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我们的小时候阅读感悟(写作就像一只鸟)

沈石溪我们的小时候阅读感悟(写作就像一只鸟)(1)

1970年代末,十几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密林出发,向南迁徙,按照路程分析,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中国、老挝边境线。当地林业局希望能将亚洲象引向“野象谷”(后来的野象谷自然保护区),当地部队接到任务出发。当年,沈石溪在西双版纳军分区当宣传干事,负责报道此事。

自16岁到西双版纳插队,彼时的沈石溪已在西双版纳生活近36年,当过农民种过地,也跟着当地猎人打猎,时常听本地人讲动物的故事。写完野象的报道,沈石溪意犹未尽,他结合过往见闻,写出了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作品发表后,受到国内出版社注意,相熟的编辑邀约他继续创作,他以此为契机,陆续发表作品,笔耕至今不辍。

1980年代初,云南“太阳鸟作家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现象,沈石溪是其中主力。他们将目光瞄准云南自然生态,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为一代儿童、青少年打开了自然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儿童文学自然生态领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40年来,他累计出版作品超过500万字,曾获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篇作品更被选入语文教材。沈石溪的作品涉及近百种动物,很多读者称他“动物小说大王”。

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动物缘分深厚。动物的科普文章、动物的特性都会引起沈石溪的关注,也会触发他的创作灵感。他曾观察梅花鹿越冬、雄鹿通过决斗吸引雌鹿的现象,以此创作了《春情》,描述自然界中动物的基因、生命的本能战胜情感的故事。沈石溪认为,尽管自己的经历并非他人所有,但孩子们仍然可以依靠想象力创作。“写作就像一只鸟,要两只翅膀同时带动,生活是一只翅膀,另一只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写东西。有孩子从来没看见过野狼,就动物园见过狼,也能写出关于狼的长篇小说。”

但据他观察,家长、老师习惯性地用已经形成的固有常识否定孩子对世界的想象,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很多家长缺少儿童心理学最基本的常识,老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说谎。比如孩子回来晚了,有的小孩子会说我遇到很多小蘑菇,很漂亮的。家长说我这条路天天走,哪里会有小蘑菇,但是孩子觉得草地边上有一点色彩或者有一朵小红花,因为他喜欢蘑菇,就把它想象成蘑菇,这是一种很珍贵的想象力,结果家长一顿训斥,无形当中把想象的天分给扼杀掉了。”

在与家长、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沈石溪还发现,当下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发感到焦虑。在沈石溪看来,这与家长将课外阅读变为第二个语文课堂有关——还没开始读就规定孩子写读后感,无形中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与负担,让孩子渐渐地远离主动阅读。

针对当下儿童作文创新性不足屡屡被提出的问题,沈石溪认为,这个要求有点过高。“孩子有创新精神,我们要鼓励,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写作是学习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先把基础打好了再说下一步,先学会走路,再讲跑步,再讲跳跃。”

沈石溪我们的小时候阅读感悟(写作就像一只鸟)(2)

沈石溪 图/受访者提供

主题来自生活,不要扼杀想象力

南方人物周刊:你的小说主题非常鲜明,通篇紧扣主题,现在一些孩子光看你的小说可能不一定能学习到你确定、紧扣主题的方法,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沈石溪:各个作家写作习惯不一样,我很多同学比较先锋,他们强调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我不行,我起步的时候还是“文革”中,我写新闻报道也好、文学创作也好,受当年“文革”的一些文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我也努力淡化,但是影响还在,所以我跟他们不太一样。我必须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能够自然而然地把我的主题表达出来,我才能够寻找一些比较丰满的感觉去写。

我认为如果完全是跟着感觉写的作品,不大适合孩子来阅读。绝大部分小孩子无法理解我们说的意识流——天才的文学少年除外。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要读一本意识流的书有难度。

主题比较鲜明、又不是庸俗的主题,而是源于生活、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或者人生的经验,最适合小孩来阅读,阅读的障碍比较小,容易接受。如果主题来自生活、人生的经验,主题先行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南方人物周刊:你是怎么确定主题的?

沈石溪:来源各种各样,小时候的境遇、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动物的科普文章、科普书等等。有时某一种特别的习性引起了我的关注,也会触发我的创作灵感。

比如我写过一篇《春情》,写梅花鹿每年冬天从高山上到草原上去越冬,有头雌鹿因为身体没办法跟着迁徙,有一头年轻公鹿也是这个原因留下了。他们相伴战胜了敌害、战胜了严寒,度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春暖花开,进入了发情的季节,公鹿要打斗吸引母鹿,母鹿才能发情。这是我在电视上和书上都看到过的,我在西双版纳的时候也从当地百姓口中听到过。这是鹿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已经沉浸在基因里。如果没有公鹿之间的争斗,母鹿不会发情,而且一定是胜者为王。母鹿感情上是非常喜欢一起度过寒冬的那头公鹿,但它由于身体、年龄原因,每一次都是输,母鹿一次次鼓励它,最后还是失败,她只能把对这头公鹿的感情、一种共同经历艰难的情感积淀抛到脑后,与更强壮的公鹿结合。这就是在讲基因、生命的本能战胜了情感的故事。这个东西我认为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当然小孩能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反正当时我写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关照,也像镜子一样照出了生活经验。

南方人物周刊: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么多的经历。比如写动物,除了动物园以外可能都看不到,更不要说打猎等等。他们如果想要有更丰富的素材用于写作应该怎么办?

沈石溪:当然生活经历越丰富,素材来得越多,创作来源于生活。但也不是说生活经历越多,就一定能写好东西;生活经历差一点,一定不能写好。

我的很多同学也跟我一样经历过西双版纳的岁月,但是他们也不一定就能写出更多有地域特色的、大自然特点的作品。就算你能够到西双版纳生活几年,跟我当年因生活所迫,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将来,完全把自己当一个农民这样去种田、生活,感受完全不一样。你去收集素材、观察,跟命运把你抛在那里、成为一个当事者感觉完全不一样。

处处都有生活,比如说想写动物,我们小区里都有很多流浪狗、流浪猫。现在有一种共识:动物越来越希望能够跟人类共生共伴,很多的动物都慢慢向大城市迁徙,两年前我还专门用了好几个夜晚到郊区去看。我还不大相信这郊区真有那么多动物。半夜我朋友陪我一起去城郊结合部,看到獾、狐狸、黄鼠狼,甚至有一次还看到一头鹿。实际上动物因为受食物的引诱,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都在向城市迁徙,跟人类做邻居,那么这也是现在的一个特点。再加上身边小区也有很多动物,所以你如果细心观察,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

我讲课时常跟孩子们说,不是观察的生活才叫生活,想象中的生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违背生活常识,也是一种生活。写作就像一只鸟,要两只翅膀同时带动,生活是一只翅膀,另一只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写东西。有孩子从来没看见过野狼,就在动物园见过狼,也能写出关于狼的长篇小说。想象可以弥补一些生活的不足,常识性的、科学的、真实的东西是基础。

还有一种说法,关于生活和素材的问题:如果你的境界和思想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会觉得生活也没什么可写的,人家都是轰轰烈烈的,我这边都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如果你的境界和文学修养高了一层,你感悟的东西就会开阔很多。所以重要的还是多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对生活的理解力、感悟能力,比你到野外去镀个金、采个访作用更大。

南方人物周刊:想象力应该怎么培养?

沈石溪:阅读非常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很有想象力的作品——比如童话小说——就是培养想象的能力,也给了孩子锻炼想象的机会,它会激发孩子想象的天分。每一个孩子都有想象力,但是很多时候会被扼杀,或者说得不到有效的启发。大人经常会把孩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认为是说谎,或者是一种无稽之谈。

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不能忽略的环节

南方人物周刊:你提到阅读很重要,但是在“鸡娃”和“内卷”的风气之下,孩子的基础阅读量不够,应该怎么应对和平衡?

沈石溪:对于孩子的阅读,我认为要帮助养成一个爱阅读的习惯。阅读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没有培养阅读兴趣,什么都是空的,孩子可以应付你,明明没有读,看一个内容简介,应付你两句,其实根本没看下去。

培养兴趣很重要,那么兴趣哪里来的?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我跟家长座谈的时候,家长会说,实际上我很重视孩子阅读,跟小孩一起进书店,我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说买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就给他买,就提一点要求,看完以后写一篇读后感。等于把课外阅读变成第二个语文课堂了。本来小孩上语文课,老师讲得精彩还很愿意听,老师讲得枯燥一点,小孩子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特别害怕上作文课,写作多难啊。小孩子一听要写读后感,算了,我也不要买书了。

家长扪心自问,你喜欢看电视剧,如果你看电视剧,让你写篇观后感,我想99%的家长宁可不看了。所以不要把课外阅读变成从学校搬到家里的第二语文课堂,你应该相信随着阅读增多,孩子的语文素养、作文能力就会提高。不要太急功近利,不可能今天读本书,明天写个读后感,后天作文成绩就提高了,不现实,也太功利。阅读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好玩的玩具一样,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看到感动的地方,眼泪忍不住流出来,看到幽默的地方,哈哈一笑,看到气的地方,气愤难平,这样就是读进去了,潜移默化才有效果。强迫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南方人物周刊:一个现实问题是,语文考试要考作文,家长会着急如何快速提高孩子们的作文成绩,而阅读兴趣可能需要长期养成,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沈石溪:现在是大语文时代,语文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以后高考、中考语文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学好语文,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都会提高很多。语文是百科之母,大家都特别重视语文,结果就功利了,开始把所有课外阅读都纳入一个目标——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升学考试制度也左右着家长的一些行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考场上语文分数越高越好。

所以我觉得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太急功近利,看书就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能力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子阅读。现在提倡亲子阅读、家庭共读,选什么书最好家长亲自阅读,既可以寻找到一个共同话题,还能够互相交流情感、思想。一是有阅读,第二能提高孩子写的能力、读的能力。绝大部分家长不会自己写,只会强迫小孩去写。如果能够摆正亲子阅读的位置,以身作则,和孩子平等交换阅读的心得体会,影响孩子愿意动笔,那么孩子也会愿意去读、也会有兴趣。

这个办法因人而异,你说我有一套很成熟的办法来和读者朋友、家长说也不现实,要我去编什么“提高语文成绩”之类的书,我也编不出来。但我确信,孩子要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不能忽略的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作文成绩。

南方人物周刊:学校会开一些书单,但孩子们不一定喜欢书单里的书。对于家长来说,他们会纠结,到底是应该让孩子们按照兴趣选择自己想看的书,还是按照书单去读?

对书单里的书,我认为知道这本书讲什么很重要。这本书谁写的、大概是什么故事要知道。粗读和精读要结合起来,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兴趣把浩如烟海的世界名著都读完。对中学生来说,粗读能有点知识储备。真正好的、非常吸引你的书,应该多读几遍,从中汲取能够滋养自己灵魂、丰富自己情感的营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