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害怕给孩子辅导作业(家长应不应该给孩子辅导作业)

来源:【浙江教育报】家长应不应该给孩子辅导作业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为什么家长害怕给孩子辅导作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为什么家长害怕给孩子辅导作业(家长应不应该给孩子辅导作业)

为什么家长害怕给孩子辅导作业

来源:【浙江教育报】

家长应不应该给孩子辅导作业

□池沙洲

70后、80后家长在辅导孩子时,经常会有“这和我当年学得不一样”的感慨。最近,关于《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斯人”还是“是人”的争论冲上了热搜。

就这一问题,我与多位教师交流过,其中不乏高中语文教师(这篇是初中课文)。令我诧异的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人士,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与其他普通网友一样,仅凭头脑中的所谓“记忆”,梗着脖子表示:当年学的是“斯人”,不接受任何反驳。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出了官方回应:教材所有的版本一直都是“是人”,不仅教材如此,历代古籍也是,并展示了线装古籍上的竖排原文影印件。

这下“斯人”派傻眼了,其中有网友翻出了压箱底的老教材,发现上面神奇地印着“是人”。

这种“诡异”的事情发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记得在2018年的年末,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和“千里走单骑”中的“骑”的读音,也曾闹得不可开交。

正规出版物中的拼音印着“qí”,很多人认为错了,应该是“jì”。

人教社当年也给出了回应:不是“jì”,这个字只有一个音是“qí”,就是与“骑马”的“骑”一样的读音。这让“古音”派大失所望。

当时我请教了一位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她说,确实读“qí”,就那么平平无奇。

她还讲了事情的源流: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包括“确凿”不读“确zuò”,读“确záo”;“呆板”不读“ǎi板”,读“dāi板”;“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xié)”不读“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shuāi)”不读“cuī”;等等。

这些“异读字”都列为“今音统读”,只是作为建议,并未严格规定,即如果读“骑(jì)”也不算错。

可是,为什么明明有“1985年审音表”的“建议”,30多年来,以文艺和教育工作者为首,大家不接受建议,依然故我,坚持把只有一个读音的字读成多音字,还自诩为“古音”?

我想,这就跟当今网络时代诞生出海量的新词是一样的,人对语言文字有着陌生化的需求,希望自己的表达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行文至此,我知道,必然有很多读者仍不服气:“我真的记得,当年学的就是‘斯人’。”

那我想问,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学到的?

在下不才,自认记事能力还行,3岁以前的很多事情还历历在目。那么,就让我来复盘当年学“是人”时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要说没有现在的互联网,就连书店和电视台频道都少得可怜,电视剧有一丁点品质,就会造成所谓的“万人空巷”。

那时有几部有名的烂尾剧(播了几集就无疾而终了),其中有一部叫《海灯法师》,讲的是当时在世的一个少林寺和尚。

由于该剧最后烂尾,在我们的印象里,海灯一直处于童年期。

有一个场景是塾师指名小海灯背诵《孟子·告子下》这一段,小海灯竟然背成“斯人”,竟然还博得塾师的肯定。

第二天,校园里舆论大哗。上语文课时,就有学生向教师提出。

你觉得老师会怎么做?她当然严肃地指出:“只能以教材为准。难不成,你还打算照电视剧里说的去考试?”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再精心打造的影视作品,总会有瑕疵和纰漏,尤其是遇到专业的学术问题。

到了1992年,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在电影院公映,星爷在影片中也背诵了这一段,背的也是“斯人”。

这回,我们一群同龄人悠然心会,不再苛求。毕竟这是香港无厘头喜剧,难不成,你还拿它当回事?

我赞同人教社给出的解释:“斯人”可能较为能被普通公众接受。

影视界就是娱乐界,他们虽有寓教于乐的责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价值观,但终归还是落脚在一个“乐”字。观众去影院也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只是“图一乐”罢了。

人们社交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口语,不是文言文,台词中出现“是人”容易产生歧义,有骂人之嫌。

“是人”可以用“斯人”替换,很多古诗文中用的是“斯人”,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独憔悴”“斯人已逝”……

“斯人”意思与“是人”一样,却显得斯文,能满足观众附庸风雅的需求。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站队,而是看到了一个现象:有那么多人宁可相信自己的记忆,也不愿意承认摆在眼前的证据。

记忆真的可靠吗?有多少次,我清楚地记得出门前带在身上的东西,回家后发现它竟固执地躺在饭桌上。我们被自己所谓的“记忆”愚弄得还不够吗?

现在,很多官方和私人的公众号文章,在为规范祖国语言文字作出努力,如人民日报官微就陆续公布过大批常见易错字和常见易错读音。

比如,常见易错读音,真是开口即错:

下载(zài第四声,不读第三声),笨拙(zhuō第一声,不读第二声),剽(piāo不读biāo)悍,标识(zhì不读shí),心宽体胖(pán不读pàng),等等。

这种文章看多了,有些人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小时候接受了一个假的语文教育。

中国人会说中国话,没错,但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哪怕是母语,“会说”“精通”和“专业”之间的差别很大。

这种差别也是象牙塔和成人社会之间的差别。

很多成年人自从踏上社会,如果不再坚持读书学习,每天除了忙工作,回到家仅靠电视和手机吸收营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然会重构大脑中的知识体系,基础教育的成果,正如他们所调侃的——早已还给老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内容在更新,学生每天沉浸在学科的海洋里,训练的题型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这与父母长辈所在的电视剧与综艺节目构成的话语体系,几乎是两个平行世界。很多大人还不自知地想要辅导孩子的作业,这不是“误己子弟”吗?

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生这种无意义的家庭争论,如氧气本身会不会燃烧?月球怎么可能永远只有一个面朝着地球?千克和吨怎么不是重量单位?……

于是,孩子觉得父母是白痴,不可理喻;父母则认为孩子没在认真学习,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掌握,实在让人心焦。这也是中学生很难跟父母沟通的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中遇到知识性问题,家长正确的做法不是随便给出一个答案,让孩子觉得家长的思维或者记性很厉害;而应本着亲子共读的原则,和孩子一起查阅工具书,或搜索网络资源,让孩子逐渐拥有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自主、高效的学习习惯。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