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

北山街94号-汪宅、北山街95号-穗庐(鲍庄)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

北山街岳坟公交车站西侧高台上的人行步道

沿着北山街一路往西,过了岳王庙再往前,在公交车岳坟站的西侧,至距离曙光路交叉口还有一百多米处,也就是曲院风荷公园北门正对的马路北侧,有一段人行道是建在块石垒砌一米多高的石台之上。

在这段人行道的中间有一处叉口,叉口里侧有一块迎门石,上面刻着金字“江南文学会馆”,此字为巴金先生的手迹,这里就是通往北山街94号和北山街95号两处民国建筑庭院的山坡甬道叉口。

这一段人行道被抬高,周边树木又非常茂盛,在半山坡的两处民国青砖庭院,又因为青砖建筑外貌的朴实低调,所以很少被路过的游人关注到。

如果能慢下脚步,用点时间细细游览这两处民国建筑庭院,会有很大的收获。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

甬道前的迎门石,左通北山街94号,右通北山街95号

从迎门石左侧台阶拾级而上,在山坡低处的民国建筑庭院门牌为北山街94号,但大门左侧2004年5月份颁布并悬挂的杭州市历史建筑石碑中,注明此建筑却为“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据此后文介绍称此处为“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汪宅”。

从迎门石右侧台阶拾级而上,在山坡高处的民国建筑庭院门牌号为北山街95号,庭院称为“穗庐”,又名“鲍庄”。

这两处的门牌号不知是何原因,也不知在何时被互换过。查询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2011年进行圣塘景区改造时,为了避免一路多名,将北山路和白沙路统一更名为北山街,可能就在改造期间这将两处庭院的门牌号进行了调整。

早前,可能是按照庭院沿北山街的顺序编排门牌号,庭院大门相对偏东的“穗庐”门牌号被编为北山路94号,而庭院大门相对偏西的“汪宅”门牌号则被编为北山路95号。之后,可能是按照庭院沿山坡前后的顺序编排门牌号,庭院大门在山坡高处相对靠后的“穗庐”被编为北山街95号,而庭院大门在山坡低处相对靠前的“汪宅”被编为北山街94号

北山街94号-“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汪宅)”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4)

现在门牌号为北山街94号的“汪宅”庭院大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5)

大门左侧墙上的杭州市历史建筑石碑-“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6)

大门右侧门柱上的门牌号为北山街94号

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汪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士绅汪曼锋故旧门生出资购地,并建造了这处别墅庭院,为了安顿汪曼锋其妻儿一家。庭院里的主建筑于1929年建造,而这处别墅庭院被称为“汪宅”,此地原门牌号为岳坟街81号。

汪曼锋是清贫之人,一生从事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其在杭州教育界有极大的影响,与浙江的著名人物陈叔通、马寅初等私交甚厚,而且与陈叔通在《杭州白话报》共事,据说陈叔通还了解这幢别墅的整个建造过程。

抗战爆发之后,汪家眷属先后离开杭州,房屋一直空置,大门关闭着。

抗战胜利后,汪曼锋夫人重返杭州,并搬回汪宅居住。

汪曼锋夫人去世后,长子汪櫾义早逝,汪宅由其子汪榑义、汪椮义、汪橄义三兄弟继承。

汪椮义,即汪巩,曾任中国剧社理事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化电影局艺术处创作员、编剧,“大众电影社”副社长,文化部文艺研究院干部,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美国奇谭》(合作)等。

建国初期,汪宅由中共浙江省招待所、西湖区政府分别租用,后一直是政府机关宿舍。

多年前,这里曾被作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的办公场所使用,如今人去楼空,大门被链条锁着。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7)

曾挂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牌匾时的大门图片(网络图片)

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汪宅,于2004年5月份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市历史建筑名单,受到相应的维修和保护,编号为LSJZ1-63。

汪宅的大门,为最简单的传统墙垣式大门,两侧为青砖砌成的门柱,一扇对开的木门,顶上为瓦片屋顶。门柱外侧块石垒砌的并非院墙,而是山坡高台的护坡石壁。

大门按照中式传统民俗,选择在庭院的东南方向吉位,前有甬道,独门独户。进入大门并非庭院,还只是一处凹在三面石壁里的玄关天井。天井里正对着的大门照面,以及大门右侧都为块石垒砌的护坡石壁;左侧为成“L”型有转角的条石台阶,要先登上五六级台阶,然后在中间平台右转90°角,再登几级台阶才能到达高台之上的庭院。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8)

进入庭院大门,在玄关天井西侧的转角条石台阶

汪宅的主建筑,是一幢建在半山坡高台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为民国时期受西风东渐影响的青砖建筑。建筑整体结构与北山街75号的潘宅建筑,以及北山街84号30号楼的汤宅建筑非常相似,而其西厢房为带转角窗的厅室,设计更加西化。

主建筑的墙体,使用民国时期丁头带字号的青砖,采用一丁一顺方式垒砌的。而这里能看到的青砖丁头字号都是四个字母,有“εTɔH”、“εIɔH”和“εCIH”等几种,未找到常见的“倪增茂”或“周福昌”等民国青砖。在北山街其他民国青砖建筑中,未曾看到过这种字母字号的青砖,而这种字号代表的意义也未能查到相关资料。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9)

高台之上的汪宅主建筑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0)

丁头字号为“εTɔH”的青砖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1)

丁头字号为“εCIH”的青砖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2)

丁头字号为“εIɔH”的青砖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3)

丁头字号为“εTɔH”的青砖

主建筑中间堂屋的宽度相比两侧厢房要略窄一些,从一楼的大门入户后就是堂屋,面积不大,左侧是过道,右侧是直通二楼的木楼梯,左右厢房及后屋与堂屋之间有单墙相隔,各有单扇房门与堂屋相通。

堂屋和东厢房齐平,西厢房则要往前凸出一些,堂屋和两侧厢房朝外廊都开有户门,一楼和二楼的三个房间可以通过外廊相通。二楼的外廊,有简单几何图形的水泥栏杆围护。

西厢房面积略微大些,朝南面湖一侧,没有阳台没有走廊,开了三扇大窗户,中间为三开的大窗,两侧为八字向外的双开角窗。多窗的设计不仅使户内阳光更加充足,而且在屋内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欣赏西湖美景。

因主建筑的层高比较高,所以木门也相对比较高,且门上方又有气窗,因此门框整体就显得特别大气。堂屋和东厢房的正门,为带小格栅气窗的双开木门,而其他房门都为带小格栅气窗的单开木门。窗户为上层带小格栅气窗的玻璃格栅窗,外框有简洁的淡灰色窗楣和窗台。门和窗相对都比较新,应为后期维修时更换过的。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4)

主建筑正面局部图片,西厢房转角窗、堂屋正门、东厢房木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5)

从入院台阶低处仰拍主建筑东南侧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6)

一楼堂屋和东厢房的正门,以及一楼敞开式没有栏杆的柱廊,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7)

一楼没有栏杆的柱廊,正对的是西厢房朝东开的户外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8)

主楼的东南侧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9)

主楼东边阁楼的八角窗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0)

主楼的西侧外墙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1)

二楼南侧的柱廊及栏杆,屋檐下方有西式简化水泥浇筑的额枋和雀替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2)

主楼二楼柱廊东侧的廊柱及栏杆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3)

二楼西厢房朝外廊开的户门,以及二楼外廊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4)

从二楼西厢房的东角窗里,向外可以看到高台上主楼前的庭院空地以及高台下的院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5)

堂屋内一二楼之间的木楼梯、楼道,以及二楼通往阁楼的木楼梯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6)

建筑整体的层高较高,门和窗上方都有小气窗,所以门窗比例都比较狭长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7)

二楼东厢房室内,及朝外廊开的玻璃格栅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8)

二楼堂屋朝外廊开的玻璃格栅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9)

二楼西厢房室内,及朝外廊开的木门和转角窗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0)

二楼西厢房朝南的主窗及两侧转角窗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1)

从二楼西厢房的窗户里,往外可以观赏北山街风景,中间主窗正对的式曲院风荷北大门

在主建筑的西侧,还有一片方正的庭院空地,空地的北侧有一排一层的楼房,共有三间;空地西侧有一单间的一层楼房;楼房与主建筑有檐廊相连,廊道西端有侧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2)

主楼西侧庭院空地北面的平房及檐廊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3)

主楼西侧庭院空地西面的单间平房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4)

庭院北面的檐廊及庭院西北角与外相通侧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5)

汪曼锋本名汪嵚,1881年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字“万峰”,后改“曼峰”,别署黄海峰郎,后以字行世,光复会员。

汪曼锋为杭州官宦世家,自明末迁杭已有三百年。曾祖父汪春生(字道森),曾担任钦州府知府。祖父汪子庄,清代御史,曾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老师。父亲汪毅臣(字觐宸),杭州监生,清代办理盐务的官员“鹾尹”。父母早逝,汪嶔年仅十一二岁,主要靠庶曾祖母李睐希照顾,故对孤儿孩童的贫寒生活有切身体会。

1898年,汪曼锋18岁回祖籍杭州,入宗文义塾读书,之后也曾就读于林启所办的养正书塾,毕业后进入求是书院深造。他发起组织励志学社,被推为该社主事。杭州光复后出任浙江军政府民政部长、杭州府民事长兼军政分府长、杭县首任知事等。曾在清末的《杭州白话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而出名,成为杭州的知名乡绅。

新式学堂改革功臣

1900年,汪曼锋任求是书院日文讲席,为教师生涯之开端,先后在杭州多所学校任教。

1901年8月(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令各省将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汪曼锋与钱塘县令会商谈崇文书院改办事宜,于次年农历7月,将崇文书院改办为钱塘县学堂(今胜利小学前身)。

1902年,汪曼锋任《杭州白话报》编辑,撰文者有孙翼中、陈叔通等。《杭州白话报》利用白话报刊的特点来进行启蒙,优势在于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辐射能力强,倡导白话文运动,对于兴办学堂教育宣传具有重大影响。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6)

《杭州白话报》

1906年,钱塘县学堂从金沙港迁入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原紫阳书院,今紫阳小学的前身)合并,称仁钱高等小学堂。浙江召开省城学校联合运动会,汪曼锋谱写会歌,成为中国最早的运动会会歌。

1907年(丁末年)1月,仁钱高等小学堂重新分立,原钱塘县学堂迁至惠民路周公井民居,更名为钱塘高等小学堂,汪曼锋任堂长(即校长)。

1908年举行的教育研究会上,汪曼锋认为办新式学堂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接受新思想,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提出培养学生新思想的主张,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赞同。为了提供县学堂的生源,汪曼锋又分别在水亭址、马家弄、龙井3处创办县立初等小学堂各一所,招收学生90余人,毕业后择优选送进县学堂。

汪曼锋在教学过程中也颇具创新意识,他在教授地理学课程时,将地理分为:天文、地文、人文三个部分,一改以往死记硬背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去思索地理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1921年,汪曼锋支持太虚大师佛教改革,参加浙江省宪自治运动,当选为浙江省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不幸当年去世,汪曼锋的门生、族亲在金沙港崇文书院旧址,设立专祠,即汪公祠,以资纪念。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十月),汪曼锋之妻谢友石在岳坟路湖口12号(苏堤北端西侧)汪公祠创办私立曼锋小学,用以表示继承汪曼锋热心教育的遗志,首任校长林云静,建校的400万元资金由校董会分头筹集。董事长谢友石,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小学教师暨省贫儿院教员10余年。代理董事长汤兆顺,杭州参议员。董事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杭州参议会议长张衡、浙江省立体育场场长周伯平、杭州市第四区区长张仲慎、杭州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小学校校长朱建屏、小学校长陆明,皆为杭州市及区域名流。

1949年,曼锋小学并入西湖区中心小学,成为本校分部,成为杭州市西湖小学(曙光路143号)的前身之一。

曼锋小学原址,20世纪80年代成为西湖区工商局,1986年后为西湖区文教局,现已拆除建成岳坟东片商业区。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7)

《私立曼锋小学校董会立案章程》

杭县首任“县长”

1903年,汪曼锋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当选为仁钱两县议事会副议长,后为清末最后一任钱塘县知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15日杭州光复,汪曼锋先后担任过浙江军政府民政部长、杭州军政分府民政长,一度兼任浙江省会巡警厅厅长。

1912年1月,民国新政权宣布将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合并为杭县,汪曼锋担任杭县知事兼民政长,故首任杭县“县长”而闻名,仅仅两个月即卸职。短暂的时间里,对于杭州市政建设、教育慈善事业,多有规划建树。

他是杭州民族共和的先行人。辛亥革命以后,杭州旗下营被拆除,迎紫路直街(今解放路官巷口一带)被百姓改称为“胡儿巷”,还造了一座“凯旋门”庆祝革命胜利。汪曼峰认为此举不利民族团结,遂给此地恢复老地名“寿安坊”。为解决杭城满人住宅问题,专门建菩提寺路二百间供他们居住。为收容教育满人贫寒子女,又创建浙江省城贫儿院。

保护西泠印社的“恩人”

汪曼锋是近代历史上较为有名的书法家,擅长行草,笔致劲挺,姿势张开。对于杭州的书法、篆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保护西泠印社具有重要贡献。

1905年初冬,西泠印社接到晚清地方政府(杭州府)的批复公文,最初同意设在西湖边的蒋果敏祠堂(蒋果敏是浙江藩司,太平天国战乱后,收复杭州有功,杭州建了祠堂来纪念他。)。丁仁(西泠印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家是杭州巨绅,祠堂归他家管理。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颁布土地政策规定,凡属个人财产一律保护,但凡公产则一律没收。西泠印社之初立足于蒋果敏公祠人倚楼,仰贤亭建筑用地原本属蒋果敏公祠产权,属于“借地建屋”的情况,既“土地属公,而地上产权属于印社,为私人所共有之产。”叶为铭、吴隐、王福庵、唐源邺等人闻讯,急忙奔波联系,商量寻求对策。为西泠印社的生存计,联名修书禀呈杭县知事,阐明缘由,请求按“私产”待遇给予保护。

汪曼锋时任杭县知事,接到呈文后,自然是赞同予以保护,即复批文,“社屋既属私人所创,实为艺苑所珍。如有无知乡愚任意损害,准其随时送究,严惩不贷”,着令严加看护。民国初年,杭州“湖上旧有各祠纷纷改设民国功勋死难诸忠烈祠宇”,他们又借助民国功臣底奇峰之魂,行保护印社之实。

经过担任杭县县知事的汪曼锋从中斡旋,西冷印社才免于一难,因此被称为西泠印社的“恩人”。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8)

宝石山紫云洞山门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9)

山门两侧对联为汪嵚(汪曼锋)题,胡宗成书

浙江省立贫儿院创始人

1912年(民国元年)4月1日,为收容教育满人贫寒子女,浙江按察使屈映光任命汪曼峰建立浙江省城贫儿院。勘定泗水坊桥河下为院址,划地8亩,筹费万金,拆用旧旗营关帝庙及梅青书院旧屋材料。

1913年4月21日,浙江省城贫儿院正式成立,浙江都督兼民政长朱瑞任命汪曼锋为首任院长。

1914年12月,北京政府派汪曼锋往安徽省任职。

1915年,于三衙前增设第一分院,由杭州市佛教会捐助建成校舍。收容无家可归的贫寒子弟入院,进行教育培养,十年如一日,培养许多人才。

1916年,由浙江省都督府任命为参事。

1917年,任浙江官产处处长,赠嘉兴地产二百亩为省城贫儿院院产。

1922年,改名浙江省立贫儿院。

1932年,选定三衙前新址,出售泗水坊巷旧址,原址建成泗水新村。

1947年,浙江省立贫儿院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育幼院。

汪曼锋致力于杭州幼儿教育和地方事业,直至1921年病逝,年仅42岁。

东四北大街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40)

《浙江省第一育幼院纪念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