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

2019年7月,李现凭着影视剧中精彩的表现,晋升为娱乐圈“现男友”,一夜爆红。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李现大火前,有过一次和娱乐记者的正面交锋。

他在社交平台中曾写道:“前几日健完身,扫了一辆电动车去家附近的新元素吃沙拉,回家路上瞥见了正在偷拍我的搜狐的狗仔,和他亲切友好的打了招呼后便骑车离开。今天收到了父亲的文章链接,觉得很是有趣。当然,这篇文章很无聊,但背后的价值观我觉得很有探讨的意义。

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这么一段话:‘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天天骑车去看病,也见过实习的小护士开着奔驰来上班。不反对有人对生活的物质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你更应该清楚,哪个领域的充实才能够让你内心更加满足。”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1)

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热爱阅读的李现想向大众传达的,正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自然主义哲学价值观。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梭罗文笔简洁而流畅,代表作《瓦尔登湖》 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845年3月底的一天,梭罗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子,离开了生活的康科德小镇。之后两年,他在瓦尔登湖湖畔搭了一座小木屋,一边耕地,一边写作和思考人生。

对于湖边“隐居”的原因,梭罗曾解释:“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教给我、而我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在独居的两年间,梭罗发现,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一间房屋需要28.12美元,而一周的生活费只需要0.27美元。用6个星期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后,剩余的46个星期就能完全沉溺于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的生活对梭罗来说,非常满足而自得。

这段独居经历,成了《瓦尔登湖》一书的素材来源,书籍在出版不久即引起了世界级的轰动——美国国会图书馆曾将这本自传体散文集,与《圣经》一同列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清单。《瓦尔登湖》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瓦尔登湖》出版八年后,梭罗辞世。在这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写作,而是越发阅读不断,笔耕不辍,但却并没有什么公开发表的作品。那么这些文稿都去哪了呢?

经过不懈寻找,《梭罗社会学报》主编布莱德利·迪恩终于在梭罗的三大套笔记本中,发现了梭罗 从1852年到1862年间的近万页珍贵手稿。

经过迪恩长时间的整理和编选,《种子的信仰》——这本承载着梭罗人生最后十年所思所想的札记——终于在《瓦尔登湖》出版125年后首次面世。

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的梭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怎样全新的感悟?让我们去《种子的信仰》中一探究竟吧!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2)

一、每一颗不被留意的种子,都孕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小时候,老师会问我们长大想要做什么。大多数人都想献身于一些很厉害的职业,像一棵无法被忽视的参天大树一样,醒目而有价值。

却很少会听到有人说,想投身一些默默无闻的行业。是啊,有多少人会想成为一棵还没发芽的种子呢?明明孕育着无限可能,却要在绽放前隐忍着,蛰伏着,可能不见天日,也可能短暂缺少水源,一切力量,都只能靠自己默默积蓄。

在成型亮相前,种子都是最微弱而不被大多数人留意的存在。

可是梭罗却不会轻视它们,在梭罗眼里,“(我)来到这个世界,并不主要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是生活 在其间,不管它是好是坏。”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影响,彼此连接。作为生物链的重要一环,种子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功效。

其实每一颗种子,都孕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场馆惊艳亮相:那是一个巨大的蒲公英造型馆,它的上方没有屋顶,建筑外墙分布着6万根蕴含各类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

这些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在日光的照射下,可以照亮场馆中心“种子圣殿”的内部,在展览区放映着各式各样的种子生命故事,为游客讲述植物和自然如何参与并建造未来的城市生活;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种子也彰显了重要地位:在执行火种计划的领航员空间站,冷藏了三十万人类的受精卵,储存了全球已知的动植物DNA图谱,并设有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另外,还保管了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以确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类文明。

没有种子参与的生态活动,是不完整的。而在末日之前保留下种子,就留下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3)

二、种子的信仰,来自敬畏自然,永不言弃

梭罗始终坚信,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他在离开了瓦尔登湖后,投入了自己余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钻进树林深处,静静观察和思考有关植物种子的一切。

1.有些种子能借助风力传播

常常让我们困扰甚至厌烦的柳絮,在梭罗眼中,却堪比“将才”。

“雌柳絮是绿色的,像毛毛虫一样,一般只有一英寸一条柳絮上包括25到100个柳荚。柳荚成卵状,带喙,每一个都紧紧地包裹在柳绵里,柳荚里有许多极少的种子,肉眼很难看见。”

这些未来能长成参天树的细小茸毛,此刻褪去黏人,在梭罗的笔下焕发着种子的勃勃生机。梭罗把它们的细微之处一再放大,为我们展示了柳絮不为人知的一面。

除了形状独特,梭罗推崇柳树种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传播几乎不依赖动物,纯靠风力。

像蒲公英一样,柳树种子可以随意飘荡,乘风飞舞。旺盛的生命力,让它除了在深水中无法繁殖,其他时刻都能努力成活,茁壮生长。

除了看似柔弱却繁茂的种子形态,柳树自身也彰显了不俗的生态地位:相对于轻盈的外表,它内里的木材质地却非常坚韧。造纸、人造棉、建筑、火柴梗,都是柳质木材加工的好去处。

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几近独立的成活方式,和始终昂扬的生长状态,让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对柳树种子大加赞赏,中国古语曾说以柔克刚,这或许就是对柳树在自然界最好的注解。

2.有些种子会借助鸟类传播

除了柳树这类自力更生的种子,还有完全依赖鸟类传播的浆果种子,比如野樱桃。

无法借助风力自行飞翔,浆果种子便瞄准了鸟类的翅膀完成旅行。

鸟类在吞食完浆果后,将无法消化的浆果种子排泄在自然界,天南海北的鸟类迁徙,为浆果种子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机会。

自然界本就没有一定的种子传播路径,南来北往的鸟儿多了,便顺道开辟出了一条条浆果种子的生长路线来。

3.其他的种子传播方式

除了借助风和鸟类播种,还有另外一类种子的繁衍方式也很常见,那就是利用人们衣物和动物皮毛来完成种子传播。

比如常见的苍耳和牛蒡子,它们的种子可以攀附在衣物和皮毛上,动物的肉眼和感官很少能注意到,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某些种子已经完成了一次繁衍。

随着人类和动物迁移路线的增多和延长,这些种子跨过的地理距离也越来越远,有时候抵达地球的彼端也不是新鲜事。

即使面临的环境各异,但所有种子对于存活的渴求却始终高度一致:它们会努力争取所有的生存机会,哪怕被鸟兽吞食,又或掉落在绝壁缝隙间,种子始终不放弃,直到等来最终的绽放。

小小一颗种子,内里其实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它们默默无闻,却又坚守自己的使命。

陆游曾有一句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说是花的气度,不如说是种子的信仰,哪怕身处绝境,依然保持着气节,不自暴自弃,也不随波逐流,因为它知道,自己消失殆尽时,终会转化为另一个全新的生命凯旋。

这份顺应自然,却又从不放弃的美德,促成了植物界的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梭罗领略到了这一终极哲理,因而在《种子的信仰》中感叹:“自然在卑微处最伟大!”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4)

三、梭罗推崇种子的信仰背后,藏着深厚的自然哲学价值观

如果地球也是从一颗种子生长起来的,那么这颗种子会有多大?在梭罗眼中,“那是一颗直径不到两英里半的圆球,放到康科德镇上,也只不过占去十分之一。”

离开了瓦尔登湖的梭罗,转身又投入了树林间,继续深入亲近自然:他看到油松的种子怎样通过松鼠顺利传播;鸟类怎样帮助铁杉籽成活;柳树又如何通过散播飘絮来繁衍……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自白:“我来到树林,是因为我希望过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的生活。”

而在这本《种子的信仰》背后,实际藏着梭罗内心丰厚的自然主义哲学价值观。

后世曾评价梭罗是“生态学家之前的生态学家”,《种子的信仰》里,那些精确到颗和英寸的测量笔记,便是他严谨科学态度的最好注解。

在书中,他详尽描述着每一类植物种子的传播、每一棵植物的生长。对于种子传播和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盎然生机,他也不吝赞美:那些我们平素不曾留意的细小微粒,在大自然的风吹日晒中择一处栖息后,生根发芽,逐渐吸收营养,成长为高大树木,一年又一年,在人类忙着追逐利益时,大自然里早已更迭了一代代欣欣向荣的植物和绿荫。

如果说一颗种子的信仰是努力生长,那么梭罗的价值观大概就是敬重自然,用心灵去感受植物的律动和生命的孕育,尽享大自然带来的美妙体验。

在梭罗眼中,斥巨资跨越茫茫海洋去西印度采购新鲜水果,远不如跟着孩子出门,亲身体验采集越橘,哪怕收获只有区区一个小篮子的浆果,远远比不上航船的满载而归,但是从孩子们的眼光望去,他们找到果实的快乐和满足,仿佛置身于新世界,这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幸福,才是真正归属于我们内心的安宁

吃上水果很容易,但亲身寻找和动手采摘的乐趣难求,就像那时的金钱可以买到为你干活的奴隶,却买不来一个知心的挚友。

这份心路历程,被梭罗写进了诗里: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

在《种子的信仰》中,梭罗详细记载了自己的家乡康拉德镇上,植物种子的传播和生长历程。从油松到柳树,从橡树到野樱桃,一片森林,从最初的种子,萌芽再到成长,他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更折服于种子与生物链的环环相扣。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这位著名的诗人摇身一变成了博物学者,而曾经的湖畔隐士仿佛成了花园里的园丁,他在手稿里留下了长达九千页的自然观察笔记,如同一颗无形的种子,在阴暗处蛰伏许久后,终于在梭罗离世130年后重见天日。

梭罗用一本《种子的信仰》,为我们每个人种下了一棵有信仰的种子。

热爱自然,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然丰厚的馈赠,我们收获的将不只是实物,更是内心对于人生满满当当的充实。

顺势而为,为所当为,梭罗的哲学价值观,为后世留下了详尽的生态笔记,也为他带来了人生最后十年的满心欢喜。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写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大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

可能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充实在哪个时代都无法得兼,对于梭罗而言,他于不经意间,叩开了通往自然哲理的终极大门,在那里,他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如梭罗曾设定的理想生活一般,“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梭罗出版瓦尔登湖的背后)(5)

(全文完)

关注@松蝴蝶,和你一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