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什么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

——主席2015年9月28日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大儒戴圣辑录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篇中所说的“大道”,乃儒家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或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礼运》篇对这一理想社会的特征作了具体描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其意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要把贤能之人选拔出来,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达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理想境界。自先秦以来,“天下大同”便是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崇高而博大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怀和价值信仰。

《大学》有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思想家在描绘“天下大同”美好愿景时,并不是凭空虚设一种高远孤悬的天下主义理想,也不认为可以跨越时空一蹴而就,其间要遵循事物本末、先后、远近的发展规律,把“大同”与“小康”联系起来,先通过实现小康这个较低一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不断扩展“同心圆”,最终实现“大同”理想社会政治目标。这一理想构想,对于我们今天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华民族向来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在我们祖先的眼里,整个天下是统一的,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秉承“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理念,向往国与国之间互相信任、没有战争、互通有无的友好状态。中华民族这种“天下为公”理念和朴素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入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在苍茫辽阔的欧亚非大陆,有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一条在海上,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正是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因为丝绸之路作纽带,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世界各地,渗入许多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共建之路,也是不同文明沟通交融之路。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而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也深深地植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洞见,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认为,“历史发生了转折。两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总是指向一个方向:西方对中国施加影响。但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也开始影响西方”。这一历史转折,充分证明中国发展成就的强大震撼力、中国发展道路的巨大吸引力。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和心怀世界情怀的“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所蕴含的强大正能量,业已引发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共鸣,“一带一路”业已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为增进各国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成果正在惠及世界。

世界在前进,中国在发展,不变的是中国千百年来对和平的坚守,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追求。古代丝绸之路为世界其他地方带去了繁荣与友谊,播下的是和平幸福的种子。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大道”通天下,“为公”赢人心。中国人希望能够循序渐进,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并为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各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难相济、同道相成,世界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心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