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格物班家书(阳明心学格物致知的方法)

阳明心学格物班家书(阳明心学格物致知的方法)(1)

前一篇我们在讲知行合一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生知安行”,可以见本心,知天理,心念、言行合乎于天理。

如孔子说自己,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生知安行的状态。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给,在止于至善。”天下最大的学问,那个尽头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阳明先生所教的知行合一,也是要让我们达到至善的境界。见到本心,知晓天理,我们的知行自然会是至善的。

从“止于至善”来看,我们就有了可以用功的方向。阳明先生说他的方法,就是要去私欲,存天理。

前面我们留有疑问,如何判断当下是私欲妄想呢?就是看当下的念头,是利益别人,还是伤害别人?简单地说,利益别人的是善念,伤害别人的是恶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除恶念,存有善念。

阳明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我们能够区分善恶,区分是在利益或伤害别人,就知道如何格物。格物,则是可以来格万事万物。

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我们身体的主宰是心,心所生发的是意识,意识的本体就是觉知,而意识所在的就是事物。

阳明先生说没有心外之理,没有心外之物,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回到源头的心来觉知。因此,对于当下所感知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回到主宰的心来看待,在当下保持觉知。

“格物”的格,是格正的意思,是要去除不正的念头欲望,回归中正的念头欲望,保持正心、正念、正言、正行。这样在当下的念头上下功夫,就是在存天理,在穷理尽性,在明明德。

格物是为了致知,回到觉知的状态。格物致知,不是向外去求取,而是向内的心去看。回归源头的心,从良心所生发的,不会有私欲妄想等的障碍,因此可以格正万事万物。

如果我们可以始终在当下格物致知,就会逐渐地战胜私欲妄想,从而知晓天理。良知清清楚楚,我们自然会知晓如何做到孝、忠、信、仁、义、礼,从而良好地为人处世。

文章为个人读《传习录》上卷徐爱录有感,喜欢欢迎持续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