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史料价值(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

清帝退位诏书史料价值(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1)

1912年2月12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在故宫的养心殿里,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在凝重压抑的气氛中,隆裕太后接过了袁世凯奉上的《清帝逊位诏书》,神态黯然的宣读起来,随后便泪如雨下。

大清帝国就这样无声的走完了它自己的旅程,《清帝逊位诏书》不仅标志着清朝的灭亡,也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

这篇逊位诏书并不算长,只有三百多字,也许六岁的宣统皇帝根本不清楚,诏书中所写何意。

清帝退位诏书史料价值(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2)

现将清帝逊位诏书抄录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朝晚期,孙中山、黄兴等组成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在同盟会的早期,也只是意在“汉地十八省”;在此后才提出五族共和。

正是逊位诏书中,这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保全了东三省、蒙古(包括外蒙)、新疆和西藏,避免了民族分裂和流血牺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