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孔孝真最美(从孔子到雪中悍刀行)

三十年两度演绎“至圣先师”孔子 热剧《雪中悍刀行》对接新生代观众

王绘春:未来更有戏

●在青岛籍演员里,王绘春从出道初期、黄金时代到成熟时期都能拿出代表作,这在当下演艺圈来说并非易事

●王绘春与张新建导演合作多次,从《孔子》到《骆驼巷传奇》,从《闯关东》到《青岛往事》,打造了多部口碑和市场效应极佳的作品

1990年的电视剧《孔子》有多热?就像2021年《雪中悍刀行》一样热。1989年,27岁的青岛籍演员王绘春获邀出演以“至圣先师”为主题的大型电视剧《孔子》。该剧吸引了海内外媒体全程关注,凭借严谨、大气的创作精神展现了孔子生平,创下了一部戏拿下五项“飞天奖”的纪录,也让王绘春得到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成为他的第一部代表作。

2021年,王绘春出演了《雪中悍刀行》里的杨太岁,作为男一号徐凤年的对手,杨太岁的戏份很足。《雪中悍刀行》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54.5亿的播放量验证了这部作品的质感,而精美的画面、天马行空的情节与《孔子》庄重大气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从孔子、八王爷(《雍正王朝》)到杨太岁、姚广孝(《山河明月》),王绘春演绎的角色越来越丰富、成熟,他的观众也越来越年轻。在青岛籍演员里,王绘春贡献了一个罕见的、完整的演艺周期:一个演员从出道初期、黄金时代到成熟时期都能拿出代表作,这在当下演艺圈来说并非易事。

27岁,初遇“孔子”

40岁的孔孝真最美(从孔子到雪中悍刀行)(1)

“孔子”堪称王绘春贡献给影视界的经典形象。

上世纪90年代,影视资本尚未成规模,电视剧从立项、选角、拍摄到推广都更加传统、严肃。1989年,王绘春接到了来自山东省广播电视厅的公函。多年之后,他仍然能复述公函的字字句句:“王绘春同志:经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孔子》摄制组观摩你的录像之后最终确定,16集大型电视剧《孔子》中的孔子由你扮演。”

“《孔子》这部戏是当年投资很大的一部电视剧,剧中孔子、南子、老子‘三子’面向全国招演员。确定我演孔子时我才27岁,这个人物太重要,我又年轻,之前没有什么代表作也没有名气。特别感谢导演张新建先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王绘春说,他与鲍国安、郭达三位候选“孔子”曾一起试镜,试的是颜回去世,老年孔子给弟子做寿衣的一场戏。三十多年后,2021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王绘春在《论语》篇再现了当年“孔子哀悼颜回”的场景,痛失爱徒、泫然欲涕的表演感人至深。三十年两版“孔子”交相辉映,也让王绘春对传统文化的学养透过角色展现在观众眼前。“也是在《孔子》之后,同行导演就认定了我,有古装剧就来找我。准确地讲,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浩瀚,我们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展现人物的历史定位和功绩,就要带着角色定位做功课,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40岁的孔孝真最美(从孔子到雪中悍刀行)(2)

王绘春在《典籍里的中国》里演绎老年孔子。

两个版本的“孔子”,也让王绘春对这一经典角色不断加深理解。“1990版电视剧版《孔子》带有传记色彩,篇幅比较长,细致地展现了孔子的一生,人物丰满,立体感很强。《典籍里的中国》是片段式的,主要阐释孔子的思想,跟我的观点比较契合。电视剧里的他太神圣了,我就想能不能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展现他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的超脱一面,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王绘春一度有些担心,《典籍里的中国》里的“孔子”是不是落泪太多,“我跟演员一搭手,当年拍《孔子》的场景瞬间浮上眼前,戏里戏外的情感一股脑儿涌上来了。在我的要求下,我们拍了两遍,一版是特别动情的,另一版是我进行了刻意的控制,我希望把孔子演绎得超脱一些、凡人的东西减弱一些。”导演最终采用了“动情”的版本,“我后来也琢磨,这是符合央视栏目对孔子的理解和任务需求的,大家还是愿意从情感上理解孔子、体会他的人生。”

没把“八王爷”当“坏人”演

作为青岛39中老校友,王绘春在中学宣传队里培养起了对演艺生活的热忱。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成为该院首批艺术本科生,赶上了影视产业从教学到表演都严肃、专业、恪守本职的阶段。“老师们肚子里攒了一肚子专业知识要传授给我们,要我们怀着专业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忆生活,从身边人的体态特征猜测他们的职业。当时我喜欢表演,又听话,比如我饰演孔子的时候太多人担心我的老年形象,反而我自己不担心。我天天观察奶奶、邻居等人,他们的肩颈形体、驼背行走在我脑海里很清晰。在试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孔子的老年时期,领导看了连说‘好好好,就是他了’。”王绘春认为,观察是演员的基本功,也是行业特点带来的职业特征,就看演员是否心细。“我喜欢做一个有心人,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周边人物的形体特征都记下来。从演员专业角度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一切,你想读书,处处是书;你想做专业演员,就要带着专业目的和眼光去观察、记忆一切,做生活的有心人。”

王绘春的微信名为“八王爷”——《雍正王朝》里的“八王爷”深藏不露、恩泽广布、笼络朝野、老谋深算的形象深入人心,虽然剧情把八王爷设计成一个大反派,观感上却与刻薄寡恩的四爷形成了鲜明对比。该剧播映二十多年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仍然有剪辑作品聚焦雍正与八王爷的斗法,可见这一角色影响力之深。当年《雍正王朝》开拍一个月后,剧组对原定的“八王爷”不满意,王绘春临时受命,担起了这个角色,“我演过很多‘坏人’,比如《少年包青天》里的‘庞太师’,我也演过很多性格有争议的人物。所有人物,我都要找他的本源和根性是什么,这是我的创作习惯,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总有中间地带,看你能否找到。我演‘八王爷’就认定了一个观点:这是一个和雍正持有不同政见的角色。当然,历史专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八爷太像康熙了,假仁慈;有人说康熙高瞻远瞩,用雍正给大清下猛药。我就认定一点,八王爷不是坏人,他的治国能力、方方面面不一定比雍正差,只是历史没有选择八王爷而已。到了王爷这个段位,对大清江山社稷肯定有想法,计谋也肯定有,但是很难用对错来评判。我从根上就没把他当坏人演。”

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明清历史题材正剧在经历一个高峰期之后逐渐归于沉寂,也让演绎大历史题材的演员感受到了行业的“失重”。王绘春自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有幸跟前辈们合作过,经历了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也经历了大量资本注入的行业乱象时期,算是‘老人’了吧。我非常看不惯各种戏说、胡说,大量电视剧作品在年轻观众三观没有形成的时候把他们带偏、带跑,等他们长大后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是会痛恨这些剧的,现在开始治理,一切为时不晚。”王绘春自己也看电视剧,“我看剧有自己的习惯,不喜欢跟着电视台和平台看,我看就从头到尾一股脑儿看下去。最近《人世间》特别火,周边好多朋友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作品,李路导演这部戏应该是新时代的代表作,它让现实主义重回现实。”

八大关里演“假王爷”

在电视剧领域,王绘春与张新建导演合作多次,从《孔子》到《骆驼巷传奇》,从《闯关东》再到《青岛往事》,两人合作默契,打造了多部口碑和市场效应极佳的作品。尤其《青岛往事》,该剧是近年来少有的青岛缘起、山东主创、部分戏份青岛取景拍摄的精品大制作。王绘春在剧中饰演“假王爷”溥兴,他带着“假格格”来到青岛骗了不少银钱。“假王爷”虽然醉心于复辟清室,然而在面临日寇时他又表现出了铮铮铁骨,角色性格层次丰富。

40岁的孔孝真最美(从孔子到雪中悍刀行)(3)

《青岛往事》里王绘春塑造了“假王爷”形象。

1990版《孔子》、2015年《青岛往事》都由张新建担任导演,两人沟通时也常会引用“孔夫子”的典故。“有一天拍现场回来,张导演问我‘今天拍得顺利吗’,我说:‘特别棒,我让假王爷说了句孔老夫子的名句。’”原来当天拍的是假王爷、假格格父女的戏份,假格格嫁给银行家后跟着日本人赚黑心钱,女儿劝父亲“跟着日本人能保证吃穿用度”,假王爷脖子一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王绘春笑称,“于我如浮云”这句《论语》名句他在《青岛往事》中至少重复了三次,表达了他对孔子执着的喜爱,“总算播出时给我保留了一次。”

40岁的孔孝真最美(从孔子到雪中悍刀行)(4)

王绘春(左四)在青岛参加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活动。 王雷 摄

作为一个老青岛,王绘春对青岛的影视产业有着深厚感情,“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青岛不仅成为影视拍摄基地,也要着力打造拥有版权的影视剧作品,采用多种途径吸引影视人才来到青岛。”王绘春一直有一个青岛里院背景的电视剧构想,“里院建筑特别有写头、有看头。我想把故事背景设定为民国后期,里院里几户人家,有着情感的纠葛,有的加入共产党干革命,也有的选择了不同的命运,用一个故事把青岛的民居、风情、民俗展现出来,而且要把青岛的明星请回来演。青岛演员身上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有一种先天的契合。让青岛人演青岛故事,这个戏的气质肯定不一样。”

“杨太岁”未来更有戏

2021年末,一部《雪中悍刀行》成为剧集类爆款,该剧被誉为东方新武侠美学的代表,江湖、庙堂双线呈现传奇史诗。王绘春表示,自己接拍这部戏时并不知道《雪中悍刀行》小说原著的热度,“现在很多人都在问我《雪中悍刀行》第二部什么时候才能推出。”他饰演的杨太岁是个儒释道精通的帝王高参,也是主人公徐凤年的杀母仇人之一。“《雪中悍刀行》是我很少参与的玄幻武侠题材大制作,这个剧组特别棒,导演是摄影师出身,对历史的把握、对片子走向的掌控都非常到位。‘杨太岁’跟我之前的角色有很大区别,有智谋、有政治智慧而且特别可爱,圈里的朋友说,‘你怎么演了这么个人物,有点嬉闹,像个老顽童。’我说,‘不要看他嬉闹,他可是一个儒佛道全通的大谋士’。”

《雪中悍刀行》热播,也让“杨太岁”王绘春、“北凉王”胡军这对组合人气暴涨,两人在剧中对手戏特别多,“胡军也是我老哥们,他老摸我的头,而杨太岁最恨的就是别人摸自己的光头。我和胡军有张剧照动图现在很火——‘你要是不摸我的脑袋,我便是你的朋友’。”

“我一开始对杨太岁这个人物了解没有那么深,后来发现,他不就是朱棣身边的姚广孝(朱棣的重要谋士)吗?”之所以联想起姚广孝,是因为王绘春在尚未播映的《山河明月》里饰演了明史上这一重要人物。与杨太岁类似,姚广孝也是僧人,他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影响了朱棣,也是朱棣奔袭南京、登基称帝的重要谋士,被尊称为“黑衣宰相”。“《山河明月》这部戏里,姚广孝的戏份很重。这部戏也即将播出,希望观众能够喜欢。”

“我是一个比较有福气的演员。”王绘春给了自己演艺生涯一个谦虚的评价。“因为我早早有了自己的作品,而大家也通过作品找人,因此一直有好作品、好剧组过来找我。我拍戏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别挨骂。真的,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我接下来还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谨慎接戏。”王绘春说,《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地方卫视找到他,也想做类似的节目,推广国学典籍,引导观众感受传统文化。他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镜头回到1979年,恢复高考后的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迎来了第一批艺术本科生,其中就有年轻的王绘春。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在课堂上问全班25个同学:“你们是要做艺术家还是要做明星?”在其后的四十多年里,“演员”这个行业逐渐脱离了技巧、积淀、修为的钳制,成为一个具有极大阐释空间和定义弹性的行当,更是分化出了演技派、实力派、流量担当、门面担当、抠图表演法、数数念台词等“支流”。四十多年说来很长,而对于步入花甲之年的王绘春来说,他仍然记得当年25位同学异口同声的承诺:我要做艺术家。

演了四十年好戏的王绘春,未来更有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