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叔本华主要哲学思想讲解(以王东岳哲学的底层思想去看叔本华哲学)

--只写最优质的哲普内容

序言:

如果没有在解决西方哲学的“思想系统”中去看西方哲学,就必然会陷入其哲学家独断的前提所建构的哲学观。

所以,在发布部分文章之后,我们就决定先将能解决既往哲学各种问题的《物演通论》整体思想先发布,让读者有一个基于当代的哲学背景作为思想背景,以此前提来看既往西方的各个哲学家,才容易陷入其独断的大前提中。

而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前提来开展他的哲学,在解决什么问题,他的哲学核心以及成立的前提,还有缺陷是什么?我们将在叔本华哲学的系列中逐一谈及。

叔本华的生平

奥瑟·叔本华

1788年生于今属波兰的但泽,《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它包含了叔本华的完整哲学体系,其中不仅有柏拉图、康德思绪,也有东方思想的部分佛学思绪

叔本华认为他的哲学在人类知识的限度内对世界之谜做出了解答,而且甚至极为极端推崇他的学说,他认为凡是不认可他学说的都是神经病,正如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

“叔本华说,一个完成了不朽著作的人是不会由于公众对它接受与否或批评家的意见如何而受到伤害的,正如一个健全人在疯人院里不会为精神病人的谴责所影响”。

哲学家叔本华主要哲学思想讲解(以王东岳哲学的底层思想去看叔本华哲学)(1)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叔本华很脆弱,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否则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毕竟越是强调则越是在意。

一般来看,很多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源于其专注的哲人思想,诸如柏拉图和康德,另外就认为是来自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气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如果更有所偏重的话,甚至可以说叔本华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是在为他对生命和实在的悲观主义做辩护。

叔本华在解决什么问题?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说过

“知”和“在”的问题最终要么在康德“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对立割裂中结束,要么在黑格尔辩证演进论的绝对精神中结束,但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是都没有完全解决“知”和“在”的问题的。

而到了叔本华这里同样也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叔本华并未直接从精神存在的思想属性或广延属性的客观存在或物质实体出发,而是从“意志”出发来解决“知”和“在”的问题。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代表。

他学说核心就是以“唯意志论”的方式去化解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矛盾,然后试图将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统一在自己的“唯意志论”哲学中。

叔本华以为自己的学说能刺破“形而上”的本体论、认识论,然后找到绝对的“真理”,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学说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解决“知”和“在”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讨论“知”和“在”的对立之外的“意志”来化解“知”和“在”的对立,尽管结果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叔本华的学说中某种程度上是能有自洽的。

即叔本华的哲学学说的核心不是以“认识”为基准,而是以非理性的“意志”作为基准,因为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永远只是“意志”客体化不同层次下的“表象”,至于那个纯粹客观的“意志”是无法通过认识去触及的。

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是首个将人的“非理性要素”纳入哲学范畴的哲学家,然后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去阐述认识中的对象,以及人生和生命的问题,自此“意志”也就从认识背后跳到前台。

总之,尽管叔本华以为通过将“意志”视为康德的“物自体”可以解决“知”和“在”的对立问题,但最终并未真正解决“知”和“在”的对立问题,因为在横向观念下的“意志”体系的思想学说是根本无法符合当下大信息量的科学的。

譬如自然的演化是递弱演化还是递强演化?意志是如何产生意识、产生逻辑?这些问题都是在叔本华哲学思想中无法也无从解决的。

但是,叔本华认定“求存意志”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是极为正确的!

因为不以“求存”为导向的任何行为、意识下的生物是必然会被自然所淘汰的,这是叔本华学说最值得赞同的点所在,即意志的本质是实现求存或求稳定的冲动,是一种精神现象,在横向主体看来是主观的,但是在纵向衍存中却是客观的,因为任何一类残弱化的存在都必须有此项求存或求稳定的冲动才能实现自身的求存和稳定。

尽管,叔本华没有意识到求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然存在的演化是“弱化”演化,也正是因为“弱化”演化,所以任何存在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稳定存在或求存,这是叔本华未曾触及到的。

但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气质却暗合了自然弱化演化这一演化法则,因为“意志”或欲望、冲动越大的生物其本质是越残弱化,需要这样更大的“意志”才能稳定存在,而绝不是像某些书上说因为必然法则或童年经历使得叔本华有这样的悲观主义气质。

因为“求存”这一思绪必然是带有“悲观”的文化属性的,因为“弱”才需要“求存意志”,而如果真正强大还需要“求存”?显然不用,而这也才是叔本华悲观主义气质的真正原因所在。

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出,叔本华的“意志”甚至完全类似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思绪,只是一个将人的“精神存在”视为绝对精神,一个将人的意志视为绝对意志,然后认定精神是意志的表象,这种内在本质的区别也才是叔本华与黑格尔敌对的根本原因。

当然,叔本华还有一系列有关时间、空间、人生哲学、精神等问题的追究,但是因为叔本华时代信息的有限性,那么关于这些内容在此不再多谈及,读者也着重将关注点放在叔本华有关“意志”相关阐述,以及如何解释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

叔本华哲学核心一

1、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两句话,“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正如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写:“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叔本华所谓“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什么意思?

一般在研究叔本华的著作中和叔本华的原文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叔本华所谓的“表象”指的是诸如物理对象(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先天的知觉形式:时间、空间和认知范畴“因果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对象)、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数学中的对象(时空形式的纯直观表象)、以及自我意志或主体的自我,即叔本华认为“表象”是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对象的世界。

这是叔本华《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所谓的“表象”,也是叔本华认为是康德所谓与物自体对立的“现象界”对应的“表象”。

同时,叔本华也认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以主体为条件,并且只能对于主体而存在,上述的表象对应的充足理由律也都是主体先天拥有的。

在张志伟版《西方哲学史》中写道:“这些表象在叔本华看来是不依赖于客体的,而且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即叔本华要表达的是一切所谓的万物表象都是主体充足理由下的“主观产物”!

(事实上,是叔本华直接将人类的意志视为客观的宇宙意志,那么基于人类而认识的表象也就是客观世界本身,这才有了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一说)

这一观点在同书后文继续阐述:

“因为对象总是由主体以一定的观点和角度所观察的对象,是被主体加工和过滤过的,是被主体以其先天的范畴构造出来的,它们不是实体,不是实际存在着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而只能是现象”。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叔本华所谓“世界是我的表象”?

显然,我们必须得回到一切存在皆为感性经验中的存在和理性逻辑中存在之总和来理解,因为一切所谓的“对象”或“表象”无非都是我们感性经验中的存在和理性逻辑中存在。

比如目之所及的世界万物,以及理性逻辑中非直观的细胞、分子、原子等。

尽管“世界”这个词项在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中表述为人类、动物、树木,及至整个宇宙,但是叔本华认为这些所谓的“世界万物”都不是客观存在本身,而是基于人类感性逻辑和理性逻辑的“表象”,是基于逻辑对信息的整顿。

正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写:“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是眼睛看到太阳,是手触碰到地球,世界是作为表象而存在,这世界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而不是作为纯粹的客观世界而存在”。

所以,叔本华所谓的“表象”本质仍旧是在感性经验中(五感)的存在和理性逻辑中存在之总和的范畴之内,只是他用了物理对象、抽象概念、数学中的对象、以及自我等方式来对其进行阐述,这一点和康德的“现象界”几无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一个直观形式,即对“自我意志”的觉察和体验,然后以为数学针对的是时空形式,并认为一切客体都是主体充足理由律下的产物,即叔本华所谓的一切万物皆是精神存在,或者说是客体的“可感属性”的综合产物。

当然,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

叔本华所谓的“世界是我的表象”有一项理解的前提,就是你必须站在“精神存在”与“客观存在”对立的前提下来理解,也就是说叔本华所谓的“外物”表象仍旧是“精神存在”。

也就是基于人类这个“客观存在”的载体所对世界的认识,基于先天的感性逻辑和先验的理性逻辑(符合逻辑三洽的理性逻辑,正如叔本华说抽象概念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建立于原始的知觉,而这原始的知觉无疑就是感性直观的经验)对当下“信息”的整顿,然后感性逻辑中的存在和理性逻辑中的客体“可感属性”之总和就是叔本华所谓的“表象”或现象,如同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叔本华说,整个世界都是感知者的感知,一切都是表象”,而产生这个表象或现象就是作为“自在之物”或“客观存在本身”的意志。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

叔本华是将精神存在或表象视为存在的全体或属性的总和,其本质都是“意志”,而精神存在和表象之外再无“外物”存在,也就没有精神存在与客观存在之区别,正如叔本华说:“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是被知性规定为现实的,舍此无物存在”,而人所谓的整个世界一直都是人类意志欲求的推动表象,而客观世界本身也就是意志,由此达成“知”和“在”对立的消解。

由此也可见,叔本华其实仍旧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因为他也只认为世界万物就是人类“知觉范畴”内的世界,人类知觉范畴外的“外物”是不存在的,人类的意志对应自然的意志,即人类的意志将自然意志推动为人类的表象。

所以,叔本华并非像贝克莱一样的主观唯心,因为叔本华所谓的“表象”或现象界是基于“物自体”的意志才最终呈现的。

下文我们将继续探究叔本华哲学的另一个核心。

参考文献:

《物演通论》王东岳著​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华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石冲白译

《西方哲学史上-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美] 斯通普夫(S.E.Stumpf),[美] j.菲泽(J.Fieser)著/匡宏 ∙ 邓晓芒译

哲学家叔本华主要哲学思想讲解(以王东岳哲学的底层思想去看叔本华哲学)(2)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可以带走思想、转发或分享;也可留下点赞和赞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最优质内容最大的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