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

#中国史#三国正史和演义的区别

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只说关、张以兄事刘备。

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1)

刘、关、张的义勇军只是投效校尉邹靖,只活跃于河北、山东一带,并未参加颖川之战、宛之战。

演义截去了张温带董卓、孙坚等西征韩遂、边章的故事。后来以韩遂投降、边章战死而告终,董卓留镇西凉,孙坚南征长沙贼区星。

吕布并不是丁原义子。且丁原为并州刺史,坐镇山西,不是荆州刺史。而吕布在丁原帐下是主簿(文职),不是一介匹夫。

历史上没有曹操赠赤菟马给关羽的记载。(应为"菟",不是小白兔的"兔"。)

历史上刺杀董卓之事确系有,但行刺者并非曹操,而是何颙、荀攸等一干文士的策划。可惜计谋泄露,被捕下狱。

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2)

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为野史记载。不知真伪。

赵云投奔公孙瓒,没上过战场,后以兄丧辞回乡中。

管亥不是关羽所杀,死于乱军之中。 许褚并没有和典韦较量过。

关羽斩杀颜良确有其事,文丑非关羽所杀。三国史上,被称为万人敌的也只有关、张二人而已。很可能连吕布比之都稍逊半筹。

蔡阳死于讨伐刘备的战役中,而博望坡之役是发生在这次行动中。博望坡之役是刘备发起而不是曹操发起的。夏侯惇只是在刘备退兵时才追击,中计大败而逃。这时候诸葛亮还在隆中未出山。

的卢马载刘备跃檀溪之事,正史并无记载。

周瑜并不是气量狭小之人,破曹完全是周瑜的谋略。鲁肃也不是"忠厚长者",而是有着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来说,更多地是应向二人学习经验。

赤壁之战确实有,但演义中写的许多事件,半涉子虚。无智激周瑜之说,且无群英会。连环战船出自曹操自己的设想。无草船借箭之事。向曹操下降书的不是阚泽。曹操横槊赋诗并无刺杀刘馥之举。借东风之说此处虚构。赤壁之战中并没有黄盖中箭之说。

刘备并没有巧取荆州,而是按孔明的意见先取荆南四郡,四郡太守望风而降,未作抵抗。

合淝之战中,未闻宋谦被杀。且太史慈早在赤壁之战前数年病逝。

张松没有背《孟德新书》之事

西川前期战役功劳最大的是庞统,不是张任用伏兵杀了他,庞统因为在前线督阵被箭射中要害身亡。此后刘备遭困雒城年余——这时绵竹等地已降刘备,而不是发生在雒城攻陷后。

刘备攻取西川时无张飞战马超之事。

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3)

张飞

无甘宁救凌统之事,陈武也不是死于庞德之手。仅凭那时的陆逊是没有指挥十万大军权利的,且东吴不可能有那么多人马。

无左慈戏曹操之事。可能关于管辂的故事虚构者也甚多。

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4)

韩浩不是韩玄的弟弟,而是魏国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曾向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方案,缓和了军中的粮食危机。

关平是关羽的亲子,不是养子。

东汉都城叫雒阳,而非洛阳。

刘备国号叫汉,而非蜀,史称季汉

《三国演义》里的大部分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如刘备、孙权、孙策、孙坚、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书中也有部分人物是虚构的,包括:李夫人、徐康、陈俊、关定、刘贤、王植、张明、王瓘、韩福、苟安等。

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貂蝉,在史书中,全然没有关于她的名字和事迹的记载,只是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她的原型:一个董卓的普通侍女。“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人不自安。”

三国演义三国指的是(什么是三国什么是演义)(5)

吕布戏貂蝉

小说家可以随意编写人物的对话,只要大体不偏离史实就可以了。

史学家只能揣测模拟人物的对话,只要大体不偏离史实就可以了。

小说家会直白表达自己小说的主角,事事都偏向他。

史学家会暗自心怡某个人物做主角,隐晦的偏向他。

小说家写的小说没什么人信为史实。

史学家写的小说人们都认为是史实。

诸位怎么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