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

提到道教这一流派,许多人对它或许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在人们的印象中,对它最直接的了解大概就是:它是我国本土的一大宗教流派。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则是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1)

虽然,时至今日道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繁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道士并不太多。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都是来源于各种影视作品,而在那些影视作品中,道士们的生活大多都是比较清苦的,因此,这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若是想要修成正道,就必须摒弃各种物质追求。

事实上,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道家是一个追求济世救人与提升自我修养的宗教流派。在道教信众看来,大道本源是衍生万物的根本,他们遵循“道”与“德”两大自然规律。并且,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来达到趋吉避凶,完成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安泰和谐,从而,达到永生的最高追求。

首先,道家弟子追求的是现世的安稳和快乐,他们不但追求身体的健康,同时,也追求精神方面的健全。其次,才是长寿和永生,以及得道成仙等其它的终极追求。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另一个认知误区就是:道家弟子必须遵循各种清规戒律,他们必须像佛门弟子一样,戒色、戒荤腥、戒酒肉。他们必须清心寡欲,从而,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2)

然而,事实上道家是肯定合理的人伦欲望的,其中,就包括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婚姻、子嗣等有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一个不追求单纯精神解脱的思想宗教流派。他们在个人修行的过程中讲求实修,也就是以保养身体和自身的精气为基础,他们反对在修行的过程中,对身体和精神进行过度的折磨与损毁。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当下的人们对道教的传承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现在的许多道家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度的追求“苦行”和“苦修”倾向。其实,道家修行的主要宗旨在于身心安泰,从本质上来说,修行就是为了让万物生灵得到更好生活。而所谓的“更好生活”,则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协调和完善。

所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上来看,它与儒家思想有许多互通之处。正如朱熹理学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它们都不主张,不主张追求过度损毁身体,压抑合理欲望的苦修、苦行。所以,道家其实是鼓励其门下弟子,在修道的过程中追求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合理的欲望的。

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3)

同时,道教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思想流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特别是在宋朝时期,信仰和传承这个宗教的大多都是士大夫阶层。正如名言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这个流派中,也是包括许多修身养性的理念,以及治国安邦的策略的。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讲究“安泰”二字。治国最终目标是使自己的国家国泰民安,而修身最终目标则是让自己身心安泰。

但是,自宋朝以后,人们对于道教的教义理解和传承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从那时开始,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大多倾向于过度的苦修和苦行,从而使毁了身体。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苦修的方式,才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修成大道。可事实上,这些其实并不符合道家的思想和修行的法则。

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4)

而人们之所以会对道教的修行方式,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大概要从全真教的《重阳立教十五论》说起。其中,第一条就是住庵,它的意思就是:但凡是出家修行的人,就必须在庵堂,也就是道观中居住。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一条规定的出现,让人们错误的理解为:想要修道就必须与世隔绝,清心寡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重阳祖师之所以要求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住庵,其实,是为了给那些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常言道:“身有所依,心得渐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办法保障的话,那么,他又哪有精神和力气去修道呢?同时,如果过度的压抑自己的合理欲望的话,其实并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不能追求极端的苦修,也不能一味的否定现实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只有达到了“身心安泰”才能保证进一步的修行。可以说,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极其通俗,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了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了。

佛家无常道家无为(道家弟子须遵各种戒律)(5)

现今,可能有些宗教理念可能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中总能发现一些闪光点。这个宝藏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一挖再挖,一学再学,这何偿不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捷径呢?

参考资料:

【《道家的“身心安泰”与“神气交融”》、《重阳立教十五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