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述大全(诗词格律学习三)

因最近重拾诗词写作,与网友和一些老师交流,因此将原来有关诗词格律的学习记录以及心得成文,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上一篇为“论律句平仄”。本篇将讨论对仗。

五、对仗

对仗是汉语艺术中独特的文字游戏形式。对仗的句子能够产生对称的美感,因此近体诗中要求对仗,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强艺术性。此外,还有增强诗句的结构性,便于记忆传颂的优点。

关于近体诗为什么有对仗的要求,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增加难度,让诗人有一个比攀技巧的焦点。平仄用韵都是根据读音客观形成,又有韵书规定,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对仗的规则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一首诗中如果包含漂亮巧思的对句,又能够符合全诗的意境,能令诗人和读者为之拍手称快。

诗词格律简述大全(诗词格律学习三)(1)

绝句没有对仗的要求,可以对,也可以不对,但律诗的对仗有规定。律诗的四联各有名称,由上到下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的中间两联,也就是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五绝首句以不入韵为多,因此五绝的首联很多也对仗,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七绝首句以入韵为多,因为首联两句结尾都是平声,就多数不对仗。当然也有少数首句入韵而对仗的例子,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而五律、七律常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都对仗的,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情况。这些格律都没有特别要求。

对仗的原则,我总结为:句法相对、词性相对、词义有别。

句法相对,说的是“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在上下句的对应位置是相同的。

例如杜甫《旅夜书怀》的颔联: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上下句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谓定宾状”。

因为后面还要说到词性相对,一般来说只要做到词性相对,句子成分基本能够对上,不过要注意有时不同句子成分,用词词性都是一样,比如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那么就要注意句子的成分构成也要一致。

例如宋代白玉蟾《快轩书怀》的颈联:

柳絮打残连夜雨,

桃花飞落五更风。

上句采用倒装的形式,下句亦然,都是主语在后(雨、风),宾语在前(柳絮、桃花)。

词性相对,就是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应该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同时还有一层意思,是词义上也一般要是用同一类型的事物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植物对植物、动物对动物等等。

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名词对名词,同属天文;“垂”对“涌”是动词对动词;“平”对“大”形容词对形容词;“野”对“江”也是名词对,都是地理;“阔”对“流”,则是同属形容事物状态变化的形容词或者动词(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存在这种说法,但日语中单独将这类词叫做形容动词)。

像这样逐字逐词符合规范的对仗,叫做工对。

诗词格律简述大全(诗词格律学习三)(2)

基本的词句对仗是有法可依的,可查阅书籍

说词义有别,则是说禁忌,是指上下句相对的词,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类实词,在含义上要有差别,尤其是形容词经常要词义相反,不宜含义相近相同。例如“多”对“少”、“老”对“新”、“有”对“无”等。如果上下句中的核心词语意思相近或重复,比如要是用“多”对“密”、用“艳”对“浓”这样,叫做“合掌”,是对仗的大忌,需要避免。

对仗设禁忌主要是避免重复,律诗因为颔联和颈联均需对仗,这两联之间也需要求变化,表达形式上不能重复了。一方面是句式上要有变化,如颔联的句式如果是“主谓定宾状”,颈联就要变一变,否则也算是“合掌”,这是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即使不是硬性要求,律诗中间两联的意思作用也通常要变一变,比如前一联写物,后一联就写人;前一联写景,后一联就写情;前一联叙述,后一联就议论。

前面之所以说对仗规则的自由空间很大,不但是说只要在上述的大原则下,用词用字的选择很多,可以创造发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数量词,古代的数词和量词不大区分,只要有表达数量的意思,就算是相对,因此数量词里不仅可以选用一、二、三、百、千、万这种纯粹的数词,还可以用半、只、双、单、独等。

而且古人还创造了很多变通的方法增加对仗使用的灵活性,这些变通原本是因为形式上的要求和意思的表达互相抵触而不得已为之,但被文人普遍接受以后,如果用得好了,反而增加了诗词的趣味和表现力。

变通之一是用谐音借对:

例如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的颈联: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珠”与“朱”谐音,与“白”构成颜色的相对。

又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的颈联: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

“杨”与“羊”谐音,与“鸡”形成动物对。

还有的使用词的别义来借对:

例如温庭筠《苏武庙》的颈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句中的“甲”意指铠甲,“丁”意指壮丁,但因为它们同是天干之一,用这个意思相对。

又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二的颔联: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表面上“寻常”和“七十”不对仗,但其实“寻常”是借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的意思,当做数量词与“七十”相对。

还有一些情况,是上下句因为意思上能够较好的呼应相对,因此就不逐个字追究是否相对了,这种称为“浑括对”,也算是一种变通,但毕竟因为没有严格对仗,用的比较少。

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颈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逐字看都不太相对,但整体意思相对得当,也可算对。

前面说对仗是诗人比攀技巧的焦点,古代人不满足于以上基本的对仗,更玩出许多对仗的花样。

典型的有“句中自对”:

例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颈联: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

上句中的“城上”和“屋里”,下句中的“东家”和“西邻”各自相对。

又如“错综对”,是指上下句相对的字并不在同一个位置的用法,这其实算是一种稍微牺牲对仗的做法。

如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的首联: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与“一段”相对,“湘江”与“巫山”相对,但两词位置是颠倒的。

其余还有“连珠对”、“隔句对”等等,不再一一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询相关文章书籍。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千古七律第一”:

诗词格律简述大全(诗词格律学习三)(3)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中又有自对,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颔联的“萧萧”、“滚滚”又属“连珠对”。单凭对仗之高,就无愧“千古第一”的美称。

诗词格律简述大全(诗词格律学习三)(4)

就个人体会而言,对仗创造的形式美终究要与全诗的整体意境相结合,才能真的体现为美,二者需要达到较好的平衡。如果诗文的用词意义都好,对仗却不严谨,未免显得松散,这尚属美中不足。但如果对仗工整,但诗意或空洞、或矫情、或啰嗦,就典型的属于硬凑对仗,看上去就机械无味,这更应当避免。总之,对仗的根本是提升诗词的美感,用不好反而画蛇添足。

因篇幅原因,将在下一篇再谈雕琢字句以及用典的心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