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

壮锦、云锦、蜀锦和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我们听得比较多的应该是云锦和蜀锦了,在《甄嬛传》中,皇帝赏赐给甄嬛的鞋子的鞋面,就是用蜀锦做的,在其他影视剧中,赏赐和送人的锦缎多以蜀锦、宋锦和云锦为主。相比之下,壮锦的知名度则要低得多。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1)

壮锦在壮语中的名字叫mbaw laiz fax,意思是天纹之页,像天边纹的书页一样,可以看出,壮锦制造的美,而它的美,一直是被忽略了的。壮锦是利用棉线或者是丝线编制而成的精美锦缎,美轮美奂,堪称艺术品。壮锦的图案生动,色彩绚丽,表现了热烈和开朗的民族特色,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2)

壮锦织造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工艺,都是手工织造,以棉、麻线作为地经和地纬,平行交织。而壮族人民,并不将壮锦当做艺术品,而是做成衣裙、被子、背包等使用。壮族人民的服饰喜爱色彩丰富的布料,在围裙、头巾等服饰上装点图案,也是得益于壮锦技术的成熟。早期壮锦的图案,主要有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期,壮锦又新增了“桂林山水”,民族团结等自然和人文因素,非常富有民族特色。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3)

壮锦的地位可不是吹嘘出来的,古代起,壮锦便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宫使用。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在四种织锦中,广西产的壮锦,就是上贡的锦帛之一,由此可见壮锦的名贵,所以,壮锦的名气也大大提高。这造就了民间壮族手工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壮锦不仅作为贡品进献,还成了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头巾、被面和围裙等都有壮锦的使用。在当时,编织壮锦的技术,更成了壮族妇女“女工”水平的体现。民间婚嫁时,壮锦更是女方必不可少的陪嫁。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4)

壮锦织造工序繁琐,经十五道工序织造而成。1、牵经线→2、整经→3、穿筘→4、梳纱卷经→5、上机→6、分小综纱→7、分大综纱/穿提花综→8、穿筘→9、打芋子装梭→10、织布边→11、挑花结本→12、送经开纬口→13、挑花(配色)→14、走梭→15、打纬,这十五道工序看似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个熟练的女工,一天只能织一尺的壮锦,做一幅被面,需要至少六尺的布,光是一张被面,就需要耗费女工六天的时间,可见当时纯手工织造的壮锦,是多么珍贵。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5)

清末民初时,因为外国纺织业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手工纺织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时,手工织造的壮锦,呈现衰落的趋势。如今,壮锦的传承出现断代危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先辈的纺织技术,壮锦的发展岌岌可危。壮锦,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不应该被低估,更不应该因无人继承,走向灭亡。#广西#

壮锦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被低估的文化瑰宝)(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