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

“松鼠父子读西汉”系列故事(7):刘邦偶遇张良

文/松鼠爸爸

(注: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可点击右上角“耳机”自动播放语音。)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1)

刘邦剧照

前208年正月,天气冰冻,寒风刺骨,但刘邦的心情更冷。

正式起兵创业才几个月的刘邦,因为遭遇一系列挫折,不得不率军从老家沛县出发,前往邻近的留县,投靠新楚王

一个月前,大泽乡起义首领、张楚王陈胜被车夫杀害,反秦起义陷入低潮,楚国贵族后裔景驹(jū)被推举为新一届楚王,继续领导灭秦事业。

望着阴沉的天气和低沉的士气,刘邦这才意识到,创业艰难,心情因此格外沉重。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2)

刘邦画像

刘邦比陈胜起事晚两个月,他从芒砀(dàng)山上的贼寇变成沛县沛公时,原本铁板一块的秦帝国已是烽烟四起,分崩离析。

刘邦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发现好抢的肥肉早就被人抢光了。

这不,刘邦外出征战期间,就被自己人捅了一刀。

在丰邑看家的部下雍齿,因为不服刘邦,连人带城献给别人。

刘邦回军攻丰邑,可惜损兵折将,怎么也打不下来。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3)

刘邦与雍齿

刘邦一看独立创业太难了,决定去留县投靠新楚王,走“边打工边创业”路线

他的想法很简单——找景驹借兵,夺回自己的丰邑根据地,教训下雍齿那小子

刘邦万万没想到,这次留县之旅,让他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4)

张良剧照

原来刘邦走着走着,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支一百来号人的小分队,也行色匆匆地往同一方向赶,很是好奇。

刘邦原是个特别爱交朋友的人,于是问对方的头领:“请问你们去哪?”

“留县。”对方头领虽然身子单薄,健康不佳,但眉清目秀,双目如炬,一看就是聪明人

“哦。原来你们也要去留县投靠楚王景驹?”

“正是。”

“在下刘季,可否一块聚个餐,随便聊聊?”刘邦没发达时名叫刘季。

您莫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沛公?在下张良。”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5)

张良故里

张良就是后来西汉开国著名谋士、与萧何和韩信齐名的“汉初三杰”之一。但此时,他正处于人生低潮期。

张良为何带着一百多人的小分队投靠楚王?他是怎么加入灭秦事业的?一切要从一次“刺秦动行”说起。

张良祖上是战国时贵族,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当国相,妥妥地“官N代”。战国末期,韩国在六国中首个被秦所灭时,张良还是一个少年。

张良一心要为韩国复仇,弟弟死了也顾不上埋葬。他动用全部家财,求大侠合作,打算亲手刺杀秦始皇。

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定制了一个数十斤的大铁锤,选择在秦始皇必经的博浪沙设伏。

等秦始皇车队一到,大力士纵身跃起,把那柄大铁椎猛地击向秦始皇的马车。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6)

秦始皇

可惜用力过猛,结果铁椎误中副车,秦始皇躲过一劫。

张良虽然侥幸逃脱,但因秦军搜捕太急,他也只能隐姓埋名,躲在下邳。

刺秦未遂是张良出道以来的重大挫败,之后的逃亡生涯,更让张良从“愤青”变成了“隐士”。这一隐就是十年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7)

张良向黄石公学习

十年的隐士生涯改变了张良。张良通过博览群书,尤其是兵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

最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同样隐居在下邳、名叫黄石公的高人。黄石公通过三次测试,发现张良是可造之才,于是悉心教授他《太公兵法》

在黄石公的调教下,张良开始参研各种兵法和谋略,为后来出山打了下重要基础。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8)

黄石公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张良结束隐居生涯,拉起一百多人的小队伍,继续他的灭秦理想

没想到半路上他遇到了刘邦。

张良在众人面前讲述《太公兵法》的精髓,无人能懂,独刘邦一点就透。

张良庆幸自己遇到一个可以寄托灭秦理想的人,一顿饭下来,感慨道:“沛公简直就是个天才!

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与刘邦一见如故,立即敏锐地发现:对方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明主。自己才一百多号人,瞎折腾啥呀?不如求沛公“并购”,大家一块把事业做大。

刘邦也发现:自己可能非常需要张良的谋略,立即封他为“厩将”。

厩(jiù)将是负责车马后勤方面工作的将领,但刘邦更多是把张良当谋士看,凡遇大事,必向他请教。

刘邦与张良,出身性格不同。一个是贵族后代,一个是底层小吏;一个聪慧细腻,一个性格粗暴,但二人高度互补。他们的相遇,跟后世刘备遇见诸葛亮一样,属于神奇的碰撞。

他们所撞出的智慧火花,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张良为何三次离开刘邦(聪慧细腻的张良)(9)

松鼠父子读西汉

小松鼠问:“刘邦为什么要投靠新楚王?”

松鼠爸爸答:“刘邦起义,其实一开始基础并不好。从时间上看,他比陈胜晚;从实力上看,他远不如项梁项羽叔侄。刘邦想像陈胜一样夺几个县作为根据地,或像项梁一样,搞一支几千人的正规军,难度非常大。更倒霉的是,他还被部下背叛了,可谓雪上加霜。他要再不投靠别人,连吃饭都是问题。

“雍齿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估计是雍齿一开始不看好他。”松鼠爸爸笑道,“秦末农民起义部队很多,不止陈胜一家。一开始大家的目标是推翻秦朝,但打着打着,就变味了。所有义军都在争地盘,僧多粥少,难免内斗。刘邦不仅要跟秦朝铁心反扑的官吏恶斗,还要提防同为义军的同行从背后打冷枪。”

“为什么张良说的别人都不懂,而刘邦一听就懂?”

“史书上难免有吹捧的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刘邦悟性很高。刘邦虽然不爱读书,但天生聪明,学习力和判断力强。他能迅速分辩谁是最厉害的人,哪个是最正确的建议,这种识人断事的能力,对统帅特别重要。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

秦末起义原为推翻秦朝,六国为何纷纷“打酱油”?|父子读西汉(5)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为何连夜成立“气氛组”?|父子读西汉(2)

为什么刘邦比陈胜先出事,却没有马上起义?|父子读西汉(1)

秦末造反哪家强?项羽之叔名项梁|父子读西汉(3)

为何陈胜没能打进咸阳?只因秦二世启用了这位牛人|父子读西汉(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