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拜神吉句 祭到五都軷到六省

往昔老妇人詈骂时,为表示对对方的鄙视与厌恶,常常会咬牙切齿地说:“我祭你到五都,我泼你到六省!”其中的“泼”字,取“泼水难收”之意,听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其实音义皆误,究其本源,当以“軷”字为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潮汕拜神吉句 祭到五都軷到六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潮汕拜神吉句 祭到五都軷到六省

潮汕拜神吉句 祭到五都軷到六省

往昔老妇人詈骂时,为表示对对方的鄙视与厌恶,常常会咬牙切齿地说:“我祭你到五都,我泼你到六省!”其中的“泼”字,取“泼水难收”之意,听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其实音义皆误,究其本源,当以“軷”字为是。

  祭与軷,都是古代祀典中专名。陈物以供奉神鬼祖先者,通称为祭。《礼祀·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而“軷”,则是祭路神之专典(潮人称“祭路头”)。

  《说文》:“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祭軷,轹于牲而行为范軷。”意思是:要出门上道,须祭路神。祭毕,驱车从祭品(多为牲畜之类)上碾过,取行道无艰险之义。

  祭、軷既然同为祀典,故古诗文中常将二字对举或连用。如南朝·梁·简文帝《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随后拒,軷祭逐前师。”唐·孔颖达疏《诗·邶风·泉水》之“饮饯于祢”曰:“祭,则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于国外为之。”宋·吴自牧《梦粱录·差官軷祭及清道》云:

  “禋祀与郊祀,俱差祠官軷祭。”宋·林逢《送杨子明》诗则谓:“杨君志弧矢(按,即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希望初生男孩能从小立大志),笑披黑貂裘。祭軷千仞冈,掉鞅(按,指意态从容)万斛舟。”

  “五都”又何所指?揆之文献,有几种说法:(1)战国时齐国曾置五都,性质略同于其它各国的郡。(2)西汉时指首都长安外的五个大都市,即雒(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3)三国时以魏都洛阳、许昌(汉献帝旧都)、长安(西汉旧都)、谯(魏皇室本贯)、邺(曹操时魏都)合称五都。(4)唐代以京兆府为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都,江陵府为南都,太原府为北都,亦合称五都。总之,五都是指分处于东、西、南、北、中的五方都会,正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说:“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李善注:“五都,五方之都。”)

  “六省”,则专指唐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待六个带“省”字的中央机构(与当今指地方行政区域的“省”有别)。《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

  “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中央机构当然设在首都长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地处八千里(《旧唐书·地理志》谓长安至潮州七千六百里)外的潮人,自然会把“五都”、“六省”视为极遥远的地方。

  “祭”和“軷”,本来都是表示虔敬的语词,但汉语修辞学中有一个奇特的“反义组合”的辞格,即将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比方说,“死”字是极不吉祥的字眼,但它又可与其它词语组合成带“极甚”意义的句子。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甜死”、“好死”、“雅死”、“爽快死”等口语,正属这种贬词褒用的组词造句法。同理,由于“祭”的对象主要是已作古的祖先,“軷”的过程中有驱车从死畜身上碾过的环节,因此,“祭、軷”后来便被贬用,进而变成带诅咒义的语词。

  至此,我们便可明白,“祭你到五都,軷你到六省”的含意是:“你死到五都,你滚到六省去吧!”咒骂语当然很不驯雅,但连这样的咒语居然还包含了四个并不常见的典故,潮州话能博得“古汉语活化石”的称誉,可谓理有必然。

  軷,今之字书注音为bá(跋)。宋·陈彭年等奉诏重修之《广韵》则谓:“軷,蒲拨切。”(即,pō)准此,“軷”之潮音当读(颇窝4〈粕〉),故“泼你到六省”之“泼”字,当为“軷(粕)”字之误。潮语谓骂人为“咒軷(粕)”,源亦本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