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

黛钗关系一波三折太难懂!宝钗玩的不是一般套路,哄骗全天下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

01 起始:宗亲外戚之争

黛钗之间暗里较劲,从何时开始的呢?始于宝钗一入府。

这个时候她俩还不存在爱情婚姻之争。宝钗此时醉心着入宫呢,压根不正眼瞧宝玉。那她们较什么劲呢?

作者在第5回是这么写的: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有关角色间的关系,曹雪芹极少用旁白,但偏偏薛宝钗刚入府,他就写了这么一段。

于是,这段话便成为世俗之人认定林黛玉刻薄小心眼的明证。

此时才第5回,主体故事都还没开始呢,这对黛玉而言无疑是开门黑!普天下读者都是这样先入为主,戴上有色眼睛看故事的。

【黛玉心中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既然作者都这么说了,后面的纷争当然都是黛玉小心眼闹的呗!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2)

事实真是如此吗?以黛玉高贵的出身、卓越的教养、绝代双骄的父母、仙质神胎的背景、堪配比干的聪慧,竟会如此低俗不堪?

曹雪芹为她设定了一切最美好的条件,每一项都狂甩其他诸钗十八条街。铺陈了那么多,结果就这心智,可能吗?

其实越优秀的人,越喜欢更优秀的人。正因为有这种心理,才能走向优秀。如果黛玉出于嫉妒而不忿,那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世人之愚昧,就是不识高端人物,嘴里喊着仙女,心里揣着庸俗。全然不会思考这【悒郁不忿】因何而来。

原因根本不在于宝钗,而在第三回里。黛玉从进府到住下,作者细细描写,恨不得连她走的每步路都写出来,就是要通过诸多细节刻画,令读者了解贾府内部的奥秘。

贾母和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如南北两级一般差异巨大。

具体证据不再罗列了,因为这个主题卓语之前已解析过很多。卓语开设的专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详尽解读》,对此讲解得更清晰透彻,相信购买了专栏的读者深有所感。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3)

如果你是新粉,可以去我的专栏学习下。或者参看以下文章

《黛玉和王夫人的世纪相见》

《从豪门媳妇的出身,看到贾府里最隐秘的矛盾》

在第三回里,王夫人仅有的几次跟黛玉讲话,都带着满满的轻蔑、敌视和欺辱。原本谨慎小心、恭谨有礼的黛玉,被弄得哭笑不得,最后只能【陪笑】说话。

所谓【陪笑】,就是很尴尬、很无奈的意思啊!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不仅陪笑,黛玉甚至绵里藏针地回怼了王夫人。这些都是为第7回黛玉怼周瑞家的做前奏。

也就是说,从黛玉初来,王夫人就有意识的针对她、排斥她。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何况涉及人格尊严。既然陪笑无用,也就不必再陪笑下去了。

除了怼刁奴之外,她的另一个反应便是对宝钗“悒郁不忿”。这两者是异曲同工!因为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人家是一条藤。

贾母和王夫人,一个是礼法上的最高领导,一个是贾府实际控制人。黛玉处在两种冷热不均的气流之间,很难不打喷嚏。

而宝钗却不必打喷嚏,因为她原本跟贾家都扯不上关系。靠着七拐八拐的关系,能住进来就不错了,还有什么挑肥拣瘦的?

薛家门第可是全书最差的,原本没资格踏入贵族圈!薛蟠又作奸犯科,是被法律通缉的恶霸。薛家打着姐妹相聚的旗号,实际上是来避难,是寻求政治保护的。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薛家是标标准准的破落户,就连特供商的资格都没了。

黛玉是资深贵族、高知后代,有贾府血脉,是贾府的宗亲,还是贾母的心头肉;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最低等子民、恶霸之妹,跟贾府既非亲也无故,只是借王夫人的由头硬挤进来。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4)

无论是门第、背景、血统,两人都是天壤之别。在阶级社会里,她们本应享受差别待遇。

我们姑且不论阶级,单说与贾府的关系,宝钗是外戚,黛玉是宗亲。宗亲的利益应该碾压外戚。宗亲被打压、外戚猖狂,在历史上都被视为霍乱颠倒的局面。

而当下的贾府,就在霍乱颠倒之中,因为王夫人把持着贾府。

在如此局面中,不忿的只能是宗亲,外戚当然得意洋洋啊!

宝钗“浑然不觉”,你以为是因为什么?黛玉不忿,她干嘛要觉啊,一个人占据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偷着乐还来不及呢,当然要装傻。

所谓【黛玉心中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压根与品性无关,什么小心眼、什么大度,都是笑话!这是在写荣国府的政治生态呢,有几人读懂了?

如果你对薛家社会地位不理解,那是因为你被误导太久了。劝你们读完这篇再来留言《四大家族未必是豪门贵胄,也许是破落户恶霸,皇商竟然是误传》。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5)

02 发展:爱情之争

黛钗爱情之争是本书主线,这个大家都熟悉。如果你是资深红迷,应该对其中的经典事件如数家珍。

具体何时开始的呢?从第7回送宫花开始预备,第8回薛家小宴正式拉开帷幕。

何时结束的呢?没有绝对结束,但有短暂性停歇。36回宝玉梦中叫骂后,薛家暂停了求婚之举,宝钗也暂停了色诱生扑。

所以从第7回到第36回,是黛钗爱情之争的集中爆发。

宝钗初来,因王夫人抑黛扬钗,黛玉已经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但她万想不到,人家薛家的理想还远不止如此呢!

进宫不成,王薛就联手打造玉金玉良缘。可是宝玉是黛玉的生命密码,也是这世上她最亲的人,这不就是要抢夺黛玉的命吗?

如果有个人,跟游魂似的随时空降眼前,你想甩又甩不掉,还对你四处挖坑、遍地埋雷,要把你的一切都抢走。这是什么感觉,酸爽到家了吧。

读者只看她们几人吵吵闹闹,感觉又好笑又好玩。殊不知这对黛玉而言是怎样一场危机!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6)

薛家满怀壮志,欲借元妃一举拿下宝玉。宝钗更是反客为主,就算不能住进绛云轩,也要日日勤来,片刻不停。大有独霸宝玉之势。

顺带四处拉帮结派、培养嫡系、组织战队,全面将黛玉孤立化、边缘化。

以黛玉的品格,她不能也不会去搞什么宫斗。所以她很快就陷入四面楚歌、孤家寡人的境地。这个时期的她没有同辈盟友,不会有任何人替她说句公道话。

贾母的庇护只限于大事,日常碎碎琐琐,她岂能事事插手?正因为这样,黛玉的孤苦之痛日渐加重:

“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

原本是至高无上的贾府宗亲,地位被一步步剥夺,现在又一步步被欺凌挤兑。至爱宝玉马上就要被抢走;身边很多朋友,如今变成了敌人;不是敌人的,也都在山呼宝钗万岁。

凤凰般的神女,不仅失去了神坛,还被挤进龌龊的旮旯里,被打压得灰头土脸。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7)

薛家这种恶霸不知道何谓仁慈,也不会谈什么良心,他们以掠夺为生。黛玉算什么啊,就连宝玉是什么他们都没功夫思量。利益,只有利益是唯一。

说爱情之争那是没办法,因为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其实宝钗从来没有爱情,她也不觉得跟黛玉争什么了。

打个比方,就像一场洪水将原本属于你的田园房舍全部冲走,但洪水不会有什么愧疚,它自以为所到之处都是它的。

宝玉曾有一大段话论证【亲不间疏,先不僭后】,那便是作者用以讽刺王夫人和薛家的!天下最简单的道理和良知,她们都不具备。

假如宝钗曾有些许爱情,真用女性的心去争过,倒有几分值得同情,也就不是魔的化身了。

03 转折:金兰契

黛钗后来“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说,以黛玉的聪慧,又经历过此前的种种纠纷,应该把宝钗看得透透的,怎么会跟她义结金兰呢?

两百年来,钗粉对此洋洋得意,全凭着这一节来力挺宝钗呢。而黛粉们则百思不得其解。

要理解黛玉的思想变化,你需要先理解宝钗的几部棋:

1、放弃宝玉

宝钗自从36回开始,再没纠缠过宝玉,再没主动去过怡红院。这种变化真实存在。

2、投其所好

宝钗教育黛玉,黛玉后来说: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黛玉说出《西厢记》原文,这事其实可大可小。你若往大处说,那就是影响了小姐名声;你若往小处说,啥事都不算。

因为本是自家社交场合,谁当家谁说了算,而贾母根本没觉得不妥。贵族女眷经常听戏,记住了几句戏文,那不是很正常嘛!

【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话里有话!黛玉被贾府收养后,她一直觉得自己缺点什么,就是没有林家当年的教育环境了。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8)

贾母显然讨厌繁文缛节,她贯彻放养原则。王夫人本是法定监护人,但她大字不识一个,加上冷漠无情,还能指望她什么?

戏文虽然不是个事,但由于黛玉原本有教育缺陷感,宝钗一旦以家长姿态来教育她,就令她沦陷了。

那个时代的人被反复灌输一种观念:谁来约束你,教你做好千金小姐,那一定是真爱你。这可是事关你一辈子的大事哦!

黛玉此时就这样想:把我打造成完美的小姐,对宝钗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可见是真心对我好。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宝钗惯爱拿出家长姿态,确实大有妙用!你看,湘云是因此被收伏的,黛玉亦然。

但非常讽刺的是,她对湘云黛玉各用一招。对湘云是拼命放纵,眼见她各种骄奢无理刁蛮,不但不劝反而助长。但对黛玉却拿出最严格的规范,似乎要去竞选宇宙第一淑女似的。

完全相反的原则,相反的姿态,一个青少年怎能做到如此高度分裂?一转身,就是另一个模样?

其中奥妙,各位自己体会吧。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9)

3、撇清裙带关系

黛钗早期的矛盾,其一是因为身份,其二是因为宝玉。

宝玉的问题,宝钗已经做出彻底改变。圣人说:“有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黛玉反而觉得自己此前把宝钗想得太龌龊了。

身份的问题,宝钗也门清。她特意说: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同病相怜】,这才是核心啊!什么意思呢,就是撇清与王夫人的裙带关系。

如果你是资深红迷,就知道贾府药材都掌握在王夫人手上,黛玉吃药求药相当不易。细节颇多,本文宥于篇幅不详解了。

宝钗就以此为突破口,她主动关心黛玉病情,为她推荐药材,又送她药材。如果这一切是陌生人所为,黛玉还未必感动,但因为有王夫人这层关联,更显出难能可贵。

薛家是要仰仗王夫人鼻息存活的啊!这样的关系下,宝钗竟然跟她姨妈的心思反着干。那你说,黛玉怎能拒绝这来之不易的橄榄枝?

宝钗把自己尽量描述成黛玉那样,回避长期居住贾家的目的,让黛玉产生错觉:自己原本只求一生存之地,薛家也是这样吧。此前遭受的为难,薛家可能是无辜的,全是王夫人的主意吧。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0)

04 金兰契中的攻心计

宝钗这三步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考虑行为目的的正邪,单论权谋的话,不得不说还真是高手。

放弃宝玉是大前提。这一步如釜底抽薪,黛玉之前对她的敌意瞬间没了对象。对她人品的否定也没了事实,全都站不住脚了。

黛玉是个读书人,投她之所好,莫过于也拿出读书人的模样。宝钗称祖上也是读书人,又说自己读过很多书,还说一大篇甄别读书的道理。

这种严于律己、自省自悟的话题,最能引起知识分子共鸣。更何况黛玉本来还有缺爱的心理症结。

有了第二步,就让黛玉彻底放弃敌对态度,开始把她当姐姐了。

趁热打造第三步,人情礼物一起上。情义的加持,终于让孤独无助的黛玉彻底沦陷!

俗人还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黛玉这种高知分子?对己严,对人宽,是仁者终生追求的修养。宝钗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她很清楚:小肚鸡肠的只能是心灵下劣之人,像黛玉这种人,根本不用担心她记仇。就算把她伤到体无完肤,只需挤几滴眼泪,貌似忏悔下就万事大吉。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1)

天下人都知道宝钗工于心计,但大家熟知的多是前期爱情之争。实际上那时候只算毛毛雨。或者这样说:早期薛家主要靠不要脸,积极向前就是了。真正动用心思,周密谋略的,是36回之后。

从这个时候开始,黑化到成精的宝钗上线了。不用加烟熏妆,隔着屏幕都瘆人。

真正的宫斗大黑招,也是从这个时候才上线。放弃宝玉是假,关心黛玉更是假,送药送汤只为让黛玉病得更重。

但很可惜,自36回之后没有了肉眼可见的冲突,天下读者更没几人能看懂了。

05 再转折:金兰契瓦解

黛钗合好后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宝钗的步步为营。黛玉在她的坑里越陷越深。

红楼梦从没有半个多余字,点点滴滴都是门道。看不懂的人就喷宫斗主义,但事实却是,曹公笔下的宫斗,后世根本望尘莫及。

只要宝钗一张口,必有奸计。这个时期的黛玉,受尽了她的欺骗,甚至是欺辱。比如大家熟知的宝钗抢茶、撮合黛玉和薛蟠等。

但万事都在阴阳互转中。气泡吹得越大,越容易瞬间崩盘。

湘云与宝钗的姐妹情,就是瞬间崩盘的,黛玉也是!

金兰契,可以算是薛宝钗全书最经典最成功的案例。但这场天大的骗局,从42回上演,到58回就演到头了!

对这个结论,肯定很多人不理解,感觉她俩后期挺好的啊。呵呵~~我只想说:有这种错觉,一是因为你没看懂,二是你受了程高本篡改情节的欺骗。

程高本虽然可以篡改,但大框架改不了。自58回后,黛钗间的交往大打折扣。尤其在众人聚会、玩乐中,她俩都是零交流,这不太奇怪了吗?

到了探春撵人、湘云抱怨"可恨宝姐姐...."时,黛玉都一言不发,哪儿还有什么姐妹情深?金兰契又在哪儿呢?简直是笑话!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2)

黛钗关系崩盘,远早于探春、湘云这些人。但普天下读者无人能知,反而在叫嚣什么黛钗合一。

至于程高本篡改了什么、崩盘的具体过程,本文篇幅有限,留待以后解析,敬请期待。

05 金兰契的本质

黛钗关系一波三折,反转再反转,曹雪芹如此创作,有他的苦心。

1、更深刻的刻画人物

天下之人尽说黛玉小心眼。其实,窦娥之冤也冤不过黛玉。

黛钗早期就是正邪之争,若换了探春,何止忿忿不平,早一巴掌呼她脸上了。只因黛玉清高自持,不肯失了姿态,才自己生闷气。简单说,这是真正的绝世白莲花,无害到极点,善良到极点,却被污蔑小心眼。

金兰契的出现,更是力证黛玉纯真、善良、大度。

要知道,薛宝钗前期给黛玉造成了多少伤害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难道是白写的吗?

真的小心眼,为什么不报复她?毕竟贾母是老祖宗,毕竟这府门姓贾!拿出探春的泼辣,明刀明枪摊开来干一架,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晒晒,或许薛家早夹着尾巴跑了。

不仅不报复,反而几句好话就把过往伤害一笔勾销,这是观世音菩萨转世吗?

曹雪芹写书,表面上不脸谱化,但内在刻画却相当绝对化!黛玉完美得一塌糊涂,宝钗恶毒奸诈的不可思议。

越是看懂,越令你拍案叫绝。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3)

2、故事更曲折、更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是多面化的,如果黛钗只有一种视角,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那就太扁平化了。

黛钗有过对抗,也有过“和谐”。无论哪种关系,黛玉都只求诚恳以待,伤害不到宝钗一毛。而宝钗无论哪种关系,都能伤害黛玉。

前期诋毁排挤黛玉就不说了,后期假借亲密常常当面侮辱黛玉,故意刺激她引她伤心,再骂她轻狂。

可见,坏人放在任何关系下都是坏人。不要妄想和她们做朋友,她给你的甜蜜,往往比射来的箭更可怕。

3、揭露道德虚伪

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最高级的斗争法是什么,诛心!对,就是皇后的法宝。

宝钗就最擅长诛心,这是程朱理学的拿手好戏。

宝黛之情原本至真至纯,全是精神领域的交融,并无男女淫秽之念。但经过宝钗洗脑后,就有了心理障碍。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4)

此前爱情是黛玉的生命支柱。和宝玉吵架时,她说【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是不掺杂任何世俗得失的东西。

这种勇气即便不现实,也能令黛玉甘之如饴。但被宝钗一番摆弄,变成了自责的羞耻感。

简单说就是:她要令黛玉熄灭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回到现实的窠臼里。

这完全是思想毒药,令黛玉时时患得患失,战战兢兢,甚至刻意疏远宝玉,成为后期病情越发加重的根本原因。

4、反映知识分子的悲哀

黛玉是士子阶层的代表人。统治者用道德绑架、打压、收伏士子阶层,由来已久。天下士子苦其久已。

道德貌似很好,可是经统治者搞的道德极尽偏颇,束人而不束己。

大千世界原本是动态,世事岂有定法?真理只讲原则和规律,不能讲现象。而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全在现象层面硬性界定。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都能扣上道德帽子。

黛钗三角恋(针锋相对的黛钗)(15)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家又言:【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简单说就是:天地之德,没有道德的概念。凡是高喊道德的,就肯定没道德。越喊的响,背离越多。(道德观念)卡的越死,越充满罪恶。

心灵保有真善美的人,都不喜欢喊道德,更不喜欢拿固定模板去绑架别人,她们求的是真诚以待。

可惜个体对抗不了社会。多少士子,在强大的道德绑架面前败下阵来,不得不屈服,甚至怀疑自己。多少天才,就这样葬送在历史洪流之中。

而这,才是金兰契最本质上的警醒意义。红楼的雪天小宴会,你真的看懂了吗?半部少年派,半部俏黄蓉

红楼剧情之妙:宫斗冠军永远学不会的高级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