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

二战中,有两大战役被列为“二战转折点”——美日之间的中途岛海战,以及苏德之间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这两次战役爆发之前,德国和日本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反法西斯阵营在苦苦支撑。中途岛和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可以说是“扭转乾坤”,让盟军最后反败为胜。

与美日中途岛海战相比,苏德之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在二战的分量更重。

因为日美两国本身国力不对等,美国国力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可以用工业能力拖垮日本。而苏德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苏德都是世界顶级工业国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局势不容乐观。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1)

1942年夏天,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A集团军群南下高加索,奔向苏联的石油产地巴库;B集团军群向东进军“伏尔加河-顿河”一线,守护高加索德军的侧翼。

苏德战争此时还处在胶着之中,但没想到的是,伏尔加河上的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军东进的绊脚石。20万德军被困在斯大林格勒,最后在投入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情况下被苏军打败,南线的战争胜负至此彻底易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乌克兰的德军势如破竹,曾击败苏联西南方面军,俘虏上百万苏兵。但是在南方军群一分为二后,这支军队就走向了末路。

那么,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南方集团军群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它有多强大?1942年纳粹元首拆分南方集团军群,是不是导致乌克兰战败的原因呢?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2)

一、纳粹的目标:小麦和石油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二战时出现过多次,第一次是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时,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波兰走廊,它下辖三个集团军。在征服波兰后,南方集团军群被分解,参与了跟英法之间战争,并成功击败了法国。

1941年夏天,巴巴罗萨行动前夜,南方集团军群再次组建。

这支大军的司令是有“最后一个普鲁士人”之称的龙德施泰特元帅,这位老将也是纳粹党的死忠。南方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还有第1装甲集群。加上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的军队,该军群共63个师近150万人,是巴巴罗萨行动三路大军中最庞大的一支。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3)

南方集团军群起初的战略目标是肥沃的乌克兰平原,这里号称是苏维埃的粮仓,产出的小麦占苏联全国的三分之一。除了农业发达外,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盆地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地位仅次于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煤炭产量几乎与整个德国相当,是纳粹元首眼里的肥肉。

而在越过乌克兰的平原绕过亚速海后,这里有个德国人心心念念的地方:高加索。苏联在高加索“巴库”的油田享誉世界,这里的石油产量占全苏联的70%,年产2000万吨以上。

20世界初期,西欧世界是贫油地区,在北海油田没被发现的时代,欧洲石油全部依赖进口。德国打仗靠的是罗马尼亚的石油,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并不足以满足整个德国的消耗,德国光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就进口了500万吨石油。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德国人紧缺的战略资源,根据纳粹德国的战略构想,如果在乌克兰的战斗很顺利,那顺势进攻高加索地区才是南部集团军群的最终目标。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4)

二、注定载入史册的夏天

1941年6月22日, 320万德军杀入苏联,对阵苏德边境上的200多万苏军。因为苏军毫无戒备,德军在前几个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南方集团军群作为巴巴罗萨行动最庞大的一支部队,在1941年的战绩震惊世界,风头压过群星云集的北方、中央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从波兰南部和罗马尼亚分头出发,第一目标是乌克兰的中心基辅。龙德施泰特元帅击垮了苏联边防军区里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德国进军之顺利让德军将领们感到惊奇。

德军依旧执行“闪电战”战术,以战斗机和坦克开路, “第1装甲集群”和红军第5集团军血战,苏军大败,西南方面军撤到乌克兰普利皮特。但很快,这里的湿润土地就减慢了德国机械化大军的行进速度,导致南方集团军群在速度上落后北方的德军。

苏联第5集团军就曾对德军发起反击,但德国第6集团军跟其进行拉扯,最后被阻拦在沼泽地里进退不得。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5)

苏德精锐在乌克兰北部鏖战,而南方集团军群的几十万步兵则慢慢朝着基辅前进。苏军在1941年8月渐渐被分割,仅在前两个月,苏军就损失20个师,共伤亡12万人,10万多名士兵成为俘虏。

在苏共领袖的命令下,西南方面军很不情愿地刹住了撤退的脚步,布琼尼集结70万大军防守基辅。苏军虽然人数不少,但都是溃军,士兵惊慌失措,指战员晕头转向,他们缺乏重火力和坦克,燃料紧缺,士气低落。

1941年7月,巴巴罗萨行动的三路德军未尝一败,尤其是中央集团军群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两战俘虏百万苏军,莫斯科近在眼前。然而,纳粹元首突然决定暂缓攻势,先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为了彻底打垮西南方面军,他下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插到西南方面军后方,跟南方的军一起打造基辅包围圈。

于是在1941年8月底,基辅周围的苏联三个集团军和两个集团军残部被重重围困,德军开始强度第聂伯河进攻。

苏军70多万人在这个包围圈里动弹不得,直到9月底基辅战役基本结束,66万苏军被俘,消息传出后苏德两国都很震动。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声威甚至压过了中央集团军群,纳粹元首亲自发来嘉奖令,这也是整场战争里,南方集团军群最高光的时刻。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6)

三、“自废武功”的巨人

在基辅合围战胜利后,1941年9月底,德国中央军群190万大军开始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战役前后长达3个月,在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下,红军最终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中央集团军群在寒冬中后撤几百公里。

到了1942年春,德军狂飙突进的进攻终于停止,苏联得以喘一口气,大量后方的动员士兵被派到前线,在勒热夫一带跟中央集团军群厮杀。

此时在南方,西南方面军刚掀起“哈尔科夫反击战”。

南方军群在哈尔科夫和苏军接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再次大败,宝贵的预备部队被德军打光,1200多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被毁,苏军伤亡10万人,25万士兵被俘虏。而德军在此战中仅仅伤亡2万人,1:10的战损比连德军自己都不敢相信。

1942年夏,德国在乌克兰的形势一片大好,纳粹核心开始酝酿夏季攻势,“蓝色方案”随即诞生。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7)

这个方案要求南方集团军继续进军,将苏联的石油核心巴库作为目标,绕过亚速海进军高加索山脉。为了达成这个目的,150万人的南方集团军群被拆分为两部分,A集团军群南下进攻高加索山脉,进逼中东;而B集团军群继续向东,在伏尔加河-顿河沿线驻扎,保护A集团军群侧翼。

南方集团军群被拆成两半,A集团军群进军顺利,而B集团军群在伏尔加河畔就受到了阻碍。苏德双方谁都没想到,“斯大林格勒”这个本来都没出现在战略计划中的小城市,最后成为了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因为深陷斯大林格勒,B集团军群唯一的精锐——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困,并在1943年初被基本歼灭,残部投降。

B集团军群则在伏尔加河畔被打残,这导致A集团军群的侧翼完全暴露出来,在高加索的德军有被德军“包饺子”的危险。为此,已经杀到高加索的德军不得不全部撤退,“蓝色行动”宣告失败,整个南线的德军进入了守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有很多人认为:南方集团军群被拆分,是德军在南俄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拥有很多拥护者,其中包括德国一些高级将领,他们普遍认为1942年的分兵是个糟糕的决定。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8)

毕竟,南方集团军群的拆分,把这个巨大战役集群的缺点暴露无遗。

首先,1941年6月,南方集团军群的150万人确实是三路大军里“最庞大的”,但却不是“最强大的”。巴巴罗萨计划里,中央军群才是最强大的战役集群,100大军里拥有德国一半的坦克部队,而且有古德里安这样的装甲兵名将坐镇。

而体量庞大的南方集团军群问题很多,首先是坦克少,只有第1装甲集群,坦克少到最后基辅包围圈都吃不下,需要古德里安南下支援。

A、B集团军群的拆分,把本就不太强大的装甲力量分开,导致“顿河-伏尔加河”一线的德军失去了主动权。加上半年的战争造成的部队缺额,当面对苏联优势兵力时,德国步兵往往陷入苦战。

第二,这支大军虽然有150万人,但是仆从国军队占了一大部分。南方集团军群包括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匈牙利1个集团军,意大利1个集团军,总人数达到了70多万人,仆从军几乎是南方集团军群人数的一半!

仆从国军队的实力完全不如德军,虽然他们的步兵师战斗力差不多,但是这几十万人基本没有像样的装甲力量和重火力,只能跟在德军后面扫荡残兵,或者打打治安战。这些仆从国军队基本都被编到了B集团军群,留在东部进攻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B集团军群靠第6集团军顶着,保卢斯的部队一垮下来,几十万仆从军实在是难当大任。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9)

德国在1942年时还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军队是打一点少一点,那为什么德国还会做出拆分南方集团军群的决定呢?

四、“雅利安”和“斯拉夫”的决战

历史无法假设,也不能重来。回望1942年,我们必须依照当时的战况,从南方德军自身出发, 思考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拆分南方集团军群的原因。

首先,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这一命令,是出于对德军战力强大的自信心。在刚刚结束的哈尔科夫进攻战役中,苏德双方的战损比达到了1:10,这让整个德国无比振奋。他们认为,在战场上能打的苏联红军已经被消耗光,剩下的苏军都是没经验的新兵,战斗力堪忧。

其次,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实在太过臃肿,编制极其复杂,兵员来自多个国家,堪称“指挥噩梦”。该军群司令部下的德军和仆从军有10个集团军之多!跟它同时期相比,中央和北方集团军群只有不到5个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这样的编制造成指挥极其困难,下级部队难以呼应,毕竟没有哪个军事天才,能同时在前线指挥10个集团军战斗。

可以确定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焦灼之前,拆分这支150万人的庞大军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在拆分为A、B集团军群后,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和高加索的进军还算顺利,直到苏德在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开始进行反复争夺,最后让B集团军群丧失战斗力。

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是B集团军群的命运所系,德军被困在这个泥潭里动弹不得,战斗打成了“添油战术”,无论投进去多少士兵,斯大林格勒这台“绞肉机”都照收不误。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10)

但比较离奇的是,早先制定的“蓝色计划”里,根本没有这座城市的踪影,斯大林格勒在战略上的价值,其实很有争议。就是就算不拿下斯大林格勒,“顿河-伏尔加河”防御线也能稳定,A集团军群起码是安全的。

那么,为什么B集团军群却要死磕斯大林格勒,而不是灵活地在沃罗涅日的顿河一线及斯大林格勒进行防御呢?这里面有苏德领袖之间的个人因素。在1942年末的德军内部,已经有人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元首和苏联领袖的个人较量。”

作为一个自负的狂人,纳粹元首一直把政治运动的核心放在群众热情和政治信仰上,斯大林格勒作为以苏维埃领袖命名的城市,虽然它本身就是个交通枢纽无疑,但拿下它还能对苏联民众造成心理打击,这是纳粹非常看重的。

纳粹元首在苏德开战前还曾说:“对苏战争是一场宿命战争,不仅是德国对布尔什维克的战争,更是雅利安人对斯拉夫人的战争。”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11)

打垮苏联人的信仰和自尊,这是纳粹元首对战争的一大要求,所以B集团军被要求在斯大林格勒死磕,必须拿下这座城市。最终,B集团军群也流尽了血:第6集团军20多万人打光,三个仆从国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打残,让B集团军群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斯大林格勒及其周围增援的100万德军被打垮,这一失败就像多米洛骨牌的连锁反应一样波及整个东线。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被迫撤退,南线出现了军事上的被动,而苏联的反攻已经箭在弦上。

五、伟大的卫国战争

因为一个正确的决定,反而输掉了战争。”这是很多德国军迷们感到费解的地方。放眼整个苏德战场,德军往往无论胜败都能打出好看的交换比,前期有1:10的战损,哪怕到了后期溃败时,德军伤亡也是小于苏军。

有人开玩笑说:德军就这么“赢着赢着”,被红军推到了柏林城下。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战争的胜负不是完全由军人决定的,而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抗,资源,人口,科技,工业都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但除此之外,人民的信仰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苏联卫国战争是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之战,是苏维埃与反人类政权“纳粹”之间的决战,整个世界中、美、英等大国都在支持它。

在保家卫国的志愿下,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踊跃参军,2亿多人口的苏联拉出了几千万红军,他们奋不顾身扑向侵略者,打垮了德国法西斯。假设德国没有在1942年夏天拆分南方集团军群,或许斯大林格勒就能一鼓作气拿下,但是苏联绝对不会投降。卫国战争将在莫斯科继续,在列宁格勒继续,在乌拉尔山脉继续,在高加索继续,在西伯利亚继续。

斯大林格勒为什么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为何打成二战转折点)(12)

当苏联人民觉醒后,在苏联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还有红军战士在战斗,每一座苏联城市都可能会是斯大林格勒,这场正义之战转折点必将到来。

“再先进的武器,再优秀的士兵,也无法打败人类心中的正义。”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二战德军集团军群概况》文锋

2、《B集团军群的覆灭/莫德尔的最后一站》彭志文

3、《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高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