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诊断怎么学(如何看懂诊断书里那些让人蒙圈的专业词)

在医院,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病人和家属们对于影像学报告经常是懵逼的病患问完医生还会再某度一下,但是不用五分钟,家属就又到医生办公室来了,尤其是肿瘤涉及到的一些指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dr诊断怎么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dr诊断怎么学(如何看懂诊断书里那些让人蒙圈的专业词)

dr诊断怎么学

在医院,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病人和家属们对于影像学报告经常是懵逼的。病患问完医生还会再某度一下,但是不用五分钟,家属就又到医生办公室来了,尤其是肿瘤涉及到的一些指标。

“医生,我上网搜了,这个是肿瘤标志物啊!”“医生,网上说了,高了就是癌症了。”“医生,你跟我说实话,我是不是癌症?”“医生,我这癌了还能活几年?”这种情况,相信是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遇到过的。

那么,肿瘤在医学上的定义是什么?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由正常细胞获得了新的生物学遗传特性转化而来,并伴有分化和调控的异常,其诱发的刺激因素消除后,仍继续与机体不相协调地过度生长。

肿瘤都是癌?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一般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分化方向)和生物学行为进行命名:

1良性肿瘤在其组织来源名称后加一“瘤”字:例如,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称为纤维瘤;来源于腺体和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称为腺瘤。

2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时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癌”字:例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上皮癌;来源于腺体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腺癌。

3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其命名方式是在来源组织名称后加“肉瘤”二字:如纤维肉瘤、骨肉瘤等。

另外,从名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也存在例外:

1有些冠以“瘤”的病变并非真性肿瘤,如错构瘤是由所在器官相同组织组成但结构紊乱、比例失常所形成的包块;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形成的包块。

2来源于幼稚组织的肿瘤为母细胞瘤,其中大多数为恶性的,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也有良性肿瘤如骨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等。

3有部分肿瘤并不依据上述原则命名:如霍奇金氏淋巴瘤、燕麦细胞癌等。

肿瘤标志物究竟是什么?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为C12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简称C12。C12是目前国际上应用于早期肿瘤筛查的最先进的技术,它是对12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以达到对10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初步的筛查和监测,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的有效依据。其检出率达90%以上。

具体包括以下12种肿瘤标志物:

1、糖链抗原19-9(CA19-9)

是一种低聚糖类肿瘤相关的糖类抗原,是结肠直肠癌和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外周神经和神经分泌组织的活性水平居中,最低值见于非神经组织、血清和脊髓液。它被发现在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中,特别是小细胞肺癌(SCLC)中有过量的NSE表达,导致血清中NSE明显升高。

3、癌胚抗原(CEA)

是一种存在于结肠癌、正常胚胎肠道、胰腺和肝内的蛋白多糖复合物,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它能向人们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若与CEA升高有关的肿瘤切除后,观察CEA水平可用于该肿瘤复发的检测。

4、糖链抗原242(CA242)

是消化系统尤其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胰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该指标明显升高。它的Cutoff值一般在20kU/L,恶性肿瘤时检出率可达60%~85%,且含量较高。另外,某些胃癌患者该指标也会升高。

5、铁蛋白(Ferritin)

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肝癌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续增高则预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疗效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AFP阴性的患者尤有意义。

6、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及睾丸畸胎瘤等患者HCG显著升高,可达10万到数百万IU/L。如男性HCG升高,要考虑睾丸肿瘤如精原细胞癌、畸形及异位HCG瘤等。

7、甲胎蛋白(AFP)

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μg/L。AFP阳性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升高可达250μg~6mg/ml(甚至达到9mg/ml),相当于正常人的数十倍乃至数万倍。

8、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ree-PSA)主要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蛋白分解酶,正常情况下被分泌入前列腺液或精液中,以有活性的游离形式(free-PSA)存在。一般认为,PSA、Free-PSA联合测定可使前列腺恶性疾病的检出率提高到90%以上。

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是由前列腺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单链糖蛋白,在功能上属于类激肽释放酶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精液的液化过程,是临床常规用于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患者术后随访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SA、Free-PSA联合测定可使前列腺恶性疾病的检出率提高到90%以上。

10、癌抗原125(CA125)

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内。当患有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时,病人血清CA125水平可明显升高。

11、生长激素(HGH)

是腺垂体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一种肽类激素。临床上常辅助垂体瘤、胰腺癌等相关疾病的诊断。

12、癌抗原15-3(CA15-3)

癌抗原15-3是一种糖蛋白,它的抗原决定簇一部分是糖,一部分是多肽。在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中可见CA15-3的水平明显升高,所以对乳腺癌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但其特异性有限。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人体内检测出的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微量物质,通常是肿瘤细胞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或是机体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内或组织中的物质。

检测的目的价值在于:发现原发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及评价,肿瘤复发及预后预测等。

需要指出的是,受当前技术水平所限,除了根据AFP诊断原发性肝癌、CA199诊断胰腺癌和PSA监测前列腺癌等少数情况外,难得单独依据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进行肿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多数患者还需要结合病理、影像、临床病情等因素,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而且肿瘤标志物和肿瘤的类型、肿瘤的部位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和肺癌均可引起CEA的升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词汇,也是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说的是啥。比如:

1分化:

我们常常看到“低分化”、“高分化”等,在病理报告中,分化也代表了肿瘤的恶性程度,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2原位癌:

在这里小编要特别说明一下,随着癌细胞的浸润,可以把癌症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癌前病变,就还不是癌症,只是有恶变可能;第二阶段是原位癌;随着癌细胞透过基底膜,浸润到了黏膜下层或者表皮层,那么癌症就进入到浸润癌阶段;第四阶段是转移癌,也就是说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转移,或转移到淋巴,或转移到其他脏器。

3癌变趋势:

这通常就是指上面所说的癌前病变,也就尚不算癌症,只是提醒在平常要开始改变和饮食习惯,要定期回诊检查,预防恶变。

4异型增生:

组织细胞在形态和机能上出现不典型增生或者是异常增生。而我们一般认为,在恶性肿瘤发现之前,组织细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异性增生跟癌前病变一样,并不是癌症。它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个程度的异型增生。如果是重度异型增生要特别注意。

5癌疑:

就如同字面意思一样,病理检查报告不能确诊是不是癌症,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有这种结果的,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检查。

最后,怎么才能看懂癌症的化验报告?

1、什么是病理报告?为什么肿瘤患者看病需要带上病理报告?

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后,标本一定要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病理科医生先肉眼观察标本,再经复杂的染色处理后行显微镜下观察,为了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时还会查免疫组化和/或生物标记物(如基因突变或重排等)。病理报告对医生和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分型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等都起着决定作用。

2、如何从病理报告看出来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很多影响因素,描述的词汇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根据是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显现的分化程度。通常用三级法。

I级即高分化,肿瘤形态较接近正常细胞组织,恶性程度低。

II级即中分化,分化居中,恶性程度也居中。

III级即低分化,分化最差,高度恶性。

“病理性核分裂象”也是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对恶性肿瘤的定性和分级非常重要。主要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能看到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分为多极,如3极、4极、5极甚至更多不规则的形态,这样就使一个瘤细胞在分裂时可分为3个、4个、5个或更多细胞,故分裂细胞数量越多,恶性程度越大。3、为什么有的标本还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可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简称“免疫组化”,这是近代病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常用于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好比照片,分辨率低时看不清的东西,分辨率高时就能看清,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判断更准确。以往,大约有5%~10%的病例单靠传统的染色技术难以做出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别时,准确率可达50%~75%。

4、胃镜检查时,为什么需要做“Hp检测”?

Hp是“幽门螺杆菌”的简称。Hp的感染非常普遍,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我国感染率为40%~90%,平均约为60%。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防止溃疡复发,减少癌症的发生,甚至可以治愈部分淋巴瘤。在消化道疾病的检查报告单中,如胃镜和尿素13C/14C呼气试验报告单中,常见到“Hp检查:阳性”的表述,意思是“胃粘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5、宫颈癌筛查中为什么要进行HPV分型检测?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缩写,是宫颈癌的致病病毒。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30岁以上妇女HPV持续感染平均8个月至24个月可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平均8年至12年则可发展为浸润癌。因此,高危型HPV持续性的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元凶。我国半数以上的宫颈病变异型增生和宫颈癌由HPV-16型引起,此亚型是HPV病毒各亚型中致癌能力最强的。6、鼻咽癌患者为什么要做“EBV”检查?

“EBV”是EB病毒的简称,EB病毒是1964年首次发现的一种疱疹病毒,潜伏在淋巴细胞内,能长期传代诱发癌症。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发,患者血清中可查见高效价EB病毒抗原的抗体。

7、化放疗期间,最重要的“血象”指标有哪些?

化疗和放疗都有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患者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贫血、出血风险增加等情况。因此,化放疗期间,需要定期行血常规检查,一般来说,应每周至少一次,主要监测的血象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

8、化疗后查血常规发现“粒细胞缺乏”,什么是粒细胞缺乏?后果严重吗?

粒细胞缺乏是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数量减少,血常规检验单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细菌感染的风险密切相关,如数量过低可急性起病,突发寒战、高热、周身疼痛,虚弱、衰竭、全身症状重,应视为内科急症。身体细菌隐匿之处,如口咽部、直肠、肛门、阴道等部位很快发生感染,且迅速恶化蔓延,引起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致命性严重感染。一经发现,应严格隔离消毒,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及早开始造血生长因子(俗称“升白针”)治疗。多数患者停止放化疗并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恢复。

9、医生告诉我血常规检查“三系减低”,这是什么意思?

临床上常说的“三系减低”指的是骨髓造血功能全面低下的情况。从血常规化验单上看,表现为同时出现的白细胞减低、血小板减低和贫血。常见的“三系减低”的原因包括:放化疗的毒性抑制骨髓、肿瘤侵犯骨髓、合并其他造血系统疾病等。原因不明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三系减低”常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或活检来协助诊断、明确病因。

10、什么是“便潜血”?一般健康人每日有2~4ml的血液从大便中丧失。若每日经胃肠的失血量超过5ml时,便常规检查中的潜血试验即可显示“便潜血阳性”。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方法选择性的识别人血红蛋白,所以在进食动物血后也不影响检测结果。

大便潜血阳性是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异常化验结果之一,是提示排除消化道肿瘤的重要信号。不少老人就是在发现大便潜血后,及时进一步检查,早期发现癌症的。需要强调的是,有些老人混淆了痔疮的便血和肿瘤的潜血,延误了诊断。建议您只要发现大便有血(包括肉眼看不到的“潜血”),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彻底排除肿瘤。

11、影像学报告中的“结节”、“占位”是癌吗?

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它是一种初步的印象,确诊还需要依赖病理诊断。“结节”、“占位”等描述性词语,既有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病变。并不总是“癌”或“恶性肿瘤”的代名词,更不是最后诊断。

12、影像学报告中有时出现“血供丰富”的描述,这是癌的表现吗?

外科医生手术中可见到癌灶的周围有很多为它供血的血管,这些血管常扭曲、粗大、畸形,就像蟹足一样。因此,在影像报告中,可见到“该占位病变血供丰富”、“病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的描述,这常常是怀疑癌灶的重要依据。

但是,许多良性病变,例如甲状腺腺瘤也会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描述并不能说明这个病灶就是“癌”。反之,癌症早期,肿瘤的体积较小尚未形成肿瘤血管,B超等影像学检查常不能显示出肿瘤的血供情况。

13、PET/CT检查在肿瘤诊断中有什么作用?

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被称作PET-CT系统。患者病人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PET/CT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明确分期、疗效评估、早期鉴别肿瘤复发、残余病灶和坏死、瘢痕,对肿瘤进行再分期、放疗靶区的勾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有人说“身体有没有癌,用PET/CT一扫就看清楚了”,真是这样吗?

PET/CT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虽然PET/CT检查的准确率很高,多在90%以上,但也会存在假阴性结果(遗漏病变)或假阳性结果(“无中生有”)的可能。

15、骨扫描检查“发现异常浓聚灶”,这是“骨转移癌”吗?

骨关节炎、骨折等外伤后,部分良性骨病、骨髓炎、骨恶性肿瘤等情况,在骨扫描的检查中均可表现为“异常浓聚灶”。因此在判断“异常浓聚灶”是否为骨转移时,还需要结合部位、病史、外伤史、浓聚灶数目及影像等综合判断。诊断骨转移或骨肿瘤的金标准还是骨病灶的穿刺病理活检。

16、乳腺钼靶检查发现有“钙化灶”,“钙化”与“癌”有关吗?

尽管对乳腺钼靶筛查还有一些争议,但多数专家认为其功不可没,是一项重要的乳腺检查项目。至于检查中发现的钙化,并非恶性肿瘤所独有,也可见于良性病变。在钼靶检查中,钙化灶从形态可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不论哪种钙化形式或分布,都需要结合其影像学和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最终的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检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