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

导读:T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编码的蛋白(肿瘤抑制蛋白p53)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衰老,被称为“基因的守护者”。当TP53基因发生缺失、突变或失活时,将直接影响p53蛋白的功能和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TP53是否突变也提示了部分血液病的预后状况。

作为肿瘤分子遗传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血液肿瘤中的TP53基因突变研究进展迅速,NCCN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对TP53基因突变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今天,小编带大家聚焦血液肿瘤,一起盘点TP53的那些事儿。

NCCN指南:TP53受关注

2016年NCCN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实践指南将TP53突变划分为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独立的预后高危因素,其临床重要性和FLT3-ITD同属一个等级。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1)

2016NCCN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指南

2016年NCC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TP53基因是独立预后高危因素,常与复杂核型(50%)或5q-(15-20%)共同检出。有TP53突变患者,对雷利度胺疗效差。另外,2016年梅奥诊所的 Tefferi 教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发表于 AJH 的 40 周年纪念刊上。他指出,在IPSS-R评分极低危、低危以及中危-1组中,合并EZH2以及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需特别注意。

2016NCC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指南

2016年版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TP53突变和NOTCH1、SF3B1、ATM和BIRC3一起,被列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有潜在意义的突变,提示其预后效果较差。

2016年版 WHO 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临床试验:重磅文献揭示TP53新探索

2016年,新英格兰上发表的一篇重磅文章,将传统分类手段结合基因分析,成功地将1540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进一步细分为11种类型(传统分类占52%)。其中,TP53突变和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合并为一个独立分类,占1540位AML患者的13%,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其预后不良。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2)

2016新英格兰AML11种新分子分型探索

揭秘TP53基因

TP53基因位于染色体的17q13.1,长19144个核苷酸,具有11个外显子。TP53编码的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其蛋白的DNA结合区(DBD区)是TP53基因发挥功能的重要区域。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3)

TP53基因结构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指南的更新,T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逐渐被发现,临床医生在做判断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参考TP53基因突变信息。

TP53基因点突变的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TP53基因点突变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法间接法

直接法:即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对TP53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包括sanger测序、芯片技术、PCR、毛细管电泳、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以及二代测序。

间接法:根据p53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过度表达,间接推断TP53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主要有免疫组织化学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等。由于间接法需要特异性抗体与p53抗原结合,检测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稳定性较差。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4)

TP53基因突变部分位点展示

(安诺优达血液病基因检测上千例样本中的部分TP53基因突变位点展示,该突变具有突变位点多、分布较散乱的特点。)

虽然近年来多个NCCN指南中都提到了TP53基因突变对血液病的预后影响,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突变位点。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TP53突变并无明显热点,仅仅检测几个突变位点,是不足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意见的。

因此,PCR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是检出位点有限,而且只能检已知的位点,难以满足临床判断的需求;sanger测序一次能检测500bp的片段,但是对于拥有11个外显子、将近20kb的TP53基因,sanger测序的检测能力仍显不足。

二代测序兼具高精准和高通量,除了点突变,还能检测小片段的插入缺失,在TP53突变检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精准医学时代,多基因联合分析渐成趋势,高通量测序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5)

总结

在临床血液病预后判断中,TP53的突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随着临床与分子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基因逐渐在临床判断中发挥作用。高通量测序是很好的技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开展血液病的遗传解读、细化分层,是血液病临床诊疗走向精准化的必经之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