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

请点↑↑↑ 北京卫视 ↑↑↑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卫视》官方账号《档案》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三晚2316

为什么叫“万寿”寺?

相传万寿寺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其母李太后所建,老太太崇佛,又讲究风水,于是寺院选址必需背山面水。面水没问题,万寿寺门前就有河,但山呢?走进万寿寺的最后一进院落,人们就会看到有三座假山,而造山的土,相传正是从佛门圣地挖来的。中山的土,来自南海观音住的普陀山,东山的土,来自普贤菩萨所在的峨嵋山,而西山的土,则取自文殊菩萨所居的五台山,三座佛像立于山上,这就相当于把这三尊佛连同山,都给请进了万寿寺。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3)

如今行至万寿寺前,可见山门上悬挂的牌匾,这可是老物件,上书七个大字——“敕建护国万寿寺”,为皇帝御笔亲书。哪位皇帝呢?看落款:“大清顺治二年”。从此,万寿寺又承担起了为淸室保驾护国的寄托,身份,仍为皇家寺院。

为何乾隆皇帝唯独为万寿寺写40多首诗?

松桧(gui四声)古益佳,栋宇新斯美。万寿叶贞符,故予愿所喜。”

这首诗是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的时候,乾隆皇帝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途径万寿寺时写的。而写诗里大意,也是赞美万寿寺的。不过这首诗无论是从格律还是意境的角度讲,乾隆帝的这首诗看上去都不怎么样。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爱好者喜欢拿乾隆的艺术品位调侃,就拿诗词歌赋来说,这首五言绝句似乎实在拿不出手。

不过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单为一个地方,就写过40首诗,那么每一首的质量,恐怕也无法苛求了吧。而能够让乾隆做出40首御制诗的这个地方,就是万寿寺。

《长河水系历史名迹示意图》是由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众多专家,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绘制的。从图中可见,在历史上沿着长河河段,建造分布有各类寺院,一共35座。

其中元代建的寺庙一共有5座,龙王庙 大护国仁王寺 镇国寺 极乐寺 广通寺。到了明代,受皇室崇佛的影响,在长河沿岸修建的寺院就开始增多了起来,从东到西密密麻麻达到了28座,万寿寺也是其中之一。而到了清朝,基本上没有再大规模新修寺院,而是大部分沿用、翻扩建元、明时期的寺院,至清乾隆年间,共为35座。

而在这35座庙宇之中,哦,应该再说的广泛一些,遍览天下名胜,乾隆皇帝一生只给万寿寺这一处,写过那么多首诗,其对万寿寺的钟爱有加可见一斑。这,又是为何呢?

长河这片,风水好啊!

佛号声声,香烟袅袅,35座寺庙云集,元明清三朝640年,长河两岸的礼佛盛景,可想而知。北京有句老话,叫上风上水上海淀,山有大西山,水有永定河,而聚焦长河一段,又比单纯的好风水增添出一层通脉惠民的含义——大运河。

有关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元史·郭守敬传中写得明白:引昌平白浮诸泉,经瓮山泊,入大都西门水关。这条引水入城的渠道,其实,就是长河的基础水道了。

通惠河养活了元大都,瓮山泊,就是今天的昆明湖。而自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肇建皇城之后,明清两代,长河逐渐成为了皇家的御用水道,供皇室赴京西祈福消闲之用。尤其是到了清代,随着西山、香山、玉泉山一带相继建起了五座华美的皇家园林,这条水道上也就越来越热闹。乾隆年间,此处又依永定河支流高粱河水道进行了扩建,紫禁城与三山五园之间,长河水面上的龙船往来,更加频繁。

春园,三山五园之一,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的皇家园林,而从建成之日起,此处就不仅只为“休闲避暑”,更有“避喧听政”之用。康熙皇帝每年有一半时间住在这里,也在这里去世。

再到雍乾年间,雍正帝、乾隆帝在城西的居所,改为了圆明园,而畅春园则成为了皇太后颐养天年之所在。尤其是乾隆的生母崇庆皇太后,自移居畅春园后,一住就是42年。乾隆皇帝很孝顺,母亲常年住在畅春园,他自然隔三差五地要去探望。实际上,不光是畅春园,五园当中无论去哪一个,长河这条御用水道都是必行之路,而位处于长河折拐的最佳位置,似水环抱的万寿寺,则更是必经之地、必停之地。

为何万寿寺是皇帝皇后出行的必经站?

《三山五园及外三营风景图》的古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座皇家园林的位置。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4)

明清帝后往这边来,路线是这样的:从紫禁城西华门出来之后,要先乘坐龙辇到西直门外的高粱桥,在这里的码头登龙舟,逆流而上。经紫竹院、过白石桥,就停到了万寿寺近前。

明清年间,京城就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两岸碧萆青青,翠竹古柳随风摇曳。乾隆皇帝乘船经过此处时曾称赞:柳荫深处是蓬莱,意思是说这里树影婆娑,清风徐徐,犹如蓬莱仙境一般。

紫竹院,曾经是这条水路上的行宫之一。而至于从紫竹院启航之后,为什么走不多远又要在万寿寺近前停一次,因为这有“京西第一闸”之称的广源闸,位于万寿寺东面100米的位置,是元朝郭守敬修建通惠河工程时,就在此设立的。由于闸两侧水位落差很大,为了保持上游水位能够行船,闸口安有闸板,阻住上游水流。如此一来,甭管帝后多么尊贵的龙体,到了这里就必须在南岸码头下船,然后从广源桥上走到长河北岸换船。而换船的地点,就在万寿寺门前。

万寿寺,由此也就成为了长河水道上,必经,也是必停的一个歇脚点。根据史料记载,每到换船当口,长河北岸,万寿寺的僧众就会聚集于寺院门外,跪伏于地,迎接圣驾。而最经常需要迎来送往的,就是乾隆皇帝了。他给万寿寺写的那40多首诗,就是证明。

为何万寿寺叫“京西小故宫”?

独独为了万寿寺,乾隆皇帝40多次作诗,个中原因,这会儿也可以揭晓了。对于这位皇帝来说,万寿寺的意义,已远超礼佛休憩之所,而是普天同庆皇太后寿辰的道场。

乾隆16年、26年两次翻修,都是参照着紫禁城的规制来的,由此,万寿寺也就有了“京西小故宫”之美誉。

尤其是乾隆26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崇庆皇太后70寿典,乾隆皇帝为了母亲的“古来稀”,不仅把万寿寺打造的金碧辉煌,还把从万寿寺直到畅春园这一整段路程,完全按照江南水镇风格,开出了一整条买卖街道,取名“苏州街”。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5)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6)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7)

但见街道两旁,铺面林立,掌柜伙计的一应俱全。而实际上,所有这一切都是摆设,做买卖的人,都是宫里的太监装扮的,就是为了讨老太太开心。其奢华、其靡费,在这幅《香林千衲图》中,尽显无余,而这,也是万寿寺在明清两代中,最辉煌的时刻。

两度扩建,三次祝寿,乾隆年间万寿寺所享有的尊崇,可谓登峰造极。只不过,当所谓的康乾盛世过去,清王朝的国势,日显衰颓。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中国苦难深重的历史。1860年,离乾隆年间“集万千宠爱”的荣耀过去尚不足百年,英法联军的铁蹄,就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踏入了北京。可叹三山五园,三山犹在,但五园齐毁,万寿寺,也在遭遇洗劫和一场大火之后,逐渐沦为了一片菜地。直到二十多年之后,一个女人的出现,才令此地似乎又恢复了些久违了的旧日气派与皇室风华。这个女人,就是慈禧。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8)

为什么慈禧叫“老佛爷”?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9)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0)

慈禧酷爱扮佛,尤其喜欢观音造型。而一般能在宫中陪着她搞角色扮演的,非大太监李莲英莫属。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1)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2)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3)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4)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5)

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为讨主子欢心,李莲英指使手下,按慈禧面貌雕造观世音菩萨坐像一尊,安置于万寿寺正殿主佛——三世佛像的后面。待一日慈禧造访,李莲英特意将其请入“现宝”,并率众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大悦,自此常常驾临,而“老佛爷”这一称呼,也就随着她这次万寿寺之旅,从宫里到宫外,由京城到全国,迅速地叫开了。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6)

传说就是传说,有关“老佛爷”这一称呼的用法,著名历史学家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一书中早有介绍,清朝官员见到慈禧太后,必须马上跪拜请安。说的是:“臣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绝对不能叫“老佛爷”。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7)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8)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19)

但传说之所以能成为传说,多少还是有些历史依据。比如说,那尊李莲英监造的观音菩萨雕像,确实有,而且确实就安放在万寿寺。而至于慈禧太后呢,据清史记载,从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的五年间,她就曾经五十多次来万寿寺参佛,闲坐。能得到慈禧如此青睐,莫非,真的是因为这座“老佛爷”吗?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0)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1)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2)

还真不是。能让慈禧太后如此心心念念的,并非万寿寺,而是颐和园。

慈禧太后为何5年间去50多次万寿寺?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3)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4)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5)

重修清漪园,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一直是慈禧太后的念想。为了这个能让“老佛爷”修养怡神的夏宫,自光绪十三年起,重修清漪园的工程就已经在悄悄地展开了。转过年来,正式颁布上谕大张旗鼓地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在当时国力已经极其衰微的情况下,如此巨大规模的园林重建哪儿来的钱?很多历史爱好者恐怕都知道——挪用了海军军费。

从起初还遮遮掩掩,到之后公然支取,修建颐和园到底挪用了清军水师多少经费,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已经坐实的数字在1000万两左右。回想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慈禧太后频繁光顾万寿寺的起始时间点——光绪十八年,也就是1889年。为什么呢?

因为就在前一年,颐和园基本完工。所以,与其说慈禧太后是五年间去了50多次万寿寺,不如挑明了讲,她是移驾了50多次颐和园。而万寿寺作为皇家水道的中转枢纽,再次发挥了行宫的作用。当然,既然颐和园都不惜血本地修了,这万寿寺,自然也得好好地收拾收拾。公元189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万寿寺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修缮。除了对寺院原有建筑全部进行维修装饰外,还恢复了千佛阁等建筑,总共耗银二十六万四千余两,整整修了一年。

来都来过那么多次了,为何偏要在这1893年大兴土木呢?其实,与当时整个北京城的筹备而言,万寿寺的动作还算小的。因为1894年,慈禧将迎来六十大寿,据说当时内务府拟出来的祝寿预算,高达3000万两。而作为寿典的核心地带,万寿寺,能没有点儿大阵仗吗?

但所有的设想中的“天增岁月人增寿”,终成“镜花水月一场空”。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举国愤慨之下,清政府哪儿还有心思,又哪儿还有脸面来给“老佛爷”庆生?刚刚修缮一新的万寿寺,很快将见证的,却是一个旧时代的全面崩塌。

万寿寺被誉为“京西小故宫”,寺中供慈禧下榻的西跨院,也有“京西宁寿宫”之称。但在1894年之后,有关慈禧巡幸万寿寺的记载也就越来越少了。

坊间流传比较多的,是说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西逃时,还曾在万寿寺落脚过一晚。只不过,根据我们向历史专家的了解,以当时慈禧狼狈仓惶之状态,这种说法,恐怕立不住脚。

近乎转瞬之间,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结束。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万寿寺仍归逊位的“皇家”所有,但紫禁城里的人,是再没来过。直到1917年,一度已经冷冷清清的万寿寺,又喧闹了起来。

小麻将打着、小点心啃着,兴头上来可以去打一盘Tennis,1917,万寿寺中,一派休闲气息。土的洋的,中的西的,有吃有喝、有玩有乐,乍一看会以为是个俱乐部、娱乐间。而如果不特别提醒,谁会想到此时的万寿寺是个战俘营呢。

为何战俘会在万寿寺打麻将、打网球?

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景象,就出现在名为《中国德奥战俘营》的摄影集中。而照片中出现的这些洋人,正是所谓的“战俘”。他们,是从哪儿被抓来的呢?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6)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7)

时间回拨到照片拍摄的三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场当时被中国称为“欧战”的战争中,袁世凯当家的北洋政府宣布“局外中立”。这简直是一个令世人笑掉大牙、也让国人咬牙切齿的表态——因为亚洲战场上的交战双方,德国和日本,正为了抢占在不平等条约中掠夺的青岛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

战斗结果,德军失败,德国士兵当然不愿意被日本人抓住,于是选择向中国“投降”,被安置在了南京城北丁家桥省议员公寓,这也是中国境内最早设立的“德奥战俘收容所”。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8)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29)

袁世凯死后,1917年8月,由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将德国和奥地利两国所有驻华军人扣押,分置于全国八个战俘收容所中,万寿寺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关押的,是奥地利驻北京和天津使领馆的卫兵,共计138人。

说是战俘营,但放眼世界,任何一次战争中,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里,恐怕都找不到如此待遇的战俘营了。就在这座昔日的皇家寺院中,士兵住进了三大殿,而军官们,则干脆“享用”了当年慈禧的西跨院。成日里优哉游哉,棋牌样样都有,西餐顿顿挺足,甚至有战俘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相信,人人今后都会乐意回顾这段美好的时光,人人对这段经历都会终身难忘,永远记忆犹新。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30)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31)

而对于给予战俘如此类似于疗养院式的待遇,北洋政府的表示是:“本宽大矜怜之意”,对战俘“妥为待遇,以示博爱,展现中国人的善良德性”。

但100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所表达出的“善意”,却并未唤起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丝毫良心。1918年11月,一战结束,次年二月,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出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英美法日意等列强却各自暗怀鬼胎,勾心斗角,开出了一场分赃会议。会议抛出的《凡尔赛条约》,不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而且竟明文规定要把德国在山东强占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中国,民众群情激愤。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全国迅即响应掀起的反帝反封建浪潮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弱国无外交,自身不够强大,则“公理战胜强权”只能是一句空话。五四运动,为当时仍旧蒙昧的中国擦亮了双眼,而对于北京城中发生的一切,万寿寺里过着消停日子的德奥战俘们,却仍懵然无知。

尽管没有受到公正待遇,但中国政府仍然负责任地履行了国际义务。1920年2月,中国政府将收容于全国的德奥战俘集中,妥善安排遣返。也就在同一年,仍然蜗居在紫禁城中,保留着个象征性名头的清宫内务府,把万寿寺租给了北洋政府陆军军部,每个季度租金,大洋600块。

租给军部,还能好得了吗?民国时期,万寿寺这座曾经兼寺院、行宫、园林的宝刹,被强加了各种令人瞠目的“功能”。除了战俘收容所之外,还被当作过兵营,学校,疗养院,毒犯收容所等等。之后,又被长年闲置,杂草丛生,日渐荒芜。

慈禧老佛爷是哪里人(档案揭秘慈禧太后)(3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