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香的历史(古代诗人追逐的篆香到底是什么来头)

篆香在中国古代又称为香篆、印香、香印。它是中国古代运用最广的一种熏香方式。诗曰:

篆香的历史(古代诗人追逐的篆香到底是什么来头)(1)

夜坐

香篆烟销夜气清,篝灯开卷遣闲情。

半窗月落梅无影,三径风来竹有声。

乐道何须图富贵,读书元不为功名。

白云满榻便高卧,欹枕诗成梦不成。

——(宋)黄庚

“三径”本是指古代文人雅士的家园有三条小径通往外界,如前院、后院、侧门之小径。语出自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吉”字篆香与篆字铜模

现代的篆香字模普遍用金属的,是因为现代人不相信也不讲究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由于五行中金克木的关系,所以古人所用的篆香字模都是木质的。

据宋代洪刍《香谱·香篆》及《香谱·百刻香》记载:

香篆

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

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百刻香

近世尚奇者作香篆,

其文准十二辰,

分一百刻,

凡燃一昼夜已。

从洪刍的记载中我们还可知晓,特定的篆字模制作的篆香既可以用来计时,又可以达到熏香的效果。

现代人普遍认为古人礼佛均用线香,其实在唐代,用篆香礼拜神佛也很常见,诗曰:

篆香的历史(古代诗人追逐的篆香到底是什么来头)(2)

向弥勒佛敬香

题病僧寮

佛前香印废晨烧,金锡当门照寂寥。

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

——唐·郑遨

忆登栖霞寺峰

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余。

纱灯耿晨焰,释子安禅居...

——唐·李绅

题灵山寺行坚师院

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杯未觉遥。

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

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销。

应笑东归又南去,越山无路水迢迢。

——唐·许浑

篆香的历史(古代诗人追逐的篆香到底是什么来头)(3)

以上三首诗都是讲在唐代的寺院中用篆香敬佛的例子。而且从唐朝至清朝,上朝前必有专门的香官用大型的篆香器具制作篆香并点燃(一般均用各种香料调制的合香粉),使朝堂中香烟缭绕,庄严肃穆。诗曰: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唐·王维

颈联的大意是:一阳初升,大明宫外的石雕仙人,其托着承露盘的手掌影子随着太阳的升起而移动;大殿中香烟缭绕,皇帝衮龙袍上的龙忽隐忽现。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唐·杜甫

篆香的历史(古代诗人追逐的篆香到底是什么来头)(4)

颈联的大意是:退朝后,我带着满袖的香气走出大明宫;到中书省写诗时很有灵感,诗作字字都如珠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