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

【漢隸書舍】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同意转载,请联系删除

内擫(yè)与外拓,是我们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组概念。其正确含义,书史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康熙字典》中擫(yè)的解释为:"一指按也。"即用一指按压。内擫,即用一指向内按压。拓(tuò)的解释为"手承物,手推物。"外拓,用指向上托,向上推。


此二词首见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他在此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王羲之用笔向内按压,笔锋收敛,所以写出的字气势夺人、章法严谨。下面我们就从用笔技法开始探讨什么是内擫与外拓~


内擫、外拓用笔技法分析:


先用两张图来给大家分析:先看看第一张~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1)

运笔力向示意图


上图 :起笔为第一折(a区波折线),行笔为第二折(b区波折线),收笔为第三折(c区波折线)。


用笔解析:


一折:笔之锋尖向笔划阳侧,横画的上侧平直或竖画的左侧竖直轻快挤拓入纸后,笔腹向阴侧(横画的下右侧、竖画的右下侧)按裹入笔成大阴之势。正如朱和羹书论云:"秋鹰搏兔,侧翅一掠,翩然下攫",说明其势顺平; "惊蛇入草,飞鸟出林",说明其速度快捷,如果慢了或不顺势则会因拓性元素过量而出现怪曲之相。


二折:由阴侧向阳侧(横画由下向右上中侧、竖画由右向左中侧)裹腹聚锋行笔。


三折:当笔锋经过阴阳交合点后锋尖向阳侧挤拓而出,即横画的上侧平直而出竖画的左侧竖直而出收笔或者继续成大阴之势。


再看看在二张图~


运笔力向示意图


上图 :起笔为第一折(a区波折线),行笔为第二折(b区波折线),收笔为第三折(c区波折线)。


用笔解析:


一折:笔腹向笔划阴侧按裹入笔后略提笔向阳侧(横画的下侧、竖画的右侧)而起;


二折:由阳侧向线条中线抽锋行笔;


三折:当笔锋经过阴阳交合点后以笔腹向阴侧(横画的右下侧、竖画的下右侧)裹运笔力向示意图:


从"内擫"与"外拓"的用笔的方法探讨上来看:"内擫"时,食、中、无名指"按"或叫"压"住笔杆,向内、向右拉或叫转。而与此同时,大姆指"托"住笔杆配合着向左推,因而"外拓"也同时完成。用此法是两个动作、两个方向、一个过程。是一次完成的。也就是说:"内擫"与"外拓"不可能单独完成。


用此法,我们说某笔是"内擫",只能说某笔以"内擫"为主,以"外拓"为辅。同样,我们说某笔是"外拓",也是说以"外拓"为主,以"内擫"为辅。两种笔法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为了简便,在实际运用时,我们不这样说,只说"内擫"、"外拓"罢了。


举例说明: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2)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图中标注的为典型的内擫笔法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以写字人自身为参照物,向自身方向压笔为向内,向外推为向外,那么,食、中、无名指向左压笔、转笔也应该是"内擫";同样,大姆指向右拓、向右转,也应该是"外拓"。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3)

颜真卿的《勤礼碑》标注初为典型的外拓笔法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内擫"、"外拓"这两种运笔方法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不会为了"内擫"只朝右转,"外拓"只朝左转;而无所适从手忙脚乱。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用以上两种运笔方法,试写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任选的"安善"二字: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4)


(也是为了说明方便,我们用数字代替笔画:用"内"代替"以'内擫'为主。"以"外"代替"以'外拓'为主。")


1、安:内外内内内内外内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5)


2、善:外内内外内外内内外内外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6)


以同样方法,试写王献之《中秋帖》中任选的"中秋"二字: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7)


3、外外内外内内外内外外内内外

书法外拓内擫(书法中的内擫和外拓)(8)


在从用此法探索中,可以看出:"右军用笔内擫"也是以内擫为主;"大令用笔外拓",也是以外拓为主。只用"内擫"或只用"外拓"是行不通的。

章鋆楷书作品欣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