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东山书院传统文化(普宁明清三大书院)

梅州东山书院传统文化(普宁明清三大书院)(1)

上社书院就藏在里湖墟的闹市里,老爷地18号。周围商铺林立,商贾繁忙,市井气息浓厚。因里湖古属黄坑都上社而得名。

一个周日的午后,当我们穿过狭窄的街巷、林立的商铺、高低的门楼,来到上社书院的门前空地时,只见这座学校,寂静得就如邻家的老阿嬷,坐在藤椅里嗮着太阳般的落寞。只有门匾上那几个被重新鎏过金的大字——上社书院,在秋阳的照射下,才显示出它曾经的辉煌与贵族气质。又因为只剩下门匾上这几个反射着太阳光的大字,更衬出这座学校的暗淡。铁门紧锁,铁门之外,红漆书写的“里湖第一小学”又显示其此时的身份。而它的周围,叫卖声,音乐声、电视声、嘈杂声汇成市井之河,每日里,川流不息,充斥于耳。这座书院,竟然在市尘喧嚣中独享一份闲静。

梅州东山书院传统文化(普宁明清三大书院)(2)

在门口摆弄了好一阵子,满以为实在没办法,照一张有门匾上那几个大字的照片回去交差也就好了,反正已经到此一游了,也见不出有什么好看的。没想到最终还是有人从二楼探出头来,结果是出来开门并且延请我们进去参观并喝茶,还给我们讲了许多这座书院的历史与掌故。这位热心人士就是这座学校的林主任,虽非老一辈,但他对书院的历史,还是比较熟悉。我们从林主任处获得了不少上社书院的历史情况。

里湖历史上是一个繁华阜盛之地,她毗邻榕江,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处于普宁、揭西两县的交界处。镇内榕江、火烧溪、西门溪、引榕渠四水环绕,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是普宁西部的门户,如今还是普宁市三个省级中心镇的一个。里湖历史悠久,里湖墟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约为公元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地处西门溪、火烧溪汇入榕江处,地势低洼,雨季洪涝成湖,而两溪间明代建有龙门桥,取“鲤跃龙门”之义,因此,得名鲤湖,后统写为里湖。

普宁自古就是一个人文鼎盛,教化昌明的地方。上社书院之前,普宁已建成昆冈书院、三都书院,还是无法满足西部榕江平原学子的需求。因缘巧合,清同治十年(1871年),对教育颇为重视的方耀再一次筹资兴建上社书院,使之与昆冈书院、三都书院并称为普宁三大书院,并形成普宁书院东、西、北三足鼎立的格局。

提起兴建书院由来,还有一段因缘须略为表述。据传,同治七年(1868年),方耀时任潮州镇总兵,总督瑞麟派他清办潮州积案。几年时间里,方大人惩办匪恶三千多人,期间也为清政府搜括税银三百万余元,搜缴炮械数千件。当时适逢钱坑与富美两个乡里发生纠纷,方大人正欲率兵清剿,不料有人提前泄露消息。当地乡绅经过紧张斡旋,最后风波平息,免除一场血雨腥风。然而,两个乡里还是被方大人罚了一大笔钱款。而对重视教育的方耀,并没有把钱私入腰包,而是用它创建了上社书院。

注重风水的潮汕人,在给书院选址时,寄托了良好的愿望。上社书院坐东向西,左边是绿水环绕的榕江流经处,并有明万历年间(约为公元1600年左右)建成的关帝庙,当地人也叫老爷宫。据当地人讲,这是一块凤地。清乾隆十年(1745年)《普宁县志》中“庙祠”记载,普宁全县有关帝庙四处,此居其一,古称老爷地,为里湖古八景之一。书院的右边是处于西门溪、火烧溪两溪之间的龙门桥,建于明代。据载,当年有火烧溪、西门溪流经圩内,再注入榕江。每当夏秋水涨,桥下水波荡漾,锦鳞游泳,鱼跃人欢,是胜地嘉迹,故曰“鲤跃龙门”,也为里湖古八景之一。今天我们仍可见到龙门桥的风采,只是,溪已不见,更别说水。左首“鲤跃龙门”,右首“飞凤含书”。取其鲲鹏变化,扶摇直上,成龙成凤,龙凤呈祥。

据《普宁县志》记载,创建之初的上社书院是一所祠堂式的贝灰三合土、杉木结构建筑,三进二天井,两侧包厢及后楼,中厅为讲堂,两旁为学舍,后楼为藏书楼,年学子30余人。现为里湖第一小学教导主任的林静庆先生,以本地河头人的身份,用比县志更为通俗的语言,为我们描述着书院的结构和规模。他说,书院中间供奉水师提督方耀的像,屋顶盖琉璃瓦,屋梁是杉木,非常漂亮,整座书院,通风透气,前厅屋顶也是琉璃瓦;后楼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神位,每年在(农历)8月27日,书院发放工资,同时祭拜孔子,方耀大人过世之后,又供奉方耀的神位……此外,书院还制订了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刻入石碑。

然而,我们眼前的学校,虽然还有一点当时的书院的对称、方正的规模和格局,却没有了昔时的风貌。唯一留存下来的,是入门厢房墙壁里嵌入两个块碑石和尚可辨认的碑文,记述着建校缘由以及书院管理制度,以及天井中已变身台阶的几根颇见沧桑的柱石,仿佛诉说着书院悠久却萧条苍凉的历史命运。从现存的《黄都上社书院碑记》上,我们了解到,时任潮州镇总兵,秉承着“民以教化”为本的治民理念的方耀,认为“黄都上社山明水秀,应有奇杰诞生”,于是与其他官员联合奏请朝廷,倡建上社书院。如此圣地,我们不难想象,在上社书院悠久的办学史上,她该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和精英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柯华先生、著名侨领庄世平先生之贤内助林影平女士就是从这座书院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就是方大人当初所寄望的“奇杰”。

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上社书院既因时代而兴,也免不了因时代而衰。1903年科举废除,上社书院改称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又改称上社学校;1937到1940年,上社书院增设初中部,为区立梅峰中学分教处。后因经费不足,只保留高小部分。当时各乡的公学、私塾大多只办初小班。由是,各乡有条件的学生,都以到上社书院读高小为荣。只是建国后,上社书院经历长达6年的沉寂期,期间,数度移作他用,斯文扫地。虽1958年恢复办学,然已经历自然侵蚀尤其是政治运动人为破坏,成为危房,破败不堪。1987年11月起书院也易其名为“里湖镇第一小学”。1988年,已成危房的上社书院再无承载学校的功能,幸赖旅泰华侨、旅港乡亲、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捐资重修,考虑到书院处于建筑物密集的镇区闹市,周围无可利用之地,只得拆除原书院建筑物,在原址上建起二层混凝土结构新校舍,书院换了新颜,在新的时期,承担着教育的使命。

梅州东山书院传统文化(普宁明清三大书院)(3)

如果不是门匾上那几个清代书法家唐陀题写的“上社书院”,重新被鎏过金的大字,晃着眼,提醒着过往的行人,恐怕很难有谁刻意记起,这座被湮没在市井中的学校,曾经是一个叫做上社书院的昌明学府。

来源:吴美端 普宁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 朗读 勤建小学生周奕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