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最后的秘密(第三帝国的往事)

记录历史,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着重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另一种是偏向于叙述具体的事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第三帝国最后的秘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三帝国最后的秘密(第三帝国的往事)

第三帝国最后的秘密

记录历史,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着重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另一种是偏向于叙述具体的事件。

两种写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偏废。过于追求脉络式的写法,容易光“纲举”而忽视“目张”。相反,过分纠结于细节描写,极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一盘散沙。最合理的写法,自然是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既有全局观念,又能精准对标细节。

这也是最难的写法。它要求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之时,一方面能抽出叙述的主线,避免沉溺其中,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回到材料之中,找寻出能够支撑结论的各种论据。两者皆备,是很难得的。译林出版社于2020年5月再版推出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就是这样一部主线与细节皆具的佳作。

本书作者威廉·夏伊勒,是个美国人,曾经于1937年至1941年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战地记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的前半期,我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他是第三帝国的历史见证者,又是资深的媒体人。搜集资料、爬梳细节、整理脉络,是他这份职业的必然要求。

第三帝国,只存活了短短12年的时间。按照时间顺序,将大体脉络梳理清楚,找出主线,对记者出身的作者来说,算不得什么难事。然而,本书的写作时间距离历史太近,这带来了很大的书写难度。历史书写如能适当拉开写作时间和历史发生的距离,更有助于保有历史的眼光,离主观越远,离客观越近。当代史之所以难写,与作者自己很难抽身,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且,历史书写的目的,不光是陈述事实。出色的历史写作,应该是让读者在“知其然”的同时,也能“知其所以然”。我自己在阅读之前,就存有很多疑惑,这与是黑是白无关,而是黑白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何希特勒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一路成为第三帝国的最高领袖?为何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会容忍这样的狂热一再壮大?为何希特勒一方面能够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另一方面却屡屡在关键时刻犯下致命错误?为何培育了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日耳曼民族,会走上如此野蛮的道路?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细节的丰沛。或许是因为第三帝国的崩溃来得太快,大量的档案材料还来不及销毁,就已经被胜利的一方缴获,落入当代历史学家的手中。原始记录是历史书写的灵魂所在。历史结论固然可以任人打扮,但第一手材料无可替代。在这一点上,威廉·夏伊勒是幸运的。他自己就说,“大多数历史学家往往等了50年或者100年……才敢着手写作一个国家、一个帝国、一个时代的历史”,但是在第三帝国这个问题上,“绝无仅有的是,几乎所有的文件材料都在它覆亡的时候公之于世”。

于是,威廉·夏伊勒拿出了他作为媒体记者的看家本领,为读者留下了一份详尽的记录。作者从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开始,分析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的生活经历,辅之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逐步剖析了他的思想蜕变、他的成长之路,以及他在夺取权力后,从蚕食周边国家开始,再到正式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写出了他在半程的巅峰,和不可避免的全面溃败。威廉·夏伊勒写作的既是一部纳粹德国史,也是一部希特勒的个人传记。

希特勒一个人足以代表纳粹党和第三帝国的全部。他充满热情、精力充沛,拥有过人的演说天才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才会让纳粹党冲破重重阻挠,一路瞒天过海,并且轻而易举打破西方的封锁,站上权力巅峰;但这也带来了善变多疑的性格和无可替代的所谓“威权”,最终使得第三帝国面对重大抉择时,出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战略性错误。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呢?全书最为精华的部分,出现在第四章。作者从历史和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根源,一路上溯至俾斯麦主宰普鲁士帝国时展现的铁血雄心,以及同时代的尼采、瓦格纳、黑格尔等大家带来的思想文化影响。或许,原本就有两个德国,一个是由音乐家和哲学家建立的文化世界,另一个是由皇帝和首相建立的军事世界,前者令人崇敬,后者让人畏惧。或许,第三帝国的出现,正是这种两面性的充分体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要说本书的遗憾,也正在于此。作者的叙述,止于第三帝国的败亡,却未能延续第四章的历史眼光。威廉·夏伊勒终究只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媒体记者,不是一个真正能够打通过去与当下的历史学家。他可以把希特勒和第三帝国描写得有血有肉,甚至触碰到历史深处。但在全书终了之时,他没能更进一步,没能回到历史之中,没能去呼应时代的考问,没能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放进德国的发展过程乃至欧洲的历史洪流之中去考察。他更没能关照当下,一切历史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如何让历史不再重演,值得更深层次的探讨。

当然,对第三帝国的书写,远未尽于此。毕竟这是全人类的灾难,人类对这段历史的反思直到现在仍在继续,或许永远不会停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该过多苛求威廉·夏伊勒。他能够留下一份忠实、详尽的记录已经是功德一件。(半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