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暗示的几个维度(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

这是我的第 118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6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

《刻意练习》里面说,普通人与高手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心理表征。关于心理表征具体是什么,虽然文中说了很多,但是总感觉还差点意思,于是我就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补充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今天,我就来和你聊一聊,“心理表征那些事儿”。

01

心理表征是什么?

关于“心理表征”,我们先来看一下《刻意练习》是如何解读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概括来说,书中对于心理表征的观点是,它是一种心理结构。

我们再来看一下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心理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相比于书中的解释,百度百科的解释相对来讲或许更贴近书中实际表达的例子。

在《刻意练习》中,关于“心理表征”,作者首先举了“蒙娜丽莎”的例子。

在普通人眼里,一提到蒙娜丽莎,可能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关于蒙娜丽莎的画像;而在专业人士的脑海中,这个画像更加具体,画中的眉毛,甚至光影的变化他都能“看见”。

这个例子其实就非常符合“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同时,它在脑海中,又确实客观反映着客观事物。

这种“内部再现”,确实是具象与抽象并存的。“蒙娜丽莎”的画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象的例子。当我们在分析“关系”、“规则”等情况时,大多属于抽象。

综上所述,我对心理表征的理解为:

心理表征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存储与呈现方式。通过进一步加工,最终以具象或抽象的方式,把信息在脑中展现出来。

自我心理暗示的几个维度(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1)

02

心理表征有哪些特点?

1. 与长时记忆相关联,逐渐丰富

当你在看陌生知识的时候,刚开始会觉得看不懂,很懵,这是因为你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心理表征是空的

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你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心理表征逐渐丰富起来。看完一遍之后,就开始有一点点心理表征了;如果你开始看第二遍第三遍,你就会觉得越来越通透,因为此时,对应的心理表征已经逐渐构建完全了。

心理表征与长时记忆相关联,随着心理表征的丰富,长时记忆也日益强大。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甚至入门某一个领域的书,我建议你“一鼓作气”完成:集中一个时间段,把这个领域的书给攻克掉。

你读第一本书的时候,觉得难,很正常,因为你没有对应的心理表征;等你掌握第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后,你的心理表征账户里面,就有了一定的储蓄。此时你再继续往后看其他的书,你会觉得“有如神助”,吸收地越来越快。

在其他方面,学习要定期复习,作业趁热打铁完成,都是类似的道理。通过一遍遍的复习巩固,你的知识就“烙印”在你的脑海中,很难忘记了。

2. 行业或领域的特定性

心理表征具有行业或领域的特定性。

你可以这么理解,当你涉足领域A的时候,我们大脑会建立一个关于领域A的心理表征账户;而当你学习领域B时,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关于领域B的心理表征账户。不同领域的心理表征账户不能通用哦。

比如,跳水运动员的心理表征如果放在写作,将毫无作用。如果你想在开启写作之路,你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关于写作的心理表征账户。

自我心理暗示的几个维度(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2)

03

心理表征的作用

1. 预测

心理表征强的人,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心理学家对一些足球运动员做了一个测试,让那些运动员看一个踢球的视频,看到一半,按下暂停键,让那些运动员说出接下来视频中的人接下来的动作。

结果表明,技艺高超(心理表征能力强)的人,预测的准确率要比那些普通运动员高很多。

2. 无意识决策

当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心理表征增强之后,我们大脑的“主动控制模式”会转变成“自动驾驶模式”。

假设你开始学习一项全新的运动,比如游泳。刚学会游泳的时候,你会在大脑中不断重复这种口诀,不断刻意控制自己的换气节奏;等到你熟练了以后,你就不需要再刻意想这么多口诀,只需要轻松自然地享受游泳即可。

3. 整合信息

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普通人可能只会根据这些零散的信息点直接给出对应的方案,而专业人士则会把这些信息当做心理表征库里的一部分,整体深入分析。

有个人来找求医,他表示耳朵常感到疼痛,有一只眼睛也变小。新手医生直接觉得这是普通的感染,于是开了消炎药就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症状还是没能缓解,于是这个人只要去找另外一个医生。

另一位专家医生没有直接给他开药方,而是问了他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比如:“你最近有没有举重物?”

在得到“是”的回复后,结合目前眼前这个人的症状,这位医生判断,他很有可能是得了“霍纳氏综合征”:举重物导致颈部动脉轻微撕裂,压迫通向脸部与耳朵的神经。

最后,磁共振成像扫描的结果,验证了这位医生的想法。

有人问我,毕业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学习?我的回答是,绝对需要。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遇到类似上面这种看上去“没啥大碍”的问题时,快速整合自己的信息,从容应对。

4. 高效学习

心理表征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修正它。这样在心理表征与技能的加强上,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心理表征越好,你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练技能。

自我心理暗示的几个维度(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3)

04

如何加强我们的心理表征?

1. 多读书,把书“吃透”、“翻烂”

读书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提升自我的方式。作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思想精华,你只需要一两周就能获取到。而且书的内容是系统、连贯的,有助于我们的心理表征的顺畅构建。‘’

此外,我建议你定期翻看之前的书。另外,如果我在看书的时候,如果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概念,我会翻到那本书的那一部分,重新再读一读。你尝试这样做之后,一定会觉得知识记得更牢固,甚至会有新的点子冒出来。

2. 找一个“导师”

你可以找一个心理表征强的人当你的“导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必为找不到那些名人做导师感到忧虑。

在我们身边的人当中,只要在你想精进的那个领域有比你强的人,就主动链接他吧,没准他也在找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如果你找到一个这样的“导师”,除了能学到他身上的长处,补充你的心理表征账户之外,他还能给你提供“反馈”。

就像我昨天分享的,反馈就像导航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它会提示你接下来要怎么走,离下一阶段的目标还有多远,以及是否偏离了路线。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刻意练习》 作者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2. 百度百科:心理表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