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自卑(人为什么会自卑)

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通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人得不偿失;转为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摘自百度百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自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自卑(人为什么会自卑)

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自卑

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在阿德勒看来,是人类正常的普通现象,源于婴儿弱小的无助感,后因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自卑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人得不偿失;转为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摘自百度百科

当人类还是婴儿时期,心理和生理都是弱小无助的,本能地寻求成人的帮助。心理和生理的安全需求由此产生。

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内心是安静、平和、健康的。反之,他们会通过讨好,暂时的妥协或者用哭泣来表达他们的无声抗议。如果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一悲观情绪记忆,会永远隐藏于潜意识中。个体长大后,会无意识地忽视自己的切身感受,违背自我的意愿,附会他人的意识行事。

有一个90后的小伙,骑着电动车在村路口被一辆汽车撞倒在地,肇事者却扬长而去。隔天,小伙若无其事地带着满身的伤痕去工厂上班。他,一没有报警,二没有记下车牌号,三没有跟村委会反映,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不为自己的应有权力伸张。他的理由竟然是:在村路口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村委都是知道了的,我也没有什么好反映的。再说,车子也开走了,车牌号,我也没有拍下来,没有证据,也不知道找谁。反正,我伤得也不算重,没有少胳膊少腿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们会对此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走进他的童年,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在他2周岁时,父母离异了,他由外婆一手带大。他得到的是外婆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缺少了父母的爱,童年是不完整的。加之同龄玩伴的耻笑:“野孩子,没有爸,没有妈,石头缝里蹦出来。”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低人一等,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没有人会帮助我,我只能依靠自己。”

人是群体动物,都渴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他为了融入群体,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常常忽视自我的感受,潜意识里害怕被孤立,被抛弃,那无助的感官情绪,使他害怕,所以他习惯于依附和依赖。他的心理建设是: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他本质上是有自卑感的,但是他有向上的内动力,努力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但是他缺乏向外的张力。正常的人际关系是有来有往,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我意愿,不向他人提要求。

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比小儿子吃长了一岁。从小到大,他们的母亲经常告诉他,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有好吃的,要让弟弟先挑选;玩具,也要让弟弟先玩,理由是你长大了,跟弟弟争什么。长大后,分家产时,父母给弟弟多了一套房产,哥哥也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从小到大,他一直被洗脑。他的权力一直被剥夺,一直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他已习惯于逆来顺受。进入社会后,他们大多数属于从属地位,习惯于服从。

当个体长期压抑自我欲望,欲望得不到伸张,就会产生对自我的厌弃,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个体的思想状态就比较的佛系,咸鱼成了他们自嘲的代名词。“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生活照样进行!”“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生活,只有活着,才是真的。”当谈论理想时,他们会反问一句,“理想,能当饭吃吗?”

自卑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卑的隐性心理现象。当个体自卑感加剧,影响到生理健康时,才会被关注到。

自卑者,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害怕被反驳,被拒绝,这种体验是他们所恐惧的。那一瞬间,会将他们直接带到最原始的绝望无助。

就如同在一个早春的傍晚,太阳早早的下山了。刚满月的婴儿一个人躺在草丛里,哭得声嘶力竭,四周一片肃静。那种孤寂到极致,全世界都抛弃了我的感受,会一直伴随着他一生。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人的孤寂感,会永永远远潜藏在大脑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感受。当个体得不到外界有效的回应或者正面的肯定,那种绝望感会占据整个意识,自我就会轻易地放弃自我意愿。

自卑者要超越自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卑,再逐步重构自我的自信系统。那相当于重生,需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