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现思乡之情(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边疆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填的一首词)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边疆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填的一首词。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46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期间戍边御敌,劝课农桑,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百姓安居乐业,西夏深为惮服。但是,毕竟是远离亲人而戍守苦寒边疆,秋风袭来,满目萧条,难免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千古绝唱《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的西北边塞,与江南风光大不相同,大雁飞回南方的衡阳,一点儿没有停留的意思。范仲淹是苏州人,一句“风景异”写出延州与内地秋天景色的不同,一句“无留意”写出连大雁都对此地毫无留恋,意在表明边塞环境苦寒,将士生活艰辛。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时分,军中奏响号角,边塞特有的风呼马啸之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长烟落日,孤城紧闭。这一句,通过声音与景色的双重描写,烘托出塞外黄昏的悲凉氛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一杯浊酒,不禁思念起我远在万里的家人,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乡之计遥遥无期。“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思乡”与“归无计”形成巨大落差,写出了戍边将士有家不能回的苦楚。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远处传来羌管的悠悠之声,近处可见满地寒霜,夜深了,我却无法安睡,将军因操劳军计熬白头发,戍边士兵因思念家人多次在梦里偷偷流泪。“羌管”与“寒霜”是对深秋夜景的描写,在时间上是对黄昏“长烟”和“落日”的延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直观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无奈。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在宋词发展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早期的词皆是以婉约为主,直到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豪放派才横空出世。一般认为,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但是,《渔家傲·秋思》明显已经超脱了婉约派的儿女情长,把国家大事和英雄情怀寄寓在了词作中,对后来苏轼、辛弃疾开创、发展豪放词派影响极大。

总之,无论从艺术成就来看还是从思想成就来看, 《渔家傲·秋思》都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范仲淹更是千年难得一遇的能臣兼文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现思乡之情(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边疆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填的一首词)(1)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现思乡之情(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边疆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填的一首词)(2)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现思乡之情(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边疆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填的一首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