里归途》也是如此,故事相当成熟,而且从内到外全部替换了一遍,我一说您就明白——

营救变成撤侨,张译和王俊凯对应吴京和卢靖姗,中途接任务,殷桃和王迅对应吴刚和张翰,俄罗斯轮盘对应钽克大战……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9)

不要误会,这不是贬义,而是纯粹的赞扬,《万里归途》的“静”对应《战狼2》的“动”,类似构架下,完全是两个方向的故事构成,虽然存在一定的瑕疵,但依然是对“体系”的成功运用,这种完全要提倡啊!

而且《万里归途》在制作层面,包括剪辑、电影感、服化道等方面,是要超越自己的“参照物“的。虽然该片依然有着部分配角沦为功能性的瑕疵(足可见《战狼2》的剧本是真的强),但该片着重刻画的两位主角,人设则是相当精彩。

有时候跟一些编剧开会或者吃饭,聊天嗨了之后,经常听到他们说“《XX》的故事是抄的《XXX》、这段情节是“扒”的当年某部电影的……”这就是电影工业的体系之一吧。但纸上谈兵谁都会,关键看你能否成功运用。

还是那句话,《万里归途》的剧本是很成熟的,如果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故事完成度能有这样,那也是厉害的。

为什么大家都在讽刺战狼3(万里归途毫无疑问)(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