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五大部分(18弟子规树解列典籍)

原文81: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弟子规的五大部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弟子规的五大部分(18弟子规树解列典籍)

弟子规的五大部分

原文81: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翻译:

把书籍分门别类,放到一个固定的地点;看完一本书之后,要把它还到原来的地方。

评价:

把看完的书籍放回原处,由此推广,我们应该把使用过的任何物品都放回原处。有人说“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何必那么麻烦?在下对此不敢苟同,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原生的玉石胚不经过打磨,就成为不了精美的玉器;花草树木不经过修剪,就很难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它会肆意生长,容易长歪),所以我们应该有规矩的生活,不能太随心所欲。“物归原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习惯,假使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我们就再也不用为找东西而浪费时间了,因为它始终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进一步的做法,就是把相同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如家里有很多钥匙,我们总是会把一些钥匙放丢了,寻找的时候翻箱倒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我们可以家里的墙上粘上一排钥匙钩,把所有的钥匙都挂在上面,如此既整齐又美观而且以后再也不用到处找钥匙了。再比如身份证、房产证、学历证等重要的物品都放在一个固定的柜子里;扳手、老虎钳、十字刀等生活工具也放在一个固定的柜子里。这样分门别类之后,以后找什么都会很方便,用过之后再放回原处,这样我们的生活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倍。

原文82: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意译:

正在读书,即使忽然来了急事,也不能马上离去,而应该先把书收好,然后再去;如果书籍有了缺损毁坏,就要修补增添一下。

评价:

书籍是珍贵的,尤其在古代那个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年代,当时的人们自然会更加珍惜书籍。

原文83: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翻译:

不是四书五经的书,就不要去看,因为那些东西对智慧发展没有什么用处,对心志也有不利影响。

评价:

《弟子规》开篇就是“弟子规,圣人训”,所谓的圣人自然就是孔孟,所谓的圣书自然是四书五经,所以这么翻译并没有问题。

封建社会把一个凡人无限拔高成了“圣人”,把孔孟的书无限拔高成了“圣书”,发展到极致就是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书都成了异端邪说,毁坏心志的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旦开始故步自封,不接受新思想,那么它就离灭亡不远了。无怪乎清朝诗人龚自珍说,“万马齐喑究可哀”了,社会思想遭受钳制,再加上文字狱,困的清朝江河日下,直到灭亡。

在下将这句话修改为“兼听明,偏信暗;观群书,知优劣”,意思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没有“坏书”作对比,又怎能知道什么是“好书”呢?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那么什么是好人呢?一切都是对比出来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判断,而不是让别人越俎代庖。直接限定“好书”的范围,就好比爱护娇弱的婴儿,唯恐Ta受到伤害一样,然而国民不是婴儿,凡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原文84: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译:

不要自暴自弃,圣贤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达到的。

评价:

可把“圣与贤,可驯致”修改为“彼贤人,可循致”。原因如下:

这里有两处改动,第一处是把“圣与贤”改为了“彼贤人”,把其中“圣人”的因素去掉了。因为“圣人”会给人一种盲目崇拜、仰视、敬畏的感觉,而“贤人”只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凡人,其言论是可以讨论、评价的,更有利于我们批判的学习。反过来,你要说一个圣人哪里说错了,岂不是很违和吗?

第二处是把“可驯致”改为了“可循致”。“驯”这个字的确有逐渐、循序渐进的意思,但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字都会有一种“圣贤是可以通过驯服达到的”感觉。《弟子规》本身就因为无脑顺从父母而为人所诟病,此处既然容易引起大家误会,那就不如干脆把“驯”改为“循”,音没有变,意思没有变,这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弟子规·树解》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