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东家乡的泉水)

(刘忠东家乡的泉水)(1)

家乡的泉水

◎刘忠东

说起我的家乡,实在“名不见经传”。她座落于“香山”脚下,以山为屏、与水为伴,因过于偏僻、远离喧嚣,显得安静灵动、色彩斑斓。发源于山脚下的两条古老的小溪,在村前汇聚成河流,由南向北一路缓缓流淌;村中,朴素的胶东民居,在红砖、灰瓦、草房和绿树的映衬下,错落有致、富有生机;一条新修的六米宽的水泥板路,由村后慢慢向外舒展开来。伫立村口环顾——两侧山梁、环抱村庄,层层梯田、绿茵葱葱,“有山有水有民居,有树有花有田园”,一幅大美的河山景象。

每当有外地人进村,总会赞叹村庄的宁静与纯朴,总会感叹空气的清新与自然。其实,这里不仅有自然的“宁静”、满眼的“翠绿”,还有泉水的“叮咚”。在距离两溪汇聚点东侧不远的小溪边,有一股从石头和沙石中冒出来的“清泉”,那就是家乡人祖祖辈辈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泉眼”。从地下渗出的泉水,带着恒定的体温,明静碧绿般荡漾,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即使天干地旱,也从未干涸,一年四季,不急不缓;纵使溪水没过,也从未气馁,一股一股,本色清凉。她,吐纳天真地秀,流动生命意蕴,穿过岩石和沙砾的缝隙,一路欢快地奔涌而出;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亮晶晶的珠泡,错错落落,争先恐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水底那些历经岁月洗礼、涌泉打磨的细细黄沙,随水流舞动,时而扬起,时而落下,在通体透明的泉水中清晰可见;站在近处,脆脆地,时而长,时而短,时而高,时而低,咚咚的响声,令人无限遐想。

(刘忠东家乡的泉水)(2)

这叮咚声里,有着儿时的回忆。清晨,天刚蒙蒙亮,早起的人们,或拎着水瓢,或提着水壶,或挑着水桶,像事先约好了似的,从不同的方向涌向那里,只为了品尝那自然的甘甜。他们围在泉水边,边舀边聊,边尝边舀,不时地赞叹着水的清醇,后又相互打着招呼匆匆离开;一会儿的功夫,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饭后,勤劳的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牵着牛羊,赶着骡马,扛着农具,三三两两地向田野走去。当路过“泉眼”时,有的总会停下来,把随身携带的水壶灌满,手捧泉水“哈”上几口,随便再“洗把脸”,然后打着饱嗝,吆喝着牲口,心满意足地缓缓离去。当夕阳西下,辛劳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路过“浅眼”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哈”上几口水,顿时满脸洋溢出幸福的感觉。孩提时懵懂的我们,总喜欢在泉边玩耍,我们目送父辈们田间劳作的背影“渐行渐远”,也时不时抬头向远方的山路看几眼,期盼着他们的身影离家“越来越近”;这里吸引我们的不仅有清醇的泉水,还有小溪里那自由自在的小鱼和河虾。哥哥带着我,挽起衣袖和裤角,赤脚弯腰站在溪水里,两眼盯着水里的鱼儿;当发现目标时,俯下身子,屏住呼吸,两手伸进水里,慢慢向小鱼儿合拢;快接近目标时,以极快的速度把它们捧在手里,快步向溪边跑去,边跑边喊“捉到了,捉到了……”而等候在旁边的妹妹们,早已在泉边的沙石旁,挡起了一个封闭的“小湾”。我们把捉到的鱼儿放到里边,认真地数着条数,心里的高兴劲甭提了。每当累了口渴的时候,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两手撑着泉边,把嘴贴向泉面,俯身“咕咚、咕咚”地哈几口泉水,然后憋口气再把头没到泉水里,左右“摆一摆”,凉嗖嗖的感觉拂面而来、传遍全身;或者,跑到旁边的芋头地里,偷偷摘几个大的芋头叶子;捏着叶子的边缘,放到泉水里盛水喝;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拿捏不好,泉水就流出来了,必须小心翼翼;喝完了水,临近晌午的时候,倘若找不到装鱼的瓶子,我们就会就地取材,环顾四周瞅个没人的机会,溜进地里掐几片芋头叶子装泉水,再把小鱼小虾放到里面,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样的画面,一幅幅、一点点,梦幻般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小溪依旧安静,泉水依然叮咚,似水年华中陪伴我们成长。

(刘忠东家乡的泉水)(3)

这叮咚声里,有着游子的思恋。长大后,我去了乡里和镇里的学校读书,离家乡的泉水“越来越远”,刚开始每周回一次家,再后来一个月才能回趟家,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爱恋”。每当周未回到家里,总会急不可待地奔向溪边,品尝她的“甘甜”、聆听她的“细语”。记得一天的上学路上,一个好消息在伙伴们中间口口相传,听大人们说,村里打算利用“浅眼”的水酿“酒”,已经请人化验了水质……于是,我们心里憧憬着、盼望着……大约等了好些个日子,在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村里的喇叭响了,通知各家各户上着瓶子,到村大院里“灌”饮料,每户限灌五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能“哈”上自村酿造的“饮料”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我把家里喝完酒后扔在角落里的酒瓶子“翻出来”,认真地冲洗干净,和妹妹一起拎着空瓶子,飞快地跑到大院里,生怕去晚了排不上号……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回家里;看着那通体金黄且透明的“液体”,我们心里乐开了花;打开瓶盖,倒在碗里,喝上一口,感觉既有红酒的香醇,又有汽水的凉爽,甜甜的、凉凉的、爽爽的……虽然后来听说,因水流量少,无法规模生产,饮料厂没能最终开办起来,但那家乡泉水酿造的、淳朴自然的味道,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久久难以忘怀。再后来,十八岁那一年,我开启了“绿色之旅”,坐着火车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有时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这期间呢,到过无数个地方,见过无数条河流,尝过无数眼泉水,唯独对家乡的泉水“情有独钟”,始终忘不了她的容颜、她的甘甜、她的清淳和她的一切。以致于每逢汛期,总会在电话里问问她的变化;每当休假回家时,总会跑去看看她的容颜;记忆中,遇到好几回这样的场景:正在溪边洗衣服的婶婶们,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突然”出现在溪边的人,“你是这个村的吗”“怎么没见过你呀”“那,你是雪家的”,还未等我回答完,就热情地向我介绍起这口甘泉水来,“俺疃这个水,没有污染,十里八疃,出了名的好水……就连莱阳的,都骑着三轮车来拉”,说话间就把水舀子递到我面前,“尝尝吧,冰凉、稀甜”。听着那浓浓的乡音,品着那醇醇的泉水,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离家越久思乡越切,这是我真实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眼甘泉水,已远远超过了水本身的味道,那是离家游子的牵挂和依恋。

(刘忠东家乡的泉水)(4)

这叮咚声里,有着生命的本源。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本!在文学课本、影视作品中,描述那些离乡的人,总喜欢珍藏一小包取自故乡的泥土……而我则喜欢用矿泉水瓶子,装两瓶家乡的泉水放到行李箱里,然后坐上汽车、换乘火车,走胶济、越京沪、转陇海,一路西行……家乡的泉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着我,她给予我力量、信心和勇气。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拿出来,仔细端详着她、凝望着她,就像是看到了那日夜缓缓流淌的小溪,听到了那溪水哗啦啦的柔美和婉约,看到了泉水边戏水打闹的孩童……家乡的泉水是有灵性的,她从石缝间密密麻麻地涌出,像一朵朵盛开的娇莲,以柔弱的花瓣诠释着生命的柔韧、美丽、奔放和不朽,似涓涓细流,潺潺流过,幽幽水韵,声声怡人。她以母爱般的柔情,哺育着小山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始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纵使山洪爆发、河水淹没,也本色不改,奉献给我们的永远是那一泓清流;曾经,多少次想象着,多么迫切地想知道,家乡的泉水到底流向哪里,后来通过网上地图判断甄别、与村中长辈交流,最终知晓了答案——原来,她的经历如此丰富多彩,她的身影如此光彩照人,她的姿态如此坚定执着,丝毫不留意身下岩石的阻挠,永远昼夜不停地向前奔流,向北汇入流经万第的富水河,再向西汇入流过照旺庄的五龙河,然后向南坚定地流着。水流到哪里便柔了哪里,她流过干涸的土地,便马上柔软了大地;她流过干涩的双唇,便瞬间柔软了唇角;她流过花朵,便立即柔软了花瓣,一切都生机勃勃了起来。在行程约120公里后,最终经羊郡流入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是她的最终目标。站在省道202上的五龙河桥上,看着那不断流过的河水,我感慨万千,思绪翻滚,河水潺潺地流入大海,不停地激荡着岸边,那是河水的叹息么?不,从河水欢快的声音中我听不到疑惑和苦恼,而恰恰感受到了她那不畏艰险、清纯高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彩。

家乡的泉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那么柔软清秀,充满无限柔情;那么坚定执着,胸怀坦荡无私。秀美的河山,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日夜流淌永恒不竭。我爱家乡的泉水,那是“生命之源”。

(编辑:高一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刘忠东家乡的泉水)(5)

作者简介

刘忠东,笔名前卫恒越,男,山东海阳人,毕业于炮兵指挥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退役军人,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壹点号烟台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