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

编者:告诉大家,头条有老师,老师就是语音功能。大吴寺传说终于集结,限于个人能力有限,借助今日头条语音功能,再一次对照修改。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1)

11.天梯高悬操小姐升天

根据朱兴友口述整理

很久以前,贫穷的农村,家家儿女荒(荒:多的意思)。养了儿子娶不起媳妇,为延续后代,为减少娶媳妇开支,总盛行抱养幼女回家,奴役幼女自小做家庭事务,养到十四五岁就与儿子圆房。因为没有多少余钱,也只简单招待一下亲友,一桩大事就落实了。而养了女儿的父母们,觉得女孩子迟早要到人家去,还不如早点送人,少一张嘴吃饭,所以也乐于别人来抱养,根本不顾及孩子未来生活好歹。

而现在小公主、贴心小棉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从幼儿园、小学读到大学,这形成反差就不是多少个倍数能计较的了。

话说磙子寨古寨里有户姓仰的人家,养了俩个儿子,父母也很早把大事定下来了。大儿子名大旺,六岁时就给抱养了四岁丁姓叫梅花的女尒;小儿子小旺四岁时就给抱养了两岁操姓名叫桂花的女尒,仰家人真是早办事。

大旺十六与梅花圆房成婚。

就在大旺成婚的这年腊月,大雪封山,平地积雪两尺,十四岁的小旺与哥哥外出谋点盐粑,走在寨的阴边,小旺不慎滑脚摔下百丈悬崖,后脑壳磕在石头上,一命呜呼。

大旺与父亲就把小旺葬在悬崖边一小块平点的地方,一半也是雪深没办法抬走。这个悬崖下的地方有个洞,因在乌毛沟上边,人们起名乌毛洞,乌毛洞能容得下四五个人。

这时才十二岁的桂花,心中早也认定了小旺就是丈夫,她闻听爬到悬崖下,哭成泪人,三天三夜没进一粒米,饿了抓一把雪放在嘴里润润喉咙。

大旺与梅花好劝歹劝无益,也没有办法,只好从家中抱来棉被放在乌毛洞里,地上垫些松毛就算床。

后来的日子里,小小桂花一天回家吃一餐饭,吃过又回到乌毛洞来陪伴着小旺。

待到第二年夏天,梅花养了一胖嘟嘟的儿子,桂花才被大嫂劝说回家帮着带侄子。侄子三岁半时,桂花告诉大旺夫妻,她坚决回到乌毛洞去陪小旺,无论何人挽留,桂花都听不进去了。

桂花回到乌毛洞里,重新整理,也用石头垒起一口锅灶,悬崖一侧有个滴水凼,正好算天然水缸,她把小旺坟包边上的陡山开挖出几块地,种上些菜蔬。

磙子寨人烟稀少,山上柚皮、香叶应有尽有,取之不尽,桂花就把这两样出产换些粮食和油盐,在山洞里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又不知是那一年,操桂花的亲生父亲来访到仰家,大旺言及过去,叹着气一路指引操家伯父来到乌毛洞。

还没到洞口,就看见桂花挽着一个篾箩,箩筐里尽是白石头,她把白石头一个个搁水凼里清洗后,放入锅里,加上半锅水,还撒了些盐粑,大火烧上半个时辰,就捡上一碗给大旺,一碗给父亲,并告诉二人,只管吃,没出声。

二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白石头能吃,但看着桂花一嚼嘎嘣脆响就吞下肚,大旺不自觉地冒一句:“石头真能吃吗?”大旺和桂花父亲拿着石头往嘴里塞,根本咬不动。

桂花父亲终于忍不住淌下热泪,他哽咽着:“花呀,跟我回家吧。”桂花过惯了山中无岁月的日子,也回复着父亲:“我自小被抱为人家媳妇,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我会过好自已的日子,你放心吧。”

桂花晚上心里想着:我要是不走,父亲必定要送猪肉、挂面和糖来,怎么办呢?

第二天,大旺拎着粮食,一手牵着儿子,准备前往山洞,刚攀上大岗,就看见岗脊站石上有一人站在石顶,手搭凉棚一瞧,正是操桂花,不待侄儿叫唤,就看见桂花衣袂飘飘,冉冉升起,渐升渐高,一直往上飘,刚好一团白云托住她的脚,慢慢地又被一块块白云遮掩……

自此,这岗脊上两米多高有三步脚坎的站石,人们就传下来了,这是上天梯。又因操桂花未婚,人们为纪念她,都称为操小姐。

听老年人讲,解放前,大吴寺很兴旺之时,人们来敬香,总不忘攀上岗脊,去瞻仰操小姐升天之石梯。

这个石梯前曾搁置香炉,一些想求子的信士,携上黄表香烛,祈祷操小姐保祐后代香火绵延,据老辈传说,操小姐自己没生养,所以,凡人家来求她,她总是想尽法子满足人家,以至有求必应。后来这事传开了,人们结婚前,周边的人都去拜拜操小姐。

再后来,人们在乌毛洞乃至整个磙子寨都找不到白石头了,人们肯定地说,白石头被操神仙捡光了。

不知多少年后,曾有人在乌毛洞里夜宿,试图遇上操神仙,结果令人失望。翻找乌毛洞,只剩下些瓦钵碎片。

又不知从哪个年代起,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寨头边的上天梯站石下,总围满了求子祈福的人……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2)

12.和尚坟的秘密

鲁坦河经三道河、茶铺可通大吴寺,此为北通道;鲁坦河经杨泗方过春风坳通大吴寺为南通道。南通道中段有一岭名曰:七庙岭。这岭是自华岩头倾泻而下的一道山梁,不知自何时起,也不知是何人,用一副巨大无比的斧头,把山梁劈开了一道深八丈,宽一丈五尺的口子,守着这岭上口子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因年代久远,口子两旁的石壁上爬山虎主茎比手颈还要粗;有土层的地方,张牙舞爪似的桦树、枫树外露的半截根,好像人的大腿;掩在路的上头的树或直立或弯斜,从口子两端拼命地向空隙处延展着。

穿过这幽深的巷弄,任是炎炎夏日的中午,仿佛如浴晚秋;一条古道如乌梢蛇般蜿蜒在茂密的苗竹园内,竹园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株古柏翘立村头,三个高大的门楣,组阁成走马通楼的徐花屋。老屋傍山而建,一弯溪水两边的田块,如案板上用刀裁出的豆腐。田畈的阴过也即徐花屋斜对面,一乳头形小丘上,一字排开三个精工打造的石头宝塔,这就是和尚坟。

2.

和尚坟坐南到北,近处三道梯形山岗护卫着,远眺双峰庵新砌的大坝清晰可见。天下名山僧占多,就连这纳气真穴也被圆寂的高僧所卧。

三个石头宝塔,中间的宝塔稍粗稍高,帽沿下正面一尺见方的石面上雕有“住持宝塔”字样。据出生于徐花屋的徐彬先生介绍,左边宝塔也有“住持宝塔”字样,右边宝塔为“道行之墓”四个字,其它或有小字,但无法辨识了。

石塔安放在六边形平板石上,平板石正中间有一直径8寸的圆孔,塔柱的背面对应处有斜斜的方形开口,仿缍形塔柱高一尺八寸,呈葫芦顶的塔帽高一尺八寸,塔帽下平面亦呈莲花形,帽沿对角二尺有余,尖尖的六个花瓣的角向上翘着,角尖与下面的六边形石板的角相对应。

和尚坟对面的一些农户,历来非常崇尚和关注这一久远的古迹,每到秋季,就有人把坟头的杂槎和杂草砍得光光的。

凡第一次到徐花屋的人,远远地瞧见三个宝塔,不待打听,就有热心人,把所知道的情况介绍给来人,又或者指引着陌生的朋友们,去观赏这奇形的石头宝塔。

3.

老屋里的各位长者,各自讲述着与和尚坟关连的故事。

有人说:这和尚故比老屋还早。

有人说:这和尚坟的宝塔被移动过,有点歪斜,可能有人下去过。

有人说:上世纪某个年代,有人把左边坟的宝塔抬去砌了水毁的田埂,家里出了事,后来找余井某地瞎子卜卦,得知是移宝塔的原因,回家后邀人扒开田埂,掏出宝塔石头,重新安放在原处,还说这事只有几个人知道。

有人说:他们小时候在对面放牛,宝塔后面那个小洞里,也不知道丢进去多少石头。还有人趴在地上听,丢下去的石头很久才听到响声。

有人说:把几根葛藤接在一起,捆个石头从洞口坠下去,还探不到洞有多深。

有人说:几十年前,大吴寺和尚清明前祭拜过,这和尚坟是大吴寺住持高僧的坟。

4.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看过《少林寺》电影都知道,历代少林高僧塔林,比这宝塔高很多。我也见过其它寺院僧人宝塔,也去过三祖寺千佛殿山门以下的历代塔林,都不曾见过,宝塔下留有深洞,也问过三祖寺及周边的僧人,皆说未曾见过也未听说过宝塔下有深洞。

这和尚坟,假设下面有坐缸,那么,为什么又留下个直立的深洞?从宝塔后面光滑的圆洞口看,这洞并非后期所为,而是先期精心设计打造好的。这又是什么朝代的特征?这深洞已然是个谜。

三个宝塔,有两个为“住持宝塔”。是哪个寺院的住持呢?这也是个谜……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3)

13.杨泗坊里和尚宝塔

作者:徐彬

杨泗村古老的地名。这个地方我虽未远离,似乎又从未亲近,一串富有诗情的名字,一处充满神奇的地方,一片扑朔迷离的空间, 一个藏有画意的山涧……

(1)

杨泗村位于潜山市源潭镇西北方向山区,在民国时期以前称为杨泗坊,杨泗坊有着上方,中方,下方(现属三河村)。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记载:大吴寺即灵隐寺,在县北玉照乡六十里杨泗坊,元大德创,明末寇焚。这就说明在民国时期的大吴寺归属杨泗坊。

源潭镇杨泗村中方花屋组境内,地名叫塔塝的山包上,有一处一字形排开的三座和尚宝塔(俗称和尚坟),地处天柱山下三祖禅寺的东北方向,源潭佛子禅寺(又名佛子庵)到此只有五公里,西边与槎水镇皂河村境内的大吴寺隔岗,应面朝望的是三河村境内的双峰禅寺(又名双峰庵)。群山环抱,青松翠竹,掩映在万绿丛中的宝塔坐南朝北,材质为麻石,六边形须弥座,仿棰形塔身,石雕仿莲花形塔檐,葫芦形宝顶。东西两边塔高1.2米,中间塔高为1.4米,中间与两边的塔距离各为两米,塔身正面塔铭已年久风化,正中的塔铭只写着“住持宝塔”四字,塔铭的旁边看不出有凿刻过字的痕迹。查阅地方和佛教方面的资料也找不到相关内容,其它地方是否留有塔铭,后来损失掉,还是受当时的政治影响或另有隐情而不便详细记载,宝塔下面的法身何人?来自于哪个朝代和哪个寺院?当地几个姓氏的老年人对此也说法不一,至今这处和尚宝塔还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2)

小时候的记忆中,塔塝山包上光秃秃的,和尚宝塔也很显眼。在扫除“四旧”的时候,每逢公社工作组来检查时,徐花屋和白果树屋里的人便将宝塔拆开隐藏起来,检查结束后,又给安装上,就这样宝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里的小瓦窑就建在宝塔上方不远处的山岗上,那时候经常随大孩子们到瓦棚里玩耍,宝塔处也是一玩点,有时遇到宝塔移送到其它地方藏匿时,地面石板中间有一圆孔, 直径大约20公分,由于好奇纷纷将小石子投下去。就能听到小石子落下砸中瓦缸的回音,通过回音感觉瓦缸埋在地下很深,大孩子们经常用山上的葛藤,一头系上石头往下放,听到接触到瓦缸时,上面齐孔口来测量深度,有人说过大概有两丈多深。有一次被白果树屋里一位老人看到了我们扔石子,老人当场训斥了我们,并说这种做法有罪,如果大吴寺的菩萨知道了,会遭惩罚的。懵懂时期,只知道是犯了错误,有点害怕。回家后将此事并将遭训斥的话告诉了我的曾祖母,曾祖母告诉我以后不能这么做,对和尚宝塔要敬重,随即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并给我讲了和尚宝塔神奇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月明之夜,地上忽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随即倾盆暴雨。暴雨声中还夹杂着钟和鼓声直至凌晨,天亮之时人们惊奇的发现三座和尚宝塔立在山包上,查问周边寺庙僧人也不知道,一时间众说纷纭,还有人猜测是哪里的神僧圆寂后选中了这块宝地,是老天安排的。

上中学时有了历史课,对家乡的和尚宝塔来历也产生了兴趣。放假时经常向聚在一起干活的老年人询问此来历,对此是来自大吴寺,还是三祖寺及其他寺庙的说法不一,听我父亲说:宝塔的上方在上世纪50年代开荒时也挖出过古时的青砖,还有酷似庙宇里油灯之类的物品。由于战乱或朝代变换,这里居住人口都是明清时期祖上迁移而来的,以前这里是否有寺庙和这里发生的一切没有文字记载,大家也说不清楚。

(3)

《潜山县志》山川篇记载:大公凸者,潜,舒,霍连界之山也,由此分脉向南经太平寨,高峰寨,昆仑寨,越大吴山,至小路口而下平原,冈阜回旋,至怀境独秀山特起,俗所称府龙者也。和尚宝塔位于大吴山(主峰磙子寨)向东延伸的华岩山下,左边是大吴山至小路口的第一山岗一一走马岗,走马岗仙人坝有着仙人骑马从天而降,扬尘筑坝帮助武王黥布的部队渡过险关的神奇传说。右边的山岗青风岭(又名七庙岭),据传在此岭上晨暮之时能听到大吴山上七座寺院的钟鼓声而得名。此处翠竹掩映,凉风习习,有一平坦处可供几十人、货担歇息,后得名青风岭而取代了七庙岭。左前方三百多米处是千年古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银杏树树龄1200多年,树高约30多米,树围6米,古树不仅茂盛,还岀现许多枝桠向下生长,形成“树脂倒流”的奇观,非常罕见。听白果树屋里的人说,这棵树的神奇之处是能预测吉凶,如果屋里有老人去世之前,会听到古树在夜间发出哀叹的声音,每逢喜庆之年,树上硕果累累!据传白果树屋里曾是一位庐州知府的岀生地。宝塔选择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也证实着杨泗这个地方人杰地灵!

(4)

“藏在深山无人知,何处寻觅宝塔铭”。我不是历史学者,更不是地理专家,是一名靠打工谋生者,仅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之心,精雕别致的和尚宝塔从小就在脑海中有着挥之不去的烙印。今年端午节这天,我们一家人在老家陪父母过节,下午我和二弟徐鹏来到和尚宝塔处,还专带了一个放大镜,总想在塔铭处找到一点蛛丝蚂迹,还真有了新发现,虽然字迹模糊,通过放大镜仔细辨认,西边的宝塔和中间的同样都刻着只有“住持宝塔”四字,东边的只刻着“道行之墓”四字,查找其它可有记载之处一无所获。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到过普陀山,九华山,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宜兴的大觉寺,黄石东方山上的弘化寺,广东的飞来寺等很多大大小小的名寺,从未见过相似的和尚宝塔。我曾请教并发图片给三祖寺的释宏智法师,法师有着多年弘法、修禅、建寺的经验,他说此类宝塔宋元时期没有,明清时期有过,要么是唐朝以前的,没有塔铭无法确认。我也曾联系过槎水镇关帝庙的师太,她俗家的岀生地在大吴寺,常来祭拜此处宝塔,她也不知道其来历,凭她的猜测应该朝代久远,大寺庙才能修到这样的宝塔。我还请教过佛子寺的释惟行法师,法师查阅了附近寺庙历朝僧人的记载,也对应不上。

(5)

回想今年元旦期间,我和公司董事长到了广东的飞来寺,寺管办季相海主任带我们拜谒了梁朝时期,从我们源潭到广东飞来寺传教并建寺的贞俊禅师和灵霭禅师墓地。关于这两位禅师和安徽源潭、广东源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在年初时写了一篇小游记,在百度上可搜“源源相连,潭潭互映”。后来我又查阅了《岭南名胜飞来寺》说的清远县志记载,梁贞俊禅师墓潖江口冷坑塘,此处可能是衣冠冢,灵霭禅师墓在贞俊禅师墓之下方,现查未见。此处中间和西边的宝塔确都留有“住持宝塔”四字,如果此塔是属于唐朝以前的,是否与两位禅师有着未解之谜?

今年4月份我和天元电缆公司的杨玉双副总经理闲谈得知,其父亲是位教师,杨总曾随父亲参加过杨氏修谱工作,我正想得知元大德年间大吴寺的僧人了空(俗名杨真四)、日空(俗名杨真五)的一些资料。杨总让我电话联系了人在龙潭万涧村的杨老师,杨老师告诉我,他是真一公后裔,杨氏宗谱记载真一,真二,真三为助真四,真五从佛,购置山田,捐资建寺。真五的墓地在大吴寺背后,真四墓地未查到,借八修宗谱时在真五墓地边上修了个衣冠冢,杨氏宗谱上有记载。大和尚圆寂后的法身宝塔在何处?民间有着明朝万历年间徐布政在大吴寺取和尚坟葬父的传说,东边的“道行之墓”的墓主身份,又为何安放在一起?这些只有传说而没有文字资料的故事,对于这处和尚宝塔的身份之谜,在我脑海中有着很多的猜想。

本村的陈礼祥老师经常写大吴寺相关的传说,我俩就和尚宝塔之谜有过多次交流,最近我拜读了他的文章,他文中也提到了和杨氏后人寻访杨真四之墓,如有进一步的资料和传说足以证明此处的宝塔下是日空大和尚法身,那就印证了我早已在心中的猜想,杨四这个地名来历就是由塔主身份而定,上方,中方,下方是因宝塔位置而定,不必疑惑杨四方还有一方了。

(6)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杨泗山区的大部分村民都已相继迁出,中方的五个村民组只剩下十几位老人在此居住。杨泗村文书徐文进也多次同我谈到和尚宝塔之谜和需要保护一事,在这样的大山深处,杨泗坊里历代人保护下来的和尚宝塔处境非常令人担忧。打心底的想法,盼望能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依靠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揭开这个谜底!合理保护,充分利用好杨泗这块自然生态资源,也是对潜山市的历史增添一笔亮色,对天柱山的大旅游发展再添一抹重彩!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4)

14.难解开山祖师了空墓葬之谜

我游历龙潭万涧,万涧因处皖公山(天柱山)东北,原称皖涧,这里聚集了杨氏迁潜五世祖真一公后裔。我有幸与杨氏宗亲理事会会长杨积胜先生多次相会,并翻阅《杨氏宗谱》卷首及卷末,摘录部分文史资料。《杨氏宗谱》载:

真五公圆寂于大吴寺后山,残塔尚存,塔顶被毁,字迹难辨。真四公圆寂何所,吾辈无据可究无处可寻。谨值续谱之契机,为真四公特塑金(荆)身,设壇招摄。于公元二零一一年辛卯八月二十三日午时,安葬于真五公墓东,内金丑未,坟茔申山寅向,两公共冢合墓,并砌旷筑台,前立舍利塔,后嵌墓誌铭,聊慰二公在佛之灵。诗曰:龙山凤水随佛缘,日月星辰伴祖眠。钟罄一声尘不动,梵王宫后拜金山。余万裔士夙愿了,七百春秋梦已圆。公且不介凡尘事,但愿弘农后裔贤。太大公二十三代裔中立谨识。

了空住持开通大吴寺南北通道;日空大师搭线给皇帝娘娘诊病。前者莲花石上镌刻清晰可考;后者悬丝诊脉闻名天下。一位开山禅师了空(真四),一位行走神医日空(真五)。几百年来,二位高僧墓葬既有神奇的传说,同时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

大吴寺选址于钟形钟口,神医日空的墓就在寺后凤形。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贴在钟形腰段的展翅金凤的确是风水宝地。传说,青楼一位徐布政葬亲,于公元一五九六年正月,因大雪受阻,把安葬了二百年的神医日空禅师坐缸取出,于正穴葬下他父亲,日空禅师迁葬于下。

我几次上大吴寺,后又接触几位老人,经打听,都不知开山祖师了空墓葬在什么地方。据他们说,大吴寺门口也即那明塘后磡有和尚坟,还有许多户住房周围也有和尚坟,但没有石碑更没有宝塔。

《杨氏宗谱》相关内容引起我的注意,我告诉杨先生,就在大吴寺隔岗的杨泗村徐花屋老屋对面,有三棺和尚坟,均有石头宝塔,其中中间一塔枋棰形石面上镌刻“住持宝塔”字样,宝塔石料与大吴寺寺后日空宝塔石料相同,我并转发《和尚坟秘密》一文与他,他详细阅读后大为震惊,他心念一动说:“这有可能是开山祖师真四公了空的墓葬。”

后来某日相约,杨积胜与老支书一道拜访杨泗村和尚坟,我抽空陪同前往。经过几个田埂,三棺和尚坟就在眼前,他们拍下照片,唏嘘不已。这三个宝塔大体相似,中间一塔稍高稍粗,正面有“住持宝塔”字样。更主要的是曰空宝塔仿棰形石柱和徐花屋对面和尚坟仿棰形石柱极其相似,两处宝塔所选用石料相同。

只可惜大吴寺日空宝塔上面帽沿,于某个年代被人抬走,下落不明。2011年杨氏后裔用大理石做了新的塔尖,同年于墓后新镌墓志铭。修缮之时仿棰石柱后面,是否有徐花屋对面那样的斜方孔?

据花屋当地长辈传说,1949年以前大吴寺僧人每年前来拜祭,都说和尚坟葬的是大吴寺的得道高僧。杨泗村没有寺院,和尚坟下边古道连接春风凹,北通大吴寺,因此,这中间“住持宝塔”与大吴寺了空禅师墓葬关联性很大。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5)

徐尧莘墓

15.明朝布政徐杲墓及碑

2017年11月第一次上大吴寺时,一位种油菜大爷告诉我,寺后岗脊有和尚坟。

我沿寺右边山凹找上去,路经小山溪,在茂密的竹园内终于找到和尚坟。和尚坟宝塔上段是新接上去的,从墓后2011年新镌的墓志铭文中,知道这是日空禅师宝塔。离宝塔平行相隔三丈有许多墓,是当地的清末及民国时期墓葬。我惊奇地发现,在和尚宝塔正上方一丈六尺的地方还有一墓。墓后围坝嵌有一方古碑,碑上横头有一巨大石板,石板一半插在后磡,一半搭在碑上,碑上一段呈现出山字形帽盖。

古碑中间一行大字:皇诰 勅封承德郎晹谷徐公寿藏墓

碑的右边:明万历丙申年壬寅月壬寅日壬寅时

碑的左边:孝男尧莘尧为尧牟

后来我翻阅康熙版《安庆府志》知徐杲以子尧莘赠布政。原来古代考取功名,父、祖因子孙而荣,上封三代。难怪这棺明代古墓,当地人称为徐布政墓。

关于徐尧莘《安庆府志》卷十“仕籍”载:

徐尧莘,号宾岳。万历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榷寻阳驰禁,薄征守楚永,以休养生息为主推。全楚卓异,由卫调荆。中使承奉,挟天子宠,开矿沙市,掘塚瀦窒,道路以目。莘约其驺,从不得逞,后激变广宁,反以抗者嗾噬地方,莘即欲挂冠疏控。奉为所夺,始别为引去。刘大将军綎,征播调数省骑士,途出自荆,民争负釜避之。莘为经纪信宿地皆获安。上嘉其劳,锡以银爵,内镌播功,钦赏考最。督储山东,藩屏汝南,厘剔苏民,远近载之。寻丁艰归,服阕会里,中蝗叩阍,请卹获复,改折观察,粤东平反,钦狱昭雪,数百命释。省粤酉会,有延绥巡抚之推,以与前直指,左即拂袖归,装囊萧然。年七十六卒。

民国九年《潜山县志》所载与上文相符。后修《潜山县志》载:徐尧莘(1545一1620),字汝聘,号宾岳,潜山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甲二十七名进士。历任湖广永州知府(1592年);辽阳兵备副使(1601年);广东岭南道(1603年);山东粮储参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1607年)。1615年捐资修复西门塔,1617年起复时,为乡邑上《蝗灾疏》,使获减当年漕赋。殁后祀乡贤祠。

古碑可确定,徐布政葬父是真实的。徐杲因子尧莘登第而封为布政。《安庆府志》又载:“天宠申锡”为徐杲徐尧莘父子。也可以这么理解,徐尧莘实职为布政使,其父徐杲享受布政使级别待遇。由皇帝对徐杲父子恩宠厚赐,可知徐尧莘在职时功名显赫。

徐尧莘葬父时间:万历廿四年丙申(1596年)正壬寅日,距2021年已有425年。但布政徐杲墓比下边和尚坟还要迟200余年。

16.关联人物徐布政

《潜山县志》载:徐尧莘(1545一1620年),字汝聘,号宾岳,潜山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甲二十七名进士。以下有部分内容区别于康熙版《安庆府志》,所以不得不重述如下。

徐布政任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辞官归故里,又为本县上《蝗灾疏》使获当年减免漕赋,百姓感恩戴德,殁后建祠纪念,后人世称徐布政。

徐尧莘初授户部主事。壬辰(1592年)升湖广永州知府。任中“鞭扑不施,郡民大化。”父死服孝后,补衡州知府,转调荆州。中官陈奉开矿沙市,以圣旨在手:“掘冢瀦宅,道路以目。”徐尧莘婉转周旋,约束陈奉随从,不使肆意扰民。

大帅刘綎调数省兵马出战,兵过荆州,民多远避,差拨无人,徐尧莘亲领僚属,奔走操劳,使州内免受遭蹋。神宗嘉其劳苦,赐予银巵。

辛丑(1601年)徐尧莘升辽阳兵备副使,因得民意,上台题任上江防道。癸卯(1603年)又升广东岭南道。丁未(1607年)补山东粮储参政,“厘弊苏民,远近戴之”旋升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后因与上司不协,徐尧莘辞官归里。在服母孝期中,乙卯(1615年)捐资修复西门塔。丁巳(1617年)起复时,为乡邑上《蝗灾疏》使获减当年漕赋。殁后祀乡贤祠。

徐尧莘字汝聘号宾岳,潜山县青楼人。即今余井镇进士村。徐布政夫人丁氏(1544一1621年)系怀宁人。青楼一名,因古花戏楼而得名,徐布政与夫人合葬于古花戏楼右上侧。

潜山县文物局、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12年缮修拜台,并于古碑两侧镶嵌碑联:

徐氏情深抗蝗上疏减漕赋

为官清正葺塔親躬留芳名

碑文:

赐进士大方伯徐公宾岳

诰封丁老夫人

男:国学生显俊、岁贡生显达、国学生显谟

孙:痒生益孚、痒生益临、痒生益震、贡生益泰益群益苹益游益兑

曾孙……

元孙……

大清康熙辛卯(1711年)岁仲春月谷旦

由古碑纪年知:一,徐布政殁于1620年、丁夫人殁于(太昌)1621年,与1711年间隔90年;二,碑落款处标至元孙,上下以至6代。此碑有可能为后期所立。

这里为九都徐氏发祥地,当地流传:一河两状元,三里五进士。进士村也因之而得名。

读徐尧莘夫妇墓碑铭文可知:一,墓葬四围界址,其中点明古花戏楼位置;二,徐尧莘后代大官小员职位名称太多太多,后代大部分因官治所在地而外迁居所。

明天历二十四年(1596),广西布政使徐尧莘(传载《潜山县志》)在重修梅城西门塔之同时,涉足大吴寺,视此为风水宝地,葬其父于寺后,改“宝托莲花”为“仙掌攀莲”。

这里仙掌即指河槽石头壳上孤脚印;攀莲即古路上莲花石所在。

大吴寺寺后,钟形(又唤凤形)一穴安葬的是徐布政父亲,长期以来,大吴寺当地以及周边很多人,还误以为是徐布政本人。因此,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特殊时期,有人以为是大官的坟墓必有宝贝,借此机会,掘坟取宝,这是后话。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6)

17.徐布政艳遇

根据大伯陈振东口述整理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潜山县青楼一位叫徐尧莘的学子,聪明绝顶,但时运不济,屡试不第。

徐尧莘的尊师对他说:“潜阳大地,有个叫朝阳庵的地方,有位姓周的老先生,你可去拜访求学。”

徐尧莘经多方打听,终于知道离家三十多里的北坡山排上,有一处名叫朝阳庵的地方。

这个朝阳庵号称棋盘二十四间,朝南面的大门双狮拱卫,东西两侧也各有小院门,中间一字排开三大天井,两头天井各植梅桩,中间天井一丛芭蕉高有八尺,庵的四围翠柏苍松环绕,东北一弯溪水欢声潺潺。此庵远离凡尘熙扰,真是修行研学极佳之处。

难得一名老学究周老先生揽为教书育人胜境。这里连徐尧莘才十二位学生,年龄大的学生都已成家了,尧莘二十开外,算最年轻的学生。

传说中,周老师接送尧莘来庵或归家,都能目视徐尧莘有两盏光亮护其左右。

一日周老师老远看到徐尧莘来庵,明明是两个亮,转了一个弯,上了山岗,老师只看见一个光亮,周老师就问:“尧莘呀,刚才你在下边小河沟里做了么事呢?”尧莘回道:“老师,刚才一少妇在小河边石头上,展开她丈夫写的休书,她求我把‘夫’字改下,我把‘夫’加了一竖钩,变成“未”字,她又求我在‘一’下面加了一竖钩,把‘一’字变成‘丁’字了。”

周老师说:“那个‘夫’字与‘一’字改不得,你赶紧回去,把两个一竖钩抠掉。”

待尧莘回去找人,也只一眨眼的工夫,连个人影都没了。

周老师说:“尧莘呀,你碰到了讨字债的鬼了,以后碰到这样事可要谨记,休书上的字不能替人修改,如要改,就叫她找原执笔的人。”据传说,古时学生遇到讨字债的鬼,学业功名大有损失。

话说这年中秋,周老师儿子结婚,要离开一段时间,其余十一名学生放假,周老师就叫徐尧莘在庵堂上照顾一下。

中秋这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月亮也长了毛,躲在云层若隐若现,徐尧莘触景生情,吟诵道:“细雨洒芭蕉,孤灯独寂寥。”忽然,窗外有个娇滴滴的声音接了下来:“不嫌奴貌丑,陪你度今宵” 。

徐尧莘寻声抬头一看,一位身着黄袍的女郎转眼站在自己身边,笑盈盈弯腰一福地说:“恭喜相公,妾身替你续诗作伴来了。”徐尧莘一脸惊讶,似乎相识又不知是何人,只觉心旌摇荡,黄袍女郎香袖轻拂,一股沁人心脾的麝香令尧莘飘飘欲仙,如入云里雾里。正是:山静岁月长,香梦春宵短。此后,这个女子挨晚便来,天亮则去。

周老师儿子完婚后,送走亲戚朋友,返回朝阳庵发现徐尧莘面黄肌瘦,萎靡不振。经再三追问尧莘原由,尧莘方才吐露真情:“自老师走后,每晚有一黄袍女郎,钻进我的被窝,缠绵不休,而且每晚口送一珠,叫我含于口中,还说不得吞下,天亮走时,又索回珠子。也是我糊涂,不能拒绝她,而荒废了光阴!”

周老师手捻山羊胡须笑眯眯地说:“她今晚再来,送你珠子时,你就假装不小心,把珠子吞下肚子,其余的事暂不管。”

果不其然,掌灯之后,黄袍女郎又来投怀送抱,依如常往温存有加。

当山下雄鸡啼叫三遍之时,女郎起身欲离,再要珠子,徐尧莘张口说,不小心,早吞下肚里。黄袍女郎凄声说:“徐相公,你我一段孽缘已了,也罢,我用千年道行助你求得功名前程。但你要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明日一早看到庵后山上一只死毛狗,就请你原地把它埋好,只须找块石片立个记号。第二件事是,你发达之后,一定要来看我。”美人说完这些,脸上血色全无,身形摇晃。徐尧莘看着相陪十几天的黄袍女郎,两情依依,不胜唏嘘,见她要走,用手来拉,哪里还有个人影儿。

日上三竿,徐尧莘把这件事与周老师说了,转身在屋后山排真的找到一倒毙于地的黄毛毛狗,二人虔诚地埋好毛狗,立一石片作上记号。

徐尧莘自从吞下那粒珠子,拿起笔,银钩铢画,凤舞龙飞,才思敏捷,心中像有了底气似的雄心百倍。

徐尧莘择日打点行装,进京赶考。是年万历十四年丙戌(公元1586年),正当大比,果然高中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官运亨通,直至被钦点广东按察使,复升广西布政使,自此而后,家乡人一直改称徐尧莘为徐布政。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徐尧莘趁回家于大吴寺葬父之际,取道朝阳庵,祭奠毛狗坟,履行当年的第二件承诺。

他在毛狗坟前先摸摸昔日自己埋下的石片,感慨万千。接着一拜再拜,内心默念昔日相爱和相助恩情。突然间,坟头像撕巾裂帛样裂开一条缝,作记号的石片漏下缝里去了,连串的毛狗屁气味从裂缝里冒出来,直钻徐尧莘的鼻孔,徐尧莘立时打了个喷嚏,一阵恶心过后,嘴一张,十几年前吞到肚子的珠子居然吐了出来,掉进裂缝里。当年那只死了的毛狗复活了,徐布政感到有点头晕。那毛狗向他点了点头,一转身便不知去向。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7)

18.徐布政葬父的传说

根据朱兴友口述整理

传说中,徐布政葬父之时奇闻怪事颇多。

徐布政葬父,出发地今余井镇进士村,目的安葬地槎水镇油坊街蜈蚣形。

话说这年正月,送葬队伍几百人,鸣锣开道,旗伞招展,其中就有一柄“万名伞”罩着万历皇帝御书“斟由御葬”四个金色大字。沿途老百姓不曾见过圣旨模样,队伍到哪儿,老百姓都争相观看,真是耳目一新,热闹非凡。老百姓纷纷议论着:葬棺坟还惊动了皇帝,这是想在哪里葬,就可以在哪里葬!地方上好风水尽被当官的人占去了。

长长的队伍上山了,队伍前头已上“天鹅孵蛋”,后头还在“江闸”。蜿蜒数里的送葬队伍宛如一条长龙,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过了“仙人坝”,才到“春风坳”。

春风坳山口大风真不等闲!呼呼啦一杆旗布也不知是不是没绑紧,竟然被风扯走了。呼啸的北风把大吴寺的钟声一阵紧一阵地传来,振得众人耳朵发背。徐布政喟然长叹:

“春风坳好大风,

大吴寺好大钟;

春风未遇迎北风,

寺佛未见先闻声。”

钟声飘过之后,天也阴沉下来了。

山坡上落尽了叶的树梢被风吹得像唰哨子似的响。雪花从滚子寨的顶上亦如装在袋里灰,袋底子被山尖戳破了,漏下飘飘扬扬的灰尘。

队伍也加快了脚步,前头到大吴寺寺前广场,再也无法前行了。雪灰又变成鹅毛雪片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欲把整个山谷填满。山高雪也大,正月里本来就冷,浩浩荡荡的队伍只得打住脚步,送葬的人们钻进大吴寺的寮房和大殿。人实在多,没办法又在广场搭起棚子。

俗话说:霜落平地,雪堆高山。徐布政内心也自焦虑:雪深路又陡,这几天走不了,蜈蚣形好穴位,分金八字日、时赶不上,前面功夫全白费。原来在此之前,地理先生早就替他找到槎水油坊街上边的蜈蚣形,定好了穴位和日、时。

天时不利,他不由得手靠背后在寺外踱步。才一个时辰,寺外银妆素裹,飘忽不定雪片堆在帽子顶上,他欲偏下头抖落雪花,猛然间看见寺后一乳头小凸尽显黄土,雪到此处化于无形。

堂堂徐布政见多识广深谙此道,他不用上去,立于寺前,远眺前方,右水到左盘环于山脚不见出口;大、小木鱼山化为青龙白虎;依水走势,两道梯形平岗横亘呈于前案,案前半出的万岁山极像升上地平线一半的太阳,更远方马鞍双峰如旗幡飘扬,徐布政内心闪现意外的惊喜:美哉,美哉!“宝地”真是遇到的……

单凭徐布政火眼金睛也早识得聚气宝穴已被和尚先安葬了。这要是一般的人,肯定打不上主意了。徐布政不露半点声色,这天晚上要求和住持同榻。

不待天亮,徐布政叫醒住持,告诉他说:“我一晚上都睡不着,这榻下也不知有什么东西,高低不平很不自在?”

说着话,当着和尚面就掀起垫榻。不掀不知道,一掀开徐布政也打了个颤,老和尚一看,腿一抖,原来垫榻处竟然有一只女人绣花鞋,被压得变了形。

一个激灵,老和尚拴住房门,扑嗵一声,双腿往徐布政面前一跪,嘟噜着:“请大人饶命,请大人饶命……”

徐布政不紧不慢地说:“老师傅,你说是公了?还是私了?”

“公了一一么样了?私了一一么样了?大,大老爷。”和尚惊慌得说不成一句囫囵话了。

“公了,跟我上县衙!私了……”这紧要关头,徐布政居然停顿下来了。

“私了,私了,大人开恩!大人开恩!……”一边说一边磕头如捣蒜。

“这私了,很简单,我在寺后安葬老父金身。”这声音老和尚听得真切,掷地有声,容不得半点置疑,老和尚只得喏喏应着。

老和尚内心翻江倒海:这般丑事要是经布政大人宣扬出去,我有何面目拜见佛祖?这么大的官,何须去县衙,一张纸条到县衙,我和尚命休也!数百年基业和清誉岂不毁于一旦?唉!孰轻孰重,苦呀……

也就是来大吴寺的第三天,布政手下人开挖寺后和尚坟,又是怪事出现了,每当探到和尚坐缸,不待取出,和尚坐缸自动往下旋转,挖了一上午也取不出和尚坐缸。

就在此时,林中传来鸟鸣,其鸣叫之音犹如在说:左葬左不成,右葬右不成,叠棺葬,代代出布政。

也许是官大心也大,长衣袖一拂,把长明灯灯盏掀翻了,一盏香油尽溅在大人衣袖上,布政一脸地不高兴:“菩萨现在由不得你了,我的官服是朝庭颁置,这还得了……”

徐布政立即在大佛殿撞响了大钟,立时钟声响彻山谷。也是怪事一桩,打井的人再去挖,和尚坐缸不再往下旋转了。众人取出和尚坐缸,用稻草芝麻竿放下点火暖井。

等待至寅时吉课,一棺“黄金”被抬下金井,布政手下人经过四个时辰才安葬好这一棺坟。

墓冢的黄土铺好,石碑刚安好,正准备烧纸化钱之际,风雪停了。可是天上突降倾盆大雨,一时闪电如银蛇在钟山飞舞,雷声尤似要震倒巍巍钟山。大家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自滚子寨延至钟山那一把捉的捏颈处,俗称金钟旋顶,被雷神铲断,一道一丈深的裂口处,水夹着泥土如蛟龙过海喷涌而出。

自此而后,金钟旋顶处,长年一孔泉水色如锈红汨汨而出……

传说终归叫传说。因为年代久远,本人私下整理的同时,存疑这其中取坟葬坟及绣花鞋和鸟鸣等情节或为虚构,或纯博看官雅兴而已。

王集乡的鬼故事(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二辑)(8)

19.徐杲墓葬那些事

根据朱兴友口述整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维成受县政协和有关单位委托,曾二访大吴寺。他第一次去时,学校就办在大吴寺大殿里,当时只有一名女教师和十几位学生,教室的一面壁子上相嵌有两方古碑,是历届重修大吴寺碑刻。

据张维成讲,土地改革的时候,大吴寺住持孙料成离开了本寺,前往三妙时思寺去了,留下徒弟杨有名、朱宏发。随后政府缩减僧人,杨有名与朱宏发还俗了。后来二人均娶妻室。和尚返俗与当地无房无地的贫雇农,分得寺产寺房,随着时间推移,大佛殿变成生产队仓房和集体活动场所。一九六八年大佛殿改建为小学,左右寮房位置的房子,后又因拆迁而砖瓦及基石随之移往它处。

我几上大吴寺,对于老布政徐杲墓葬被挖的事,多位年龄比我大的老人都直言不讳:一九七零年,有老师带领一班小孩子扒开了徐氏坟墓面上浮土,因一班孩子力量小而放弃。但过了几天,又有一些人带着工具又去了。据说,墓的伞部结构非常坚固,全是糯米稀相嵌着几百只碗,碗的形状形似喇叭 ,当地人称喇叭碗,这些碗也撬碎了不少,也有人拿回家以后保存起来。

话说当打开棺盖,只见上覆一床棉被,还鲜艳无比的样了,被某某人拿回家了。揭去棉被后,水汪汪一棺水,有人舀出这水,那知这水特别重,到在地上立时不知去向,了无痕迹。当时这些人就不知道为何物,只是感到更为神秘了,舀尽棺材里的“水”也不曾见到半边元宝。几百年过去了,但见腿直骨完好无损,而且是位大个了。

原来认为当大官的人死后肯定有许多金银财宝,可结果大家忙活一天,得个大“白鼻子”,很扫兴各归各家。

……

以后的几年里,徐布政墓园拜台方块条石也被一些人抬走或砌墙或作它用,石碑被抬到水沟旁搭成桥。

再后来的日子里,大吴寺人找木匠打个杉木条棺,重捡散落的遗骨,放回原来的金井位置,也抬回石碑,重新夯伞圆冢。

又是若干年后,徐氏后人重访大吴寺,也花钱修茸一番。最近几年,徐布政后人每逢清明节必有人前去祭祀,就是平时也曾有人前往祭拜。

一九九八年大吴寺通车,高山之上也矗起了几栋楼房,山乡焕然一新,出山进山便利了。

现在山上植被也更浓密苍翠了,昔日光秃的寺后钟山,被千千万万株毛竹所覆盖,当你再去探寻寺后古冢,走在厚厚的竹叶上,如踏在海绵上那么有弹性,林外尽管烈日当空,但竹林内一弯清溪旁却荫凉无比,这与山脚公路边气温相比要低十几度。

当你有空叩见大吴寺宝刹之时,你随便一问徐布政葬父处,都有人给你指点去处。古碑依然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如初。

20.知县叶兆兰在大吴寺

自从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攻皖城起,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捻军张宗愚、太平军马融私等撤潜赴挂车河扑桐城,十余年时间,清庭官军以及潜山历任长官组织地方练勇,与太平军诸多首领在东乡、南乡、西乡、前北乡、后北乡以及桐、怀、太、宿、六、鄂广大地区进行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据《天柱山志》载,1853年12月石达开踞皖城,1854年正月占据潜山,1855年2月太平军童某踞潜城,12月太平军谢某踞潜城,1856年互夺战最巨。“4月天堂巡检冯焯之子福基年十四,为太平军所获,置药饭中,太平军十七人中毒死,福基亦仰药自杀”。

1858年正月太平军陈时泳,4月英王陈玉成,5月太平军赖桂英,8月太平军陈仕荣,11月太平军李秀成等将领与多隆阿、鲍超、李续宾、都兴阿等官军在潜山范围进行拉锯战。这一年湖南东安举人叶兆兰调任潜山知县。叶兆兰来潜之时,县城反复被太平军所占,县令叶兆兰察县情,组织东南西北中五大营垒抗御太平军。

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期间,知县叶兆兰亲临大吴寺坐镇指挥,率兆中营与北乡团勇,连败太平军于逆水、槎水、黄孽、龙井关。十月初三日,太平军陈时泳,由三道河袭龙井关,兆后营败。太平军奔黄柏河一带。初六日,知县叶兆兰率北乡团勇与兆中营至逆水坂与太平军遇,击之,杀数百名,复至黄柏,太平军遁。十二日,练勇至槎水坂,大败太平军于龙井关。十一月丙戌日,参将余际昌、训导丁华先、知县叶兆兰败太平军于潜山槎水坂,杀戮千余人。

又,检点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忠节篇,自龙井关至广大后北乡、前北乡范围随知县叶兆兰抗击太平军阵亡的将士数不胜数。

储万聪字万全。咸丰九年为义勇队长,屡胜。后奋战杨泗坊,斩贼魁数人,贼会伺杀之。事闻,从祀忠祠,载《通志》。

张鸿渐,咸丰间,充当兆字营队长,九年冬,血战王婆坳,阵亡。奏给云骑居世职。光绪乙已,釆入京师昭忠祠。

汪祖沂字燕贻,邑庠生。咸丰已未充兆字营队长,在水吼岭督勇力战,阵亡。奉旨追赠训导,给云骑尉世职。入祀忠义祠,采入《通志》。

汪添明字同德。咸丰九年,投兆字营效力,在王婆坳御贼,奋勇冲锋,不克,遂殉难。追赠守备衔,恤给云骑尉。

储学为字省谋,咸丰九年,贼犯槎水,被执,不屈死之。崇祀忠义祠,妻殷氏,骂不绝口,贼忿甚,积薪焚之。

储万多字同福,尝以忠义训后。咸丰九年,率孙春省与群从子枝果、枝蒨、枝贻凡五人,导练兵,助官军剿贼槎水,并力争先,皆死于阵,时号“五义”。

储道一,咸丰九年,粤匪入槎水。谓妻曰:“率土皆王臣,吾不可以偷生!”妻曰:“果如言,吾亦从之。”遂执刀杀入贼营而死。人谓节义成双。

张善绘、余盛彦、王炳、储万翎……

……

知县叶兆兰据大吴寺之险要,以大吴寺为大本营,既可瞭望北乡山山岭岭,又可观察潜阳太平军一举一动。大吴寺不但是参禅静修上选之地,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关塞。

叶兆兰也因立兆营练乡勇,与太平军作战的显赫战功被曾文正、李鸿章推荐升任皖南道、转湖北按察使。下附其简介:

叶兆兰字介唐,湖南东安县人,道光丁酉拔贡,癸卯举人。咸丰八年,授潜山令。时,县城为贼踞。兰倡义团练,立兆字五营,扼险御贼,接应大军,收复城邑。其督办军政也,延揽名流,咨询恳切, 粗衣粝食,与士卒同甘苦。善申明大义,以作士气。性廉明,通权变,故能自树一帜审识立功,为胡文忠、曾文正所推重。复调署安庆府,升皖南道,转湖北按察使。善书法,笔老气苍。光绪初致政。后犹携其子来潜,与故老盘桓,多题赠手迹。以功显于潜,犹垂念而不置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