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测温和物体测温区别(捋捋人类测温这件事)

疫情期间,什么东西卖的最火爆:口罩、消毒液和测温枪,额温枪平时几十到一百多块钱,炒到5倍的价格,甚至听说有平时10倍价格的,简直不敢想象;额温枪使用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库存基本被掏空,甚至5-6年前的库存、呆料都被拉出来,高价卖出着实的疯狂了一场疫情以来,测温确实变成了硬性需求,现在测温的种类也比较多了,水银体温计(现在很少用了)、耳温枪、电子温度计、额温枪等等那么人类测体温这件事是怎么一步步演化过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捋一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体测温和物体测温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体测温和物体测温区别(捋捋人类测温这件事)

人体测温和物体测温区别

疫情期间,什么东西卖的最火爆:口罩、消毒液和测温枪,额温枪平时几十到一百多块钱,炒到5倍的价格,甚至听说有平时10倍价格的,简直不敢想象;额温枪使用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库存基本被掏空,甚至5-6年前的库存、呆料都被拉出来,高价卖出。着实的疯狂了一场。疫情以来,测温确实变成了硬性需求,现在测温的种类也比较多了,水银体温计(现在很少用了)、耳温枪、电子温度计、额温枪等等。那么人类测体温这件事是怎么一步步演化过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先说中国的办法。我国在古代基本没有科学这个概念(当然16世纪以前,全世界也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我们都是经验认知和实用认知,需要什么就想办法解决什么,体温的计量,也是因为人不舒服需要治病,才开始注意人的体温这回事,要测体温就得有个参照,说明中国很早以前就对人的体温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否则就没有测得意义了。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记载"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这里的尺部热和尺部不热,应该是指发烧和不发烧的意思。这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切,就是医生通过三个手指来把脉,三个手指分别放的地方从靠近手心向外以次叫"寸""关""尺",中医就是靠尺这个部位的端脉来测定体温的。当然除了医生使用的这个方法外,民间还有很多自己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发烧,比如贴额头测温,数脉搏测温等。另外我国人民通过实践活动,对温度的测量有很多宝贵的经验,都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路,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位大侠的武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铁匠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当火苗的颜色没有杂色了,就说明温度已经很高了,可以用来锻铁、浇铜了。再比如,南北朝时期,刘思勰所著的著名农学书籍《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人们通过腋下的温度(腋温)来判定豆豉什么时候该翻面晒了,即所谓"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现代医学普及以前,古代欧洲测体温基本和我们老祖宗一个路数,都是靠经验累计。我们切脉,他们看手的颜色,也是看个大概,没有什么量化概念。欧洲医学是古希腊人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医学,后来又有了"拜占庭医学"。这个医学最知名的疗法就是放血疗法,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他们的依据是"体液学说",认为人是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的。体内四种体液如果出现不均衡,就会出现发烧等症状,解决的办法就是谁多就把谁放出来一些,使它们达到新的平衡,简直简单粗暴,采用的方法也是非常容易引起观者不适的手段。

16世纪意大利出现现代科学的曙光,以伽利略为代表的巨匠,以他们的思考和不懈努力,使科学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然后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科学巨匠伽利略在1593年和朋友的闲谈中获取灵感,制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温度计,他是科学界公认的温度计的发明人。这个温度计是玻璃管状的,一头是封闭的,头部为玻璃球状,另一端为开放的玻璃管状。使用的时候先把玻璃球端加热,然后将另一端插入水中并放直,水会进入玻璃管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水柱的高度会上升和下降,用来判断温度的变化。由于这个温度计受大气压的影响比较大,测量并不准确。受伽利略的启发,他的朋友就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端放进人的嘴巴里,插入水中应该也能测人的体温,这简直是脑洞大开,这位脑洞大开的教授叫桑科多留斯,他也被认作体温计的发明人,1612年发明了体温计。

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费迪南进一步优化了温度计的制作,他用酒精代替了水,并且将温度计做成了密封形式的,使其不再受外部大气压的影响,使测量准确度提高了。但是由于酒精的沸点比较低,不能够测量较高的温度,只能测到78摄氏度(但是肯定没有这个单位概念)。

1659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奥利用水银的沸点较高的特性,制出了水银温度计,这样利用水银的物理特性,使得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有了大大的提高能够上到257摄氏度,下到-39摄氏度。水银温度计的发明解决了测量范围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温度计刻度标准化的问题也已经在科学家那里琢磨了很久了,桑科多留斯发明的温度计虽然也有刻度,但是每个刻度都不一样,不具有普适性,每个刻度都需要不停的实验测量才能标上去。

1691年,意大利科学家卡洛。雷纳尔迪尼提出了"沸点"概念。他的想法是将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两个固定点,把这两点之间平均分为12段,通过冷水和热水不同比例的混合,就能够将每个刻度定下来。有了思路就好办事,后续的科学家在这个道路上继续摸索,不断地实验和总结,终于将标准化的事情做的越来越完美。

荷兰科学家华伦海特在1704年用酒精,1714年又使用水银作为测量介质,制造出了更为精确地温度计。并且他还提出了华氏温标,即将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华氏0度,将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华氏32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华氏212度。英美一些国家使用的就是华氏温标。

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改进了华伦海特的温度计刻度,将水的沸点定为0度,将水的冰点定为100度,可能是大家使用起来感觉很别扭,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将两个温度点的数字倒了过来,就成现在的百分温度,也叫摄氏度。我国和法国等使用的就是摄氏温标。

在华伦海特发明华氏温度计的同时期,法国科学家列缪尔也设计了一种温度计。他认为水银膨胀系数太小,不适合做测温介质。经过反复的实验,他使用含1/5水的酒精作为测温介质,并将水的冰点和沸点分为80等份,并将此作为他设计的温度计的分度,这种温度计被称为列式温度计,这种温度刻度标准被称为列氏温标。德国使用的就是列氏温标。

1867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奥尔伯特根据人体温度特点和需要,制成了用于测量人体或动物体温的水银温度计,只需5分钟就能记录下患者的体温,医用温度计时代开始到来,并沿用至今。

1868年,德国医学教授维德利希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包括从腋下采集的2.5万例患者的体温中的超过100万个读数。通过他的发现,他得出一个健康的人的体温在36.3至37.5°C范围内的结论。

1964年,德国出生的本辛格博士发明了耳温计。

1984年,大卫。菲利普斯发明了红外线耳温计,通过测量人体耳道和鼓膜的热辐射来测定人体温度,使体温测量更方便快捷。

从此以后,体温计的电子化,智能化,便利化一直在演进。美国人发明了一种片状式温度计,这种体温计只有薄薄一片,上面布满了附有数字的排列整齐的圆点,使用者可以根据圆点颜色的变化确定体温。这种体温计不含水银和玻璃,不会破碎,可以一次性食用,避免交叉感染,深受大家喜爱。2019年日本研究机构发明了药片状可内服的温度计,可以吞下去测温,并随着大便排出,我个人是觉得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测温方式,可能有些场合有特殊需要吧。

体温计这种量化测体温的方式,是通过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顾问,国家天文台台长(钦天监),他带来了温度计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并普及了温度测量的知识。

从伽利略发明第一支温度计开始到大卫。菲利普斯发明红外线耳温计,中间将近400年的时间,人类才将测体温这件事做到今天这个程度,这其中的每次进步都蕴含着科学家们无尽的思考和反复的实验。但科学永无止境,人类在测温这件事上肯定会有新的进步,希望科学能够带给我们更好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