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含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啥意思?

从字义上理解翻译不难,立:站得住,指立身处世。不惑:掌握了知识,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受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含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通常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客观对待各种不利的意见,七十岁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越过规矩。”这是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学生的意思,此解读可接受,可以这样理解。

本人认为,孔子的这段话是孔老夫子的修养、学习、立身处世的至境,也是他老人家的人生智慧总结。

孔子家境贫苦而且社会地位低微,他三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十八岁母逝,他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到成年后,他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史,牲畜繁息很好。因此升为管理营建的司空。

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为人师表,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奋力前行。在孔老夫子看来,学习道路极其艰难,但只要博学约礼、自勉自强、进而不止,最后就能习惯成自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人的一生,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一呼一吸转眼之间,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的确不易。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风平浪静的,日子也中规中矩地过着。可是,在其中,又有一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所过的是什么样子的日子,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甚至都没有自己的人生原则和方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含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

也许孔老夫子想要表述的是:人的一生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人所处的各个阶段不同,因时而变。那个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随遇而安,各安天命,在其位谋其政。人只有达到某一阶段的日子,才领悟到一定的境界。

《中庸》对这一境界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至诚”的道德境界:“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即是: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从心所欲”也是“随心所欲”之意,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心即性,性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良知即是天理,有善有诚,自然会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儒家的道德修养主张,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