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1)

“学习强国”再度聚焦苏州工业园区!

一起来看看

园区是如何实现

从“一无所有”到“创新之城”的!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2)

苏州工业园区,没有丰厚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厚实的产业“家底”,甚至面积也不大。二十多年前,从一片茭白地开始,园区“白手起家”,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吸引着全球的高端人才、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并诞生了一大批诸如信达生物、纳微科技、旭创科技、思瑞浦、思必驰的科创型企业。

“科创力量”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园区对创新发展“核心密码”的坚持

。今年新年第一会提出苏州要全力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对于园区来说,就像一个尖子生拿到了老师布置的附加题一样,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塑造创新集群的新使命,成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坚定不移打好创新牌

创新决胜未来。进入新世纪,园区深知,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不保持定力抓创新,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顶多是世界工厂;不改变发展方式,变要素经济为创新经济,就一定会遇到发展天花板。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3)

早期的园区,创新资源十分匮乏

为了加快转型升级

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

园区久久为功

不断完善生态体系,厚植沃土

全力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科教资源“一穷二白”怎么办?

为突破这一短板,园区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和强有力的政策配套,创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打造名校走廊,夯实本土创新的人才资源基础。

与此同时,园区主动对接国内外科研院所,相继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微软苏州研究院等“国家队”科研院所和国际知名研发机构,构建与科技创新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创新载体的构建十分重要。自2001年苏州国际科技园成立后,园区又布局建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腾飞创新园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成生物药分离纯化、微纳机电制造、软件评测等30余个公共技术平台,旨在打造创新资源“强磁场”,为区内初创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多方齐心“铸”链

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

园区已形成

“十个一”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

累计集聚创新企业超9000家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4)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园区目前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包括自主品牌企业18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其中,累计上市企业23家40余家企业进入上市梯队,上市入库培育企业超100家

润迈德医疗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张亮说,园区对企业全方位的服务,让公司在此创业和发展都感到非常安心。

园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帮扶与支持,在润迈德caIMR和caFFR进行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审批申请中,园区相关主管部门获知需求后,主动联系公司并进行了悉心指导,在整个审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们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流程。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5)

产业要发展

服务必须不断提质增效

•去年,园区正式启用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政务类、服务类、培训类、机构类专项业务,一站式解决企业在特殊物品风评、人类遗传资源、产品审评审批、实验动物许可、金融资本对接、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需求;

举办“生物荟”系列活动,定期为企业开展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投融资、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

•召开生物医药专班例会,制定“一企一策”精准支持方案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6)

在园区大力支持下

信达生物的发展速度

被誉为最精彩的案例之一

自2011年成立,11年来信达生物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包括32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7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并有7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7)

6月14日,信达生物又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发的产品达攸同正式在印度尼西亚获得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宫颈癌这五种高发肿瘤。同时,此次信达生物不仅输出产品,还将通过技术转移,帮助当地建立本地化生产能力,因此,达攸同有望成为首个在东南亚商业化和本地化生产的中国抗体药。这是信达生物全球化进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中国新药出海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8)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看作一个现实样板——一开始就是以创新集群为起点和目标的资源汇集,引进成长型创新药企,招引优秀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孵化开始裂变,过程中凝聚了政府、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合力。

从成绩来看,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经过10余年的系统规划和培育,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态势,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获批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数量、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等五项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五个单项竞争力中,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位列第一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9)

向上生长的力量

近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资的首家封测装备企业——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将长川科技半导体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独立业务总部——长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园区,这也是长川科技在国内成立的首个独立半导体AOI业务总部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10)

启动后,长川科技(苏州)将围绕半导体AOI检测与量测核心业务,吸收引进全球领先的AOI检测技术以及超纳仪器的3D量测技术,从资金、技术、人才团队以及客户四个方面,高起点打造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晶圆AOI检测、量测装备,力争实现半导体前道检测装备的国产替代,跻身全球半导体晶圆检测装备供应商的第一梯队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11)

长川科技结缘园区

看中的就是

园区集成电路产业的“生态圈”

园区很早就意识到

集成电路产业是

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

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关乎区域创新发展的持续稳定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12)

历经多年发展,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以设备、原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并且在MEMS(微机电系统)、化合物半导体、光通信等特色细分领域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是国内产业链较完整、企业集聚度较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水平较领先的区域之一。

2021年,园区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核心三业(设计、制造、封测)总营收规模达

420亿元,同比增长25%

随着经贸摩擦

把集成电路产业推向风口浪尖

园区集成电路产业

也到了承先启后的关键阶段

助力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园区再一次主动作为。5月份,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和《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点击这里查看)。

根据《行动计划》

园区将实施产业发展引航、创新主体培育等集群创新十大工程,目标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同步推出的《若干措施》则针对园区集成电路产业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出台流片验证、人才集聚、平台赋能、EDA软件、IP购买、企业融资、上市激励、对外并购、对上争取、产业强基、产能提优、产能合作、场景应用、品牌发展、要素汇聚15条举措

一揽子举措将有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到2025年,园区将培育重点集成电路企业数量突破100家,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营收规模“双倍增”以及晶圆代工线产能本地化比重翻番

一流园区创新故事 从一无所有到(13)

责编:朱霜 编辑:经纬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现代苏州》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