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

转载: 口红是每一个女性都需要的,不仅能够提升气色,看上去更加性感、漂亮。但是也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因此每当经济较为萧条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口红的销售率非常高,因此这种情况被称为“口红效应”。我想为之感到十分冤枉了除了女性朋友,应该还有口红制造商。其实通过对于往年经济的报道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确实是一项比较有趣,但是却又实际发生过的经济现象。由此可见,经济的萧条可能并没有真正的被雾霾影照,反而可能正在催生一些其他经济的滋生。

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1)

口红效应是什么

1、口红效应的定义

“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原来,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人们只能放弃房产、汽车等一些大的购买计划,转而去购买那些比较廉价且具有放松身心功能的商品,如口红、面膜、上发廊、看电影、按摩等,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双重“安慰”作用。

2、口红效应出现的原因

口红效应源自裙边理论,又称裙边效应。当妇女普遍选择短裙,裙边向上收时,股市也随之上扬,如上个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相反当妇女穿着长裙,裙边向下降时,市场也逐渐走低,如上个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裙长反映经济的理论,起源于1920年代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经济学家乔治泰勒的观点:“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而在中国“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2)

口红效应机遇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本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铺,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地区“旋风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开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3)

口红效应未来发展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近几个月来,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由此,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国内网游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车位游戏异常火爆,广告效应初露端倪,不断催热着SNS领域。此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凡此种种,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汽车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一直是奢侈品,当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有限时,这种观念更甚。2008年,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大幅下滑,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严重缺乏资金、面临破产威胁。受其影响,中国车市寒冬逼人,甚或难逃“料峭春寒”的厄运,许多原本准备购车一族选择了继续“持币待购”。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虽然油价有所下调,但相对于昂贵的车价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而油电混合动力车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轿车,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原文地址:ufo-1/article/201605/1077.html

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则更多地要依赖4万亿政府投资的花销才能带动。尽管有国家投入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由于钢铁、石油等在2008年的价格跳水过于“惨烈”,要恢复到合理价格区间,非一日之功。因此,在需求与投资的博弈下,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这几大行业并不具有明确的增长性。

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4)

口红效应的经济案例

1、玫琳凯的口红效应

金融危机下的2008年,化妆品直销巨头玫琳凯的销售额,在中国“逆市”增长了50%。对经济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的2009年,玫琳凯中国区总裁麦予甫仍对记者给出了销售额20%增长的预估。而在美国的“口红效应”在中国似乎也同样有效。

“你看我们年会的照片,大家都穿了晚礼服,搞得很隆重。我还抽中了一个4000多块钱的手机。”说话者是玫琳凯江苏地区的一个普通美容顾问。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节约过冬”,那一年玫琳凯分公司的年终庆祝分外隆重,而年终奖的数字(数倍于其月收入),也让工作人员十分满意。这样的“反常”,不是因为玫琳凯格外大方,而是来自其全年业绩的支撑。在很多行业一片惨淡的情况下,化妆品行业可谓“一枝独秀”。作为一家家族企业,玫琳凯的销售数据并不对外公布。不过接受采访时,麦予甫仍对记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成绩:2008年销售额37亿元人民币。

而2008年玫琳凯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0%;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10、11、12月,也部分因为推出新产品,玫琳凯的彩妆销售额甚至与前8个月持平,超标完成了销售任务。这恰好验证了经济学上的一个现象——“口红效应”。

2、口红效应下美国电影行业受益

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12月公映的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首周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元。12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透露:2008年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比2007年增长30%。

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预计将达到9部之多。和几年前一些偏冷门的类型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不同,今天的观众走进影院,既能看到传统功夫片《叶问》,也可以选择结合了艺术和商业的《梅兰芳》以及《爱情呼叫转移2》、《桃花运》等影片。观众审美需要不断增加,电影创作也应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来支撑市场。也许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反映。

3、内衣行业成为一枝独秀

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奢侈品行业在2013年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即使是打折季,顾客大多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Gucci增幅从11.6%下跌至10%,BURBERRY在中国的销售增幅从30%下滑到了15%,Hermès二季度营业额环比少了近5%。但是同年服装行业一片萎靡中,内衣企业却异军突起。

在港交所上市的内衣品牌安莉芳日前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业绩,公司共赚港币1.13亿元,净利润大增23.1%,毛利超过81%;著名的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母公司LimITedBrands在周四宣布,8月同店销售额增长8%,而最大的功臣当数维多利亚的秘密,后者同店销售额增长了9%。同样有业内人士将此归结为“口红效应”,当经济出现低迷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廉价的小奢侈品”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

经济不好为什么口红销量就好(鲜为人知的口红经济效应)(5)

口红效应会导致哪些行业先复苏

通过以上的相关案例,不难看出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产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

经济萧条初期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因此,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轻工业、纺织业值得看好。

结语:随着房价逐渐的高涨,相信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想要买房的朋友也不在少数。不过相信近段时间也不会出现类似“口红效应”般有趣的经济效益,不过也建议您在手头宽裕之余,多多了解相关投资资讯。不仅可以在经济景气的时候生活无忧,同样还可以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小赚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