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枫桥夜泊赏析)(1)

《全唐诗》、“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均有收录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到苏州城外的枫桥,被江南水乡秋夜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于是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字词解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

渔火:通常解释,“渔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原文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实战演练】

1. 作者是如何描写“对愁眠”的?

答:作者是把枫树和渔火给当成人来写了。因为作者的愁,所以看到的景物好像也在发愁。

2.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诗词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中: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客子孤身在外,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