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

成长的路上,父爱和母亲都不能缺席。

所有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爱的问题,是你和孩子之间的爱出了问题,才会让游戏、让一些“不良爱好”趁虚而入。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游戏,不是一味地谩骂孩子,而是站到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

夺命游戏

河南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王修学医生讲述了一个抢救案例,让他十分痛惜。

滑县有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女孩,平时的成绩都很优秀,也很懂事乖巧,可是她最近迷上了手机游戏,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家长和女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家长不想让女孩玩游戏,并多次批评责怪了她。

然而让人没有意料到的是,赌气的女孩竟然一口气服下“敌敌畏”自杀。

女孩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2)

滑县女孩的悲剧,让我想起了葫芦岛市实验中学初三女孩刘歌的故事。

开学的第一天,刘歌妈妈发现自己微信里的两千多块钱只剩下28元。

她去查了消费记录,发现其中多笔消费流向一款名为《龙族幻想》的手机游戏。

吃饭的时候,她就问女儿:“龙族幻想好玩吗?听说都往里充钱,是能挣钱吗?”

因为之前女儿总是拿着她的旧手机玩,还拿着上过网课,她怀疑是自己的女儿。

而她的女儿极力否认,并说自己不知道,也没有玩过。

但这顿晚饭,女儿只扒拉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妈妈感受到了女儿的紧张,但是她又咬不准。

后来,她和丈夫担心自己的账号遭人盗刷,产生更多的损失,于是她晚饭后便赶往家附近的银行把余款取出来,并对刘歌说,“要报警,查查这到底咋回事。”

听到妈妈要报警查这件事,刘歌如坐针毡,感到非常不安。

后来,他们夫妻赶到银行查清了,她的银行卡累计在这款游戏上消费了108笔,共计61678元。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3)

他们没有想到女儿在游戏上竟然消费了这么多钱。

可是,当他们夫妻俩还在银行为账单疑惑时,刘歌给妈妈发来短信:

“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着了。你能原谅我吗?谢谢你,妈妈。”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4)

但妈妈并没有及时看到这条信息。

等到他们回到小区之后,忽然传来女儿跳楼的消息。

女儿被救护车送到医院之后,因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得此消息的刘歌父母,撕心裂肺,悲痛万分。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好好的一个女儿,怎么会因为一个游戏,走上了如此决绝的道路?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5)

不止是这两起悲剧,我们打开网站,看到像这样因为游戏而走绝路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广西南宁一小孩因家长没收手机,选择跳楼。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6)

山东一名初中生因考试玩手机游戏被老师没收,选择坠亡等等。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7)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

会采取如此决绝的方式?

当时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投票,这些悲剧的发生到底是不是游戏的错?

其中有四个选项"游戏的错""家长也有责任""啥都怪游戏""都有错"

这里仅有6%的人认为是游戏的错,可能在游戏里有误导倾向,让孩子产生错觉。

30%的人认为家长也有责任。

41%的人认为啥都怪游戏。

24%的人认为都有错!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8)

同时在一个16万人参与的互动投票里79%认为是父母的过错,21%认为是游戏公司的错!

通过投票数据显示大家还是认为这件事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家长。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9)

游戏已经成为孩子联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当精神支柱垮了之后,就很容易对他们心理造成冲击。

很多孩子,他们情愿把时间浪费在别的事情上,也绝不会用在学习上。

游戏只是一个工具,错误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它的人。

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家长。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0)

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9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约70%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带来幸福生活的能量。

孩子想玩游戏,其实是他们正常的心理需求。

在BBC地平线系列纪录片《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中,西蒙尼·库恩博士做过一个实验。

她随机将48名志愿者分成2组,一组安排玩超级马里奥64,另一组什么都没玩。

库恩博士发现,玩超级马里奥64那组志愿者,大脑中有3个区域的活动增加了。

而这3个区域的活动,被神经系统科学家称为大脑的可塑性。

简单来说,玩家通过玩电子游戏,大脑可塑性增强了。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1)

网络游戏本身并不是“野兽”,优质的网络游戏,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游戏成瘾”?

一款网络游戏在面世前,是经过长时间打磨的。

为了达到让玩家“上瘾”的目的,游戏公司在设计游戏充分揣摩了人性的弱点。

在善于操控人心的游戏公司面前,大人也未必顶得住,何况是孩子。

网络游戏的最大特征,是它可以满足玩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价值需求。

游戏设计上的通关升级,会令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逐步获得成就感肯定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2)

哪怕是通关失败,游戏也会管理好玩家的挫败感,给予明确的方法去引导玩家继续完成挑战。

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很容易遇到失败挫折,但未必能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心理辅导。

有调查显示:在沉迷网络倾向偏高的未成年学生中,有将近50%的人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有人会说游戏成为孩子逃避失败的最佳途径。

孩子除了能在游戏里得到成就感,游戏带给他们的及时反馈和正向激励,才是“游戏成瘾”的关键。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3)

当你的孩子痴迷游戏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重要、最优先的,是情感关系,当情感关系解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也就是说,孩子的游戏问题解决之前,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你和孩子的情感问题。

当家长和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了,孩子和游戏的问题也会解决。

只要你爱孩子,只要你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那么就会引领他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4)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爸爸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他玩手机游戏成了瘾,爸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搞清楚原因之后,于是和他一起报了个乒乓球班,天天去练乒乓球。

他对儿子说,两个人要进行比赛,要对打,看谁打得好。

后来他为了超越自己的爸爸,不断地花时间练习,也越来越享受这种进步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摆脱了手机的控制。

那些属于我们的童年游戏(河南花季的悲剧游戏)(15)

原理很简单,当孩子在真实世界找到一种更加持续更加令他兴奋的快乐时,他自然会放弃虚拟世界中,那些虚无缥缈的快乐。

所有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爱的问题,是你和孩子之间的爱出了问题,才会让游戏、让一些“不良爱好”趁虚而入。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游戏,不是一味地谩骂孩子,而是站到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