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0年粤语金曲(粤语金曲为何总是高于国语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轩辕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并关注

由于版权等因素,原文中的大量歌曲无法在本文中插入,甚是遗憾。如果您想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聆听金曲,可以在公众号内输入作者名字“老实和尚”,获取他的作品集链接,就可以找到原文了。

作者 老实和尚

资深少年班,人类灵魂的数据分析师

2003-2010年粤语金曲(粤语金曲为何总是高于国语版)(1)

1

既然你看到这个题目点开进来了,想必你已经不年轻了。至少也该是个需要自己面对柴米油盐的成年人了吧。毕竟针对00后而言,香港文化已经是一个挺遥远的过去了,粤语歌根本毫无存在感。

如果你也和此刻写文的我一样,刚刚把孩子哄睡着回到房间。不妨带上房门,打开播放器,放首老歌,一起回味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记忆吧。

粤语歌比国语歌好听吗?这并非是最常见的搜索词,更常见的问法是:为什么粤语歌比国语歌好听?对于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来说,答案的争议性并不大。

网络常见的回答是说粤语的音调变化比普通话丰富,所以唱出来抑扬顿挫效果更佳。但这不是我想说的。

在我们小时候的粤语歌确实比国语歌好听的时候多,比国语歌难听的时候少。不过这主要的锅首先是作者,其次是歌手,再次是时代,最后才是发音。

2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香港的作曲人刚刚放弃翻唱日文歌开始自己创作没几年。但是香港的作词人已经轻车熟路用广东话填词接近二十年。用日常最熟悉的母语进行创作不光是得心应手,更是市场的需要。

因为市场的需要,那个时候的经典曲子大多数时候默认填的就是粤语词。当这首歌需要推出国语版本的时候往往粤语版本已经很成功了。在已有的框架里修改,和在白纸上作画,难度系数一开始就不对等。

比如,张学友的《饿狼传说》发布半年之后还有一版国语的《你冷得像风》问世。请问您听过么?没听过算了,那歌词我贴出来都觉得没劲。

香港翻唱日文歌的历史上最经典的双黄蛋就是1989年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

千千阙歌(陈慧娴 - 永远是你的朋友)

徐徐回望,曾属于彼此的晚上

红红仍是你,赠我的心中艳阳

如流傻泪,祈望可体恤兼见谅

明晨离别你,路也许孤单得漫长

一瞬间,太多东西要讲

可惜即将在各一方

只好深深把这刻尽凝望

来日纵是千千阙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

来日纵是千千晚星

亮过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

AH……因你今晚共我唱

AH……

临行临别,才顿感哀伤的漂亮

原来全是你,令我的思忆漫长

何年何月,才又可今宵一样

停留凝望里,让眼睛讲彼此立场

当某天,雨点轻敲你窗

当风声吹乱你构想

可否抽空想这张旧模样

来日纵是千千阙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

来日纵是千千晚星 亮过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

AH……因你今晚共我唱

AH……怎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

因今晚的我可共你唱

来日纵是千千阙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

来日纵是千千晚星

亮过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

AH……

因你今晚共我唱

来日纵是千千阙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

来日纵是千千晚星

亮过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这宵美丽

都洗不清今晚我所思

因不知哪天再共你唱

夕阳之歌(梅艳芳)

斜阳无限 无奈只一息间灿烂

随云霞渐散 逝去的光彩不复还

迟迟年月 难耐这一生的变幻

如浮云聚散 缠结这沧桑的倦颜

漫长路 骤觉光阴退减

欢欣总短暂未再返

哪个看透我梦想 是平淡

曾遇上几多风雨翻 编织我交错梦幻

曾遇你真心的臂弯 伴我走过患难

奔波中心灰意淡 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

一天想 想到归去但已晚

啊 天生孤单的我心暗淡

路上风霜哭笑再一弯

一天想想到归去但已晚

这两首填词和歌者的演绎都相当优秀,结果二者双双入选当年十大。大家是否记得半年后李翊君的国语版《风中的承诺》?

风中的承诺(李翊君)

昨夜的雨 惊醒我沉睡中的梦

迷惑的心 沾满着昨日的伤痛

冷冷的风 不再有往日的温柔

失去的爱 是否还能够再拥有

漫漫长路 谁能告诉我

究竟会有多少错

何处是我最终的居留

曾经在雨中对我说

今生今世相守

曾经在风中对我说

永远不离开我

多少缠绵编织成的梦

多少爱恨刻划的镜头

为何一切到了终究还是空

《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这两首歌用韵不同,但是各自都严格押韵,琅琅上口。但《风中的承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心”、“痛”、“风”、“柔”、“爱”、“有”、“路”、“我”……这都换了多少韵了?歌词内容都不消去评判了,好歹得听着顺耳吧?

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和国语版本《来生缘》前后差了十个月。光看国语版的歌词写得倒还不错。但是 “消逝”、“遗忘”、“珍惜”、“来生”这几个词都因为就着伴奏被强行变了声调,唱起来就有点别扭了。

这个时代不少的国语歌,相比起他们对应的粤语经典,连唱起来顺口都往往是奢望。更轮不到比较歌词内涵了。

为了推游戏,制作人煞费苦心地在20年后把《难念的经》重新填词国语版本。要说国语版的歌词写的已经非常良心,可以算是一首佳作,但仍然比不上粤语版。

这倒不是先入为主,而是国语词太多快意恩仇的潇洒,和《天龙八部》原著的主旨并不契合。林夕的粤语词充满对宿命的感慨和无奈,完全是原著精神的复刻,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流行乐的独特魅力之一,就是唱功并不是成功演绎的唯一要素。阿紫音准有点问题,但听起来别有滋味,充满沧桑的代入感让人勾起无限回忆。

当时的香港本土作词人基本上普通话都惨不忍睹,指望他们像李宗盛那样写的白而不俗的国语歌词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这个先天不足导致往往粤语歌词写起来天马行空,而国语版的歌词却是各种蹩脚和局限。

同样是借物抒情,《李香兰》里的春风、夜雨、照片、红花、杯酒,国语版《秋意浓》写来写去只有秋风。

2002音乐之旅演唱会的版本,应该是最佳的一次演绎。一段悠扬的提琴伴奏让全场安静了下来。此时的张学友刚从鼻炎和事业的低潮期恢复,无论是嗓音和情绪都完全进入了这首歌需要的最佳状态。

张学友这次的巡回演唱会难得把《秋意浓》当成必选曲目。巡回过半,估计看大家不买账还是删了。

要说起国语版歌词最惨不忍睹,必须首推王杰的《她的背影》。

要说王杰的代表作,在我眼中《谁明浪子心》绝对是高过《一场游戏一场梦》的。孤独、风霜、退缩、追逐、漂泊、理想、千山走遍的家国梦,1989年潘源良的填词仿佛给浪子王杰写下了一生谶语。

从棺材里钻出来,狂妄咆哮着万岁,蔑视着高官权威,在枷锁和羁绊中翩翩起舞。当时我中二的大脑里能想象出的“潇洒”超不过这一幕。“浪子”的人设,至今无人超过王杰。

谁明浪子心

可以笑的话不会哭

可找到知己哪会孤独

偏偏我永没有遇上

问我一生足印的风霜怎可结束

可以爱的话不退缩

可相知的心哪怕追逐

可惜每次遇上热爱

没法使我感觉我终于遇上幸福

你说爱我等于要把我捕捉

实在没法担起这一种爱

在这夜我又再度漂泊

你的痴情请勿继续

请你收起一切相信这晚是结局

听说太理想的恋爱总不可接触

我却哪管千山走遍亦要设法去捕捉

听说太理想的一切都不可接触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在那里会有幸福幸福……

家与国的梦不结束

偏偏一颗心抗拒屈服

必须要确实领略到

就算一生一世也甘心没有局促

她的背影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没有人能够体谅我

那爱情到底是什么

让我一片模糊在心头 在我心头

多少年以后有人说

爱情这东西不会长久

也许它确实很美丽

也许过了今夜不再有 哦

过了今夜我将不再有 哦

也许今生注定不能够有

眼看那爱情如此飘过

只有含泪让它走

她的背影已经慢慢消失在风中

只好每天守在风中任那风儿吹

风儿能够让我想起

过去和你的感觉

……

……

……

……

只好每天守在风中任那风儿吹

风儿能够让我想起

过去和你的感觉感觉

偶然的机会听到国语版本的时候,差点没当场扑通跪下。节拍点上没词了就哦~哦~哦~哦是什么鬼?写不出新词就复制粘贴又是什么鬼?复制粘贴完了字数不够了再哦一下更是什么鬼?

不幸的是,这首国语词的作者,是王杰本人……

刚才说的都是粤语更成功的情况,有没有反例呢?答案是肯定的。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王杰曾经在他之前唱过粤语的版本。那歌词各种拗口违和。好奇的去搜一下吧,我就不贴了。

3

说完作者的差距那再说说歌手吧。粤语歌的回忆里怎么没有黄家驹?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里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国语的版本的。不过,听他们的粤语我不用看字幕,国语的要……

在香港歌坛最红火的那段时间里,大部分的歌手普通话能说得不结巴就不容易了。唱国语歌都得专门请老师来正音。加上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国语词,这些人的国语版本自然是雪上加霜。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国语和粤语的版本是不同的人唱的。比如侯湘婷和周蕙分别翻唱了王菲的《暧昧》和《约定》。《暧昧》的歌词确实是粤语版技高一筹,但国语版的《约定》写得相当不错。但是很不幸,他们的对手是巅峰期的王菲。

《男儿当自强》显然得听林子祥的粤语版本,铿锵有力,张力十足。成龙版就软太多了,至少得换屠洪刚来唱才稍微能比一比。当然还是差一点,这首歌倒真的体现了粤语有入声的优势。入声才能体现爆发力。

当然,假如词写得足够好,那么口音和唱功也未必就是不可弥补的硬伤。《沧海一声笑》国语和粤语的版本都非常优秀。当然,国语得是黄霑徐克罗大佑在录音棚里喝high了瞎唱一气的那一版。

这首歌需要的是有江湖大佬基因的嗓音,粤语国语发音标准什么的都在其次。上一代歌神许冠杰自然是有,但换成任贤齐那就没办法了。

2003-2010年粤语金曲(粤语金曲为何总是高于国语版)(2)

霑叔哪怕唱的忘词了,也比任贤齐的带感。

4

时代的因素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影响因素。粤语歌明显好过国语歌的案例,基本都是本世纪之前的故事。

在香港文化如日中天的时代,不管你是马来西亚、大陆还是台湾。想火不去香港蹭个热度肯定是不行的。那英为了开演唱会学了一口广东话,许茹芸都出过粤语专辑。当时的填词人创作的重心自然也不会放在国语歌上。

那时的香港正是整个亚洲最耀眼的明星,大陆就像一个穷亲戚。93年春节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四块场地同演一台晚会。完全就是走南闯北发家致富的几位老板拉老家兄弟一把的节奏。

那个时候的大陆听众,看的电视基本都是TVB和ATV,片头片尾都是粤语歌。对粤语版本的接受度自然很高。负有盛名的像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

到了千年之后,这种趋势立刻得到了逆转。香港的作词人已经开始重视起国语市场。同时也有一批老的作词人辞世。此时的粤语国语不同版本间往往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

而同时国语歌市场的繁荣,粤语歌的在非母语地区的准母语地位自然就没有了。

比如陈奕迅的《十年》和《明年今日》,以及《爱情转移》和《富士山下》,虽然粤语词还是水平略高,但是国语版本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得多。这些歌如果要强调粤语版更好,争议就多了起来。

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国语粤语已经没有太多的高下之分了。容祖儿的《挥着翅膀的女孩》和《我的骄傲》,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和《不如不见》,张学友给《恐龙》唱的国粤英三个版本的主题曲,这些版本之间已经差不多了。

结语

听着粤语歌长大的我们这代人,对香港有着复杂的感情,觉得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不光是这些畅销书的作者,相信我们每一个人脑子里都有自己脑补的一个香港。

虽然现在的香港已经不再是购物天堂旅游圣地,年轻一代的香港人对大陆人也有不小的对立情绪。但我们这一代的不少人仍然愿意去香港看看,去实地看看油麻地警署,转一下百德新街,找一找弥敦道是不是真的有9号。

两年前在香港短暂的过境停留,自由活动时间有十几个小时。思考再三,决定去扫一扫黄家驹的墓。在黄家驹墓前还遇到了两对分别来自山西和四川的歌迷。那一刻,感觉现实中的香港和记忆融合在了一起。

2005年Beyond告别演唱会上,Beyond和客串嘉宾黑豹乐队互相唱对方成名作,《无地自容》和《真的爱你》。虽然双方的发音同样尴尬,但并不妨碍全场观众一起飙泪大合唱。我很想找到这段视频来作为文章的结尾。但是我并没有找到。

所以我决定放上刘德华的《承诺》来结束本文。这首歌是纪念汶川大地震所写,翻唱自黄家驹的《海阔天空》。

歌词是刘德华亲填,韵律无懈可击,立意甚至超过了原作。但是我仍然喜欢《海阔天空》。只因为这个版本里没有儿时的共鸣,无法让我想起在中学教室里抱着扫帚当吉他的中二回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