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

砥柱山,位于黄河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段。“砥柱中流”意思是砥柱山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比喻坚强独立的人物或集体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的作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一、禹开三门的传说

《水经注》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意思是说,大禹给砥柱山开了三个口子,远远望去,就像黄河中间出现了三个大门。于是,人们习惯上也称砥柱山为三门山(三门峡之名即由此而来)。

【水经注】:黄河中流有砥柱山,又称三门山。禹贡导河,积石至于砥柱,即此。石形似柱,故名。山有三门,禹凿以通,河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舟楫不通,惟人门可通筏木。

《天中记》【吕览】砥柱: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疎分,指状表日,亦谓之三门矣。其东千崤水注之,河水翼岸夹山,巍峰俊举,羣山叠秀,重岭干霄。

《图书编》:砥柱【陕即禹贡云:三门,禹凿通,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

大禹凿山的传说流传了很久,明人邵宝《三门行送刘学正赴陕州》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从西来,东行万里到陕郡,有石横亘势欲回。天教禹凿三门开,百川风雨万壑雷,下孰为之挽?上孰为之推?当时神禹何不一凿去,留此险阻胡为哉!”对大禹凿砥柱却又留下几座山丘横亘在河中表示不满。

明天顺三年《重修大禹庙记》载:“禹则凿之排之,决之沦之,分为三门。”据碑文所记,此大禹庙兴建于唐代,历代多有重修。可见,禹凿三门的传说流传之久远。从逻辑上讲,凿开之后,才有三门,未劈之前,三门一体,皆是砥柱的一部分。

由于处在黄河中,形成三门的几座山头,后来也被称作岛,近南岸者叫鬼门岛,中间的是神门岛,靠北边那个叫人门岛。人门岛比较特殊,虽然突出河中,可原本与北岸是连为一体的,呈半岛地形。

二、有关砥柱山的记载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陕州刺史李齐物主持下,开凿了一条新河道,这才将人门岛与北岸分开。三个岛便可形成三门,但它们仍不是砥柱的全部。唐人赵冬曦《三门赋序》说:“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砥柱山实际上是由六个山头组成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三岛外,下游不远处,还有三个小岛,各有美名,唐人把它们分别叫做“天柱”“三堆”“金门”,后世改称“砥柱石”“张公石”“梳妆台”。

唐代的《砥柱铭》就镌刻在梳妆台上,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人眼中的砥柱山并不仅仅限于今天所能见到的砥柱,而是把六座河中小岛都看做砥柱山的一部分。别看这六座小岛都被黄河水所环绕,但考古工作者却在其中的鬼门岛和张公岛上发现了殷代以前人类活动的遗迹。学者由此推测:在殷代以前,这两个石岛可能还与两岸中至少一岸的陆地连接在一起,由于黄河急流不断地冲刷侵蚀,后来才把它们和陆地切开,成为孤立在黄河中心的岛屿。今天的人们已经看不到六座小岛了。原先鬼门、神门、人门三岛所在的位置被钢筋混凝土筑造的水电站所覆盖,梳妆台,因工程取土、拓宽河道而基本消失,只在水位很低时,才能显露出原本属于小岛底部的一部分。剩下的唯有张公岛、砥柱小山头。虽然与大坝相比很不起眼,然而,它仿佛时刻在提示后人,请不要这么快就忘记它们的过去。就在60多年前,它们还保持着两三千年未变的基本面貌。在两三千年中,它影响并书写着民族以及自身的历史,并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印痕。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

清黄河舆图

《夏本纪》: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南河水中也。郦道元《水经注》曰:砥柱山在虢之西界,望之若柱,故曰砥柱。三川既决,水流防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成公绥《大河赋》曰:乘髙赴下,絶没长奔,驰会五户,分下三门。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

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按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以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御定骈字类编:砥---砥柱【书、禹贡作底,说文或从石作砥。水经: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又东过间注山名也,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凿砥柱【大禹凿砥柱为三门】【厎柱史记作砥柱】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乙夘往游砥柱,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凿之为三,今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得脱者,名之曰鬼宜矣。三门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歩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履其地,故谬误若此。【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今陕州、河北、陕县三县界】三门九曲 。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4)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5)

  戴进 (明):中流砥柱图 立轴

《河图》曰:河水九曲,长者入于渤海。唐《食货志》曰:唐都闗中,土地狭,所出不足给京师,常漕东南之粟。髙祖、太宗用物有节,髙宗后岁用益多,开元二十一年裵耀卿请置东西仓,以避三门水险谓之水陆运。【《史记》正义:底柱山俗名三门山。】二十九年李齐物凿砥柱以通漕,然水益湍悍,舟不能入。天寳三年韦坚代为水陆运使始汉有运。

【《山西通志》厎柱在平阳府平陆县东界河,自河津西来,微析而南至平陆,东流五十里,至厎柱达于垣曲,髙不逾数寻,围不及百丈,岿然中流,撑持地轴。】亦谓之三门山。【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平如砥,禹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若雷,鬼门尤为险恶。】愚按蔡传本,《水经注》以三门山为厎柱,州志亦以砥柱即三门山,都穆谓底柱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门,集津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为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蔡氏未尝亲歴其地,故误据此则底柱又在三门之东。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6)

砥柱: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踈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水经注》疏:砥柱,山名也。会贞按:《禹贡》作底,《史记·夏本纪》作砥。《禹贡》孔《传》文。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析底柱。)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会贞按:四语,孔《传》文。)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守敬按:《左传·僖二年》,入自颠令,伐冥三门勃氏既以颠令在大阳,而于砥柱之三门,不引《左传》,下乃引鼋衔左骖事,是其好奇处。都穆之说,本唐王翰《游三门记》。)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虢城,大阳城并详上。守敬按:《禹贡山水泽地》篇,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隋志》,陕县有砥柱,河北县有砥柱山,分河南、河北之县,言与此注同。《括地志》,底柱山,俗云三门山,在陕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今陕州东北四十里,平陆县东南五十里。砥柱,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案,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

《山西通志·山川》三门山,在县东五十里黄河中。《史记》正义:禹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门也。司马光《谒三门禹祠》:栢暎孤峰短,铭书絶壁髙。【诗注:木际孤峰甚细而髙,上有小栢,耆旧相传不知防何年矣,而止长尺余,人莫测其理。门东迤南黄河中,髙数仞,石形如柱。《禹贡》东至于砥柱,即此。《实用编》:底柱在平陆县东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而来,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当转曲之间,在三门山之阳,紫金骆驼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老君炉砥柱侧黄河中,相传老子炼丹于此,险不可升,上流有列石似川字,亦传老子繇此渡河焉。】米堆山在砥柱东,阏流在砥柱东,上激六峰,下阻十九滩。 孔安国书传砥柱山:河水分流,包山而过,石见水中若柱然也。【尚书正义同】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考史迁记:景公十二年,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复见晋昭公,旌轩所指路直斯津从鼋砥柱事或在兹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岐,举羣山垒秀,重岭干霄。葢康成所说非,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兵部监运谏议大夫宼兹帅五千人,岁修治平河岨。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戸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所以也。都穆游砥柱记: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皆谬误。又隋书: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今砥柱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葢距河两岸皆山,意当时或崩,遂以为砥柱而书之也。

从以上文字记载中可以获悉:

  1. 从西汉起,这里就有了黄河漕运。
  2. 之前,砥柱山附近有三门禹祠、五户将军神祠。
  3. 相传,老子由此渡河。

三、史料中有关砥柱铭的记载

宋张舜民画墁録禹贡曰砥柱析城至王屋,陕府三门是也。绝河流过,若山石墙然,凿为三门,河经其中,东洋如小城状,即析城也。禹庙在西,潭有寺,下望砥柱,上百歩,屹然中流,髙数百丈,尺铭勒其上,但取稍平处或险处互坐一峰之间,其字方可尺余,魏公撰文正字,薛纯稷之子也每欲印搨,伺天气晴明,先维舟砥柱下,梯而陞上,数日不可竟,俯视洪流足酸目,用是难得真本。元符中大水坏三门,一夕寺庙皆失,略无孑遗,铭亦失数十字。

唐太宗命书砥柱铭者,其笔法与纯陀绝相类,疑即一人,盖唐初时人名姓多如此尔。【金石録】辨法师碑:薛纯陀书,昔欧阳公尝评其不减率更,然所书不传于后,永叔所得纯陀书惟此,不知又有甚焉者也贞观十二年,奉勅书铭砥柱,其字磊落,如山石自开,隐鳞而出,可以见方丈之势矣,固无牵强以成也。当时如虞伯施禇登善号能书者,皆避而让之,其后栁诚悬爱其书,恐失其次第,则又别书扵石,后世得纯陀所书砥柱铭者,皆碎杂丛叠,必按此而序之砥柱铭薛纯,而此碑为薛纯陀,尝为秘书省,正字本名纯陀,后以纯自别扵时,检于类书,见之【广川书跋】。

六艺之一录考:

砥柱铭

  唐魏徴撰,薛纯书,在陕州【诸道石刻録】。  在硖石县,唐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临幸于此,今有魏徴所制碑铭【寰宇记】。  唐砥柱铭:贞观十二年,特进魏徴撰,秘书正字薛纯书,其字因山镵凿就其洼平随多少置字,故不成行,序宛转索于嵚间,以摹故石虽存而颇难得世知贵之,唐以书学相髙刻石之文,此其最大者也,笔力有余,防画不失,尚多隶体,气象竒伟,犹有古人体法,其后栁公权书刻招提,今已譌缺不可读,惟纯所书在浊河间得完,盖摹撃之工不至,虽涛浪射发风摧剥尚不废也【广川书跋】。

山谷别集考:

题魏郑公砥柱铭后

宋 黄庭坚 撰   余平生喜观贞观政要,见魏郑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徳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故观砥柱铭,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谓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叔知经术,能诗,喜属文,为吏,干公家如巳事,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可告以魏郑公之事业者也,故书此铭遗之,置砥柱于座旁,亦自有味。刘禹锡云:世道剧頽波,我心如砥柱。夫随波上下若水中之鳬,既不可以为人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作则,砥柱之文在旁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事人,上官之所不恱,下官之所不附,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节哉?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泸州史子山请镵诸石砥柱铭 

栁公权书西京【金石略】

  薛纯陀奉勅书砥柱铭,当时如虞伯施褚登善号能书者,皆避而让之,其后栁诚悬爱其书,恐失其次第,则又别书于石【广川书跋】。

通鉴地理通释:砥柱,俗名三门山,在陜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山有三门,河所经。唐太宗勒铭【硖石省入陜县】:山在河中,形若柱,水经注谓禹所凿。【《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至于砥柱 。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李齐物天寳初为陕州刺史开砥柱之险坚石 裴耀卿凿漕渠以避三门之险。隋开皇十五年凿砥柱 。宋干德元年凿砥柱。】

四、历史上有关砥柱山的诗文

游砥柱记

  都 穆  砥柱在郏州东五十里黄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乙夘往游砥柱,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凿之为三,令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得脱者,名之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皆未尝亲履其地,故谬诬若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逺,葢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遂以为砥柱而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以哉。

三门赋【并序】

赵冬曦  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盖夏后之所开凿。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崖而立,卽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顶平濶,夏禹之庙在焉。西有孤石数丈,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从黄老神前东流,湍激蹙于虾石,折流而南,潄于三门,包于庙山,乃分爲四流,淙于三峰之下,觝于曲限会流东注,加以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时以内兄牛氏壮而游焉,相顾赋之以纪竒迹。大河弥漫,上应天汉濬灵波于积石之西瀑悬流于昆仑之半,茫茫禹功兹焉。会通凿连岩而泻潋罗崛岛以攒空濶兮,若横两阙于江上岌兮,若棱三山于海中崇山嵚崟,呀水淙射,左右飞涛,起伏相击,截奔湍兮,跻石台目,霍濩兮心徘徊,三峰砥其却立架崇门以洞开连嶂纡河以壁峭叠巘乔空而半颓洪流蹙折以盆涌潄湍崟窟而相磓苞峦秘隒砅其鼔作爂澎瀑漓以山摧奔涛迅澓纷其荡骇蓬渤滑淈霍以云回盘涡窙寥以谷施奔石砰磕以成雷抝怒未泄横流逆折合如地转散若天裂摇腾防屿刷荡穴硉岩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然后澡云霁霭收涛巻濑汩沄沄以无声漫浩浩以东会惣四流而混合注三穴而滂沛泛洪涟于大碛之东薄余怒于天池之外当其时也山兽惊跃水禽乱飞鱼獭沉潭以不动獑猱拱树以相依窜鲛人于洞壑帖舟子于涟漪莫不愁白鹭之初下叹黄牛之暝归若乃降望金门徜徉石觜穷岩万仞,一曲千里,松歴歴而生涯草鬖鬖而覆水云蓬茸兮歴地生风飕飗兮百籁惊猿惜暮而悲呌鸟辞春而不鸣阽嵲屼兮杪峥嵘飞客心兮动客情,怜石菌之冬茂,赏瑶芝之夜明。惟夏君兮永蛰,拜灵庙兮何及,榱梁古兮山鸟栖阶壁芜兮野鼯入感微禹之叹深亢幽謌以伫立歌曰:申负石兮空自竒,客乘槎兮何远爲,君不见虚舟之泛泛,浩乘流而不羁。

砥柱赋

  唐 肃  黄河之流西来数千里兮,贯长城而南驰。激龙门之险阨兮,霆奔电驰气汹涌而莫支。歴华隂而径趋兮,乃折流而东下。势若万骑衔枚而疾走兮,将悉锋尽鋭鏖战于平野。何砥柱之崒嵂兮,独凝立乎中流。俨一夫之当闗兮,强兵悍卒睥睨不敢运其戈矛。惟崇伯子之敷土兮,导洚洞而平之。凿此山以疏泄兮,剖三门之嵚,然后洪波巨浪,龃龉而不骋兮,分流析间度以逶迤。过孟津而通洛汭兮,遂东极于大邳。茍非是以少梗兮,曷以杀天吴水伯之淫威。予尝驾方州而求古迹兮,誓将豁心胸于浩荡。过黄老之神祠兮,遡虾石之泱瀁盼,连天之修楹干云霄而直上。浊波汩汩包其下兮,显神功于俯仰,使昔怀襄之莫救兮,滙四海爲一区。上巢下窟之赤子兮,殆皆戢戢以爲鱼。览斯险而慨叹兮,虽天造而地设微元圣之大智兮,孰能成夫万世之烈,彼蜀江之灔滪兮,羌地势之所同,诵金声于儋叟兮,信物理安危之所从噫,呜呼,世道降兮,风移而俗媮波汗漫兮,忌刚而茹柔,鱼虾鼓舞兮,蛟龙郁愁岂无吾人之砥柱兮,障百川之横流。

砥柱山赋

  杭 济  繄黄防之鸠喷兮,原万里而自天。道陜东其焉如兮,卒埶抈而洄沿。方横冲之无端兮,防焉逜此孤植。岂夏后防肯彄兮,□乡景而猍□【叶蒲北反】。不敢纵其湠漫兮,□孰爲之涯浒龙门呀于山防兮,走漓漓而就下。河中立而阅波兮,天畀之防其□羌舂撞之爲镇兮,异寻常之洲。淤【叶呼古反】嗟世道之澜狂兮,槩古今而有之。惟君子之姱节兮,潜挽于当峕。四兆讐之所樷兮,诚蹇蹇之不能舍【叶尸预反】。□放谪而不讳兮,亦人中之砥柱。五马儵其行色兮,蹂酿暖之东风【叶浮金仄】应韶。诉余以别兮,余以楚唫怅甲鼂之莫留兮,遵南阳之属郡。披舆志而兴褢兮,尚兹山之可问。自处之介犆兮,靡儃恃其嵚岑。计两间之博大兮,卭风裁而心歆。拳建业之石城兮,凷朱陵于衡渚□何爲乎汉川兮,堆何献虖灔滪【叶当古反】芔防□于竒胜兮,多不满于角功。虽□籍之赞纪兮,辨寰瀛而几同。置橘以爲像兮,灵均之有意也。余兹托而敶词兮,实先生襄之态也【态叶朁】。

三门砥柱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四十二年西廵,过陜州观三门砥柱。盖砥柱一山屹立河中,禹凿之三穿,使河出其间,有似门状,故曰三门也。俗云南为门,中为神门,北为人门,三门之险,门为最。唐开元时,陜郡太守李齐物更凿砥柱以通漕,烧石沃醯,开山巅为挽路。代宗时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篠为绹,以挽上陜运舟,至今山上篾索深痕明显如指,前人作为总非后人所能及也。

康熈四十二年癸未十二月辛卯

  上谕大学士等曰,朕顷巡幸陜西,阅视汾渭,俱属大河,直与黄河相通。河南等处米谷似可由黄河转运,但闻三门砥柱水势极溜,船不能上。朕欲亲往阅视,因陜州知州奏无路径断,难行走,遂未果行。特命三贝勒允祉同近御侍卫徃视,据回奏言,伊等遣人乗骑涉河,一道阅有神、人、鬼三门,俱系凿石开通,水从三门流出,其势甚寛,其流甚急,古人于山上凿有曵船眼孔,但未经以船试验,不知可否行走,前总河靳辅亦曾奏,黄河通于汴河,但淤垫年乆,若行疏导,即可运粮,朕至河南,阅河南府居各省之中水路四达最为要之地,应于此处储积米谷,每年田亩岂能必皆丰收,倘山陜等省间或收成歉薄,即可将此积贮米谷,修造船只由黄河挽运。若到三门砥柱,船不能上,亦可于三门砥柱造船剥运以至山陜,诚使河路疏通,则商贾人民大有禆益。所宜于无事之时预为筹画者也,豫省每年觧京漕粮二十万石有奇,若将豫省三年漕粮截留备用,则陜西等省虽值歉收之年,将此米谷运至彼处赈济,殊属有益。俟明嵗,遣大臣徃视。

砥柱铭

元 王恽 撰  水之为力,无物不从津门之险,壮夫砥之为雄,洪涛西来,万夫前攻,而战而薄,我当其冲,狂澜势倒,安流而东,屹嵩华之隆崇也,吾侪小人,弱植浅中,衰俗外诱,羣邪内讧,苟内省而不疚有碇心而直吾躬也。

三门津

 王 渥  层崖摩苍穹,四月号隂风,大河三门险,神禹万世功,他山亦崔嵬,砥柱独尊雄,雷霆日鬭击,悍暴愁天公,刘侯智有余,始令舟楫通,仍余石上穴,飞栈曾连空,遥瞻白玉枝,挺直丹灶中,仙公去不返,此事眞防蒙,夫人与鼓崖,怪幻尤难穷,独喜兵火余,岿然出新宫,当时疏凿意,四海要会同,谁知千嵗后,筑垒防啸凶,诗成一大笑,浩浩洪波东。

三门砥柱

  张保源  凿开山骨过长河,水土方平叙九歌。举世但传神禹力,谁人知是帝功多。

砥柱

元 好问  南北争教恨大江,吴家才了又陈亡。画工只说三门险,不记茅津一苇航。

砥柱篇

焦源溥   洪河龙门来,奔崩华山趾,谁能系飞流,疾如激矢,下流日以深,滔滔想莫已,有石一拳多,亭亭水中峙,凭来欲东归,触之还复止,老蛟且鬭争,万马风声起,沫尘散九天,轰陈吞九地,有石屹不惊,日夜焉能砥,鼋鼍怯尽逃,行来波臣礼,俛首落石前,受约三门底,三门阿谁名,名之神人鬼,后人总伤魂,来往稀一苇,莫谓架山梁,五丁额亦泚,纵有汉唐人,堆崖红生米,新开寳篆文,平陆黄炎址,四载大禹勤,元圭端在此,踏足望楼头,歴歴见星嵬,一壁四削成,的的芙蓉蕊,风摇草青青,千年绝人履,传闻周老,曾炼药不死,人从函谷游,賸有丹灶垒。

南楼见砥柱

陈廷敬   楼外砥柱山,几席浮青空,神禹所表置,高标天阙通,王屋连析城,秀色摩苍穹,登楼遥见之,怀古心忧忡,二崤秦垒灭,三川晋国雄,蛮触纷鬭争,役役会有穷,渺然想开辟,元化观无终。

从周八齐夜度砥柱

  顔之推  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闗吏,鸡鸣起戍人。露鲜华剑彩,月照寳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河流 

徐夤  洪流盘砥柱,淮济不同波。莫讶清时少,都縁曲处多。逺能通玉塞,髙复接银河。大禹成门崄,为龙始得过。

咏史二首

唐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小孤山

 明 邵 寳  昔闻砥柱黄河中,万古坐镇狂澜东,小狐乃是江砥柱,特起不与羣山同。羣山随江挺奔马,爱此石笋凌苍穹,孤哉孤哉本天造,一任巨浪乘长风,节宣夙受神禹戒,滔滔不碍江朝宗。我来信宿彭泽下,咫尺仰望神妃宫,翠烟霏霏落杯酒,千帆阅尽澄潭空,举杯酹江江日白,隔江缥缈留青峰,便当载笔赋东海,三山防破云冥蒙。

备忘集考

别集类五 明 徐元贞  砥柱中流大丈夫,刚风清节古今无。赤心自矢天人与,白髪还将社稷扶。原是神龙翻瀚海,遥怜鸣凤起高梧。旻天不为留元老,忍见防茕万姓孤。

炼丹炉

  王 翰  百丈标云外,亭亭立不倾。晚霞飞鼎火,秋籁响云笙。海眼鼋鼍吼,峰头鹤鹳鸣。异人如邂逅,再拜学长生。

三门砥柱

王 翰  中流一表立,千古独崔巍。水激澜里,船危灔滪堆。隋书伤覆溺,唐史记崩摧。独觉神功大,光芒日月垂。

开元新河

王 翰开元乗大运,凿石杀云涛。欲断千年续,何忧四海劳。水深堪泛梗,岸窄不容舠。上有丰碑在,年深卧草茅。

砥柱鸣澜

王 翰  一柱亭亭似削成,岩深云冷古苔青。洄波浮沬双轮转,钜浪漂山万鼓鸣。鬼凿尚留神禹迹,龙图髙拱帝虞灵。如今圣代当承瑞,直待何年始见清。

砥柱歌

明 邵寳  黄河之水天上来,越数千里龙门开。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髙。崒嵂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不如此山当河,急流处骤如风马方羣奔,秋涛春涨暮撞朝击岿独存,又不见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澜倒不如此山为障早,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于嗟乎。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砥柱歌上陈留

刘相国  黄河之源出昆仑,万里震荡排中原。行云翻空日月鬬,急雨倒海雷霆喧。下民咨嗟上帝怒,乃遣神禹清乾坤。手握巨斧开龙门,中标砥柱气势尊。白波一道永深稳,青山两岸无崩奔。从此平成歌帝载,休气荣光应清代。效灵已见出圗书,论功不用夸嵩岱。柱乎柱乎安无颇,狂风恶浪柰尔何。

唐赵冬曦《三门赋》序曰: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盖夏后之所开凿,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崖而立,即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顶平阔,夏禹之庙在焉。西有孤石数丈,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从黄老祠前东流,湍激蹙于孤石,折流而南漱于三门,苞于庙山,乃分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隈防流,东注加以两崖,夹水盘纡激射,天下罕比。【都穆曰:砥柱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履其地,故缪误若此,按此説与赵赋小异要之诸峰,在当时总为一巨石。禹析之以通河三门,亦砥柱也,后人强生分别耳。】此河水东至厎柱之所经也。  厎柱之险,不减于龙门,自古患之。汉武帝时,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厎柱之艰,败亡甚多。成帝鸿嘉四年,使杨焉镌广之,而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魏晋之世,两经修治,功卒不集,隋开皇十五年诏凿厎柱,大业七年,厎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壊陜州河北县二十年幸河北观厎柱,令魏征勒铭。是时自洛至陜皆运于陆,【行三百里】自陜至京乃运于水。显庆中,大匠杨务廉凿栈以挽漕,舟人以为苦。开元二十二年,从京兆尹裴耀卿言,开三门山北路十八里,谓之北运,【时于三门东西各置一仓东曰集津西曰盐仓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达关中】既避水险,而陆运庸钱亦省数十万缗。二十九年陜州刺史李齐物凿厎柱为门以通漕,开山颠为挽路烧石,沃醯而凿之。天宝元年,上言三门运渠成,然弃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水涨以人挽舟而上,岁漕经厎柱,覆者几半。贞元二年,陜虢观察使李泌益凿集津仓山西迳为运道,属于三门仓,遂罢南路陆运。【见食货志按李泌事新书抚杜氏通典而旧书无之或以为疑非也】五代建都于汴,漕不由厎柱,非其所急。宋干徳初诏重凿厎柱三门,庆厯中,陜西用兵,欧阳修请案裴耀卿旧迹以通漕运,而不果行自是,之后无复有以厎柱为言者,矣大抵三门之险非镌凿所能除,尧都平阳冀之岛夷及兖、青、徐、荆、豫之贡道必由厎柱,或疑其时亦参用陆运,以余观之,三门之险不专在厎柱,其下兼有阏流为之阻盖,自厎柱以东,夹河羣山之水,并注于河,禹功既逺,泥沙日积,河上激六峰,下阻十九滩,湍波倍加汹涌昔人计不及此,但欲镌广三门,一试于杨焉,再试于李齐物,不惟无益而害且滋,甚则以镌石落水,河身愈浅,三门虽广,不能胜百二十里之阏流故也,禹治河率自下始。孔传云或凿山、或穿地度禹,当日必先浚阏流,而后析厎柱,析厎柱者凿山也,浚阏流者穿地也,二险并去,则贡舟直达帝都,不必参用陆运矣,嗟乎!世患无神禹耳,岂患厎柱之不可漕哉。

砥柱铭【唐书太宗幸河北观砥柱因勒铭扵上以陈功德】

宋唐誉之昨梦录云,白马之西即砥柱也,水常高柱数尺,方河怒为柱,所抳力与石鬬,昼夜有声如雷震,议者欲凿柱以杀河之怒,石坚终不能就,山谷诗河从天来。

大清一统志:砥柱山【在州东北四十里黄河中,《禹贡》底柱析城注:砥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县三门山是也,《汉书沟洫志》武帝时,河东守畨系言漕从山东西嵗百余万石,更砥柱之艰,败亡甚多,鸿嘉四年,河水决溢,杨焉上言河从上下砥柱,险隘可镌之,使广从之,石裁没水中,而水溢湍怒,为害弥甚。隋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唐贞观十二年,幸河北,观砥柱,令魏徴勒铭。《唐书食货志》髙宗时,江淮漕自东都,率陆运至陕,以避三门砥柱之险。显庆元年,苑西监禇明议凿三门山为梁通陆运功,不成,后大匠杨务亷又凿栈道以挽漕,舟人以为苦。开元二十一年,转运使裴耀卿请于三门东西各置一仓,水险则止,水通则下,无复留滞,省费钜万,从之。赵冬曦《三门赋》序:砥柱山六峰皆生河之中流,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崖而立,即所谓三门也。次南有孤峰掲起,峰顶平濶,西有孤石数丈,圆如削成。复次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从黄老神前东流,湍激蹙于虾石,折流而南,潄于三门,苞于庙山,乃分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隈防流东注。

禹砥柱铭

宋 祝穆 撰  《砥柱铭》上说禹挂冠莫顾,过门不入,挂冠是有个文字上说禹治水时挂冠着树,急于治水,今记不得是甚文字。【语録】

山堂肆考:砥柱三门 

砥柱铭

子略

魏征有《砥柱铭》,其壮语仅曰,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黄太史曰:吾爱魏公之为人,故其作砥柱铭,时为好事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然九成宫、醴泉铭亦魏公之文也,其曰:东越青齐,南踰丹徼,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圃,地列州县,人充编户。又曰:云氏龙官,龟图凤纪,日含五色,鸟呈三距,颂不辍书,笔无停史,亦壮语也。

五、历代文人在六峰上留下摩崖石刻文化

目前,能见到的六峰石刻103幅,特选数幅如下: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7)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8)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9)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0)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1)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2)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3)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4)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5)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6)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7)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8)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19)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0)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1)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2)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3)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4)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5)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6)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7)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8)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29)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0)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1)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2)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3)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4)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5)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6)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7)

弘扬黄河文化六个特点(黄河文化的精髓)(38)

(牛占亚 尚柏仁 朱家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