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

静心:国学研修者,自由撰稿人,慈怀读书签约作者。专注国学经典与自我成长,点击右上角关注,一起成长。大家好,我是静心。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遇事总是想得太多,三招教你告别“问题先生”,做个不纠结的人。




曾有一个年轻人给杨绛写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倾诉了自己人生的困惑。杨绛回信写了一些勉励晚辈的话,并指出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遇事想得太多,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一个“问题先生。”他看到别人说笑, 如果恰好自己走过时停了,便会以为他们是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会不痛快起来;别人无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很可能会琢磨半天,试图发现其中的“潜台词”;他总是拿着放大镜去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然后苦思冥想为什么。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1)

遇事想太多,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用。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给自己徒增烦恼,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01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想太多?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也不希望想的太多,但是总是控制不住啊。为什么我们遇到事情总会想太多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⑴盲目不自信。


遇事总是想太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在一件事上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可以立得住的判断标准,即使有,也不太相信自己,所以,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别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心里就不踏实,就胡思乱想。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啊?别人有意无意的一句话,也会让他多想,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针对我?


我的同事刘姐,在年终总结大会上被表彰,还要发表三分钟左右的获奖感言。她在讲台上发言后,回到座位就开始问我:“我说的有没有什么错误?”我说没有啊,你说的很流畅。“我说的你们能听明白吗?”我说,能啊,很清晰。她还是不信,又追着我问,“你能帮我重复一下,我刚才都说了什么吗?”真真是让人发晕。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2)

其实,刘姐是个工作非常用心的人,工作能力也不错,但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


她总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一点,学历也不高,没有年老的同事资格老、专业强,又没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内心总是会有些不自信,于是遇事就容易想太多。


虽然说盲目自信是不好的习惯,但像刘姐这样盲目不自信的人,也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不自信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本来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谴责自己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最终,给自己造成很大困扰,也给同事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⑵自尊心过强。


还有一种人,自尊心过强,求胜心太切,常常禁不住半点挫折,也容易遇事想太多。


这种人对自己要求过高,求胜心过强,自己不能比任何人差,凡事一定要做到最好,否则就会很失落。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很优秀的小学老师,一次,学校临时安排一位专家老师到她班里去讲公开课,而她被安排做助教,同时帮那位讲师拍照。


“为什么同年级有三个班,偏偏要选我们班?有那么多老师,偏偏要让我来当助教?那位所谓专家也没见有多优秀啊?”她开始胡思乱想,甚至变得心不在焉。


结果,她一整堂课都愁眉不展,别说向专家学习,专家讲的话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让她给人家照相,也照得一塌糊涂。


事后经询问才知道,之所以征用朋友的这个班级,是因为平时这个班纪律最好,而且朋友教学优秀,对公开课很有经验,做助教可以辅助那位专家上好这堂公开课。当时事发突然,负责调班的领导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如果朋友不想这么多,而是带着一个平常心,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或者说,至少不会把事情搞砸。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3)

过度要强,往往会使人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样样都做得最好,如果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认真做好,就很不错了。


自尊心过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就会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看得很重,这样往往做事就很难专注,也就会影响做事的效果。


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很优秀,实则感情特别脆弱。他们最怕当众出丑,有时甚至会因为一句不太得体的话,或一点小的纰漏,而悔恨不已。


这样的心态,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让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充满焦虑,不能全身心投入,进而会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


所以,遇事想得太多,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学会摆脱这种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摆脱遇事想得太多的习惯。


02、如何摆脱遇事想得太多的习惯?


⑴培养正向思维,坦然接受既成事实,


有一个朋友,他的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很少有焦躁紧张的时候。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4)


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而是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他总会说,还好,这些手续都可以补办。


这些反映出他的一种很根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承认事实。他遇到问题总是会很乐观地看待,并积极地想办法。他总是说,肯定会有办法的,而事实是,他总是会遇到好运。


墨菲定理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潜意识中担心的隐患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促使事情偏于担忧的方向发展。

它旨在阐述这是一种发生在偶然中的必然现象,也提示我们所有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坦然的接受并改正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凡事往好的方向考虑,就会有好的情绪和好的心态,也就能促成事情往好的结果发展。


也许有朋友会说,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是不开心,就是想发泄,那没有问题,但一定要适当。我们不能一直陷在坏情绪里不出来,这既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一种不负责任。


怎样才能养成往好的方向考虑的习惯呢?最好的方法是坦然接受既成事实,感恩没有发生更糟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 “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也充满感恩!


因为:

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

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

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失盗本来就是不幸的事了,如果因此生气、伤心或者埋怨,只能让烦恼雪上加霜。然而,罗斯福将这件事当作一件好事,并找出三条感恩的理由,这无疑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所以,除了生死,任何一件不好的事情,都值得感恩,感恩还活着,感恩还有机会。与此相比,还有什么值得不开心的事情呢?


⑵学会及时丢弃负面情绪。


人活着,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当烦恼来临时,是抱着不放,还是及时清理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情质量。


美国前总统林肯“永不寄出的信件”,被公认为是消除怒气和烦恼的良方。


一次,林肯的一位朋友愤愤不平地向林肯诉说了另一位朋友的无理。林肯听后不平地说: “你马上写信去痛骂他,往后不要与他来往。”信写好后,却被林肯拿过来撕了。林肯笑着说,自己写过不少这样的信,但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寄出去,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诉心中的不快,但没有理由去伤害他人。这位朋友通过写信,烦恼与怒气已消除了大半,听了林肯的话更是感叹不已。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5)


烦恼人人都有,伟人也不例外。林肯把烦恼通过写信而发泄出来,既获得了心理平衡又不会伤害别人,真是一举两得。最终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烦恼是心灵的垃圾,是成功的绊脚石,是快乐生活的病毒。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还心灵一片晴朗的天空,试着及时清空心灵的垃圾,给心灵一个修复的空间,养成定期清空心灵的能力,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要学会及时丢弃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第一,及时丢弃法


就像丢垃圾一样,把负面情绪及时丢在情绪的垃圾筒里。可以尝试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把烦恼说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亲人,也可以是对着空旷的山谷喊出来,也可以是用笔写出来,然后像丢垃圾一样丢掉。


无论是是何种方法,只要是情绪及时发泄出来,就可以立刻丢弃,还自己一个安静祥和的心灵。


第二,精神转移法


我们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比如遇到烦恼时,可以听听音乐,练习瑜珈冥想、静坐等方法都可以使心灵静下来,也可以跑步、打球等,通过运动来解除烦恼。


⑶少想多做,立即行动。


爱胡思乱想的人,多数是行动力差的人。他们凡事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始终不愿意实施行动。他们总是为没有做某事找很多借口,发很多牢骚,表示遗憾,对没有做成的事,找很多借口。


如何提高行动力?


答案是少想多做,立即行动。


遇事不顺该怎么鼓励自己(遇事总是想得太多)(6)

拖延或推迟,是大量时间被浪费的主要原因。许多人习惯于“等候情绪”,也就是花费很多时间以“进入状态”,却不知状态是干出来而不是等出来的。


记住,栽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是现在。


“经营之父”稻盛和夫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感到不幸,那就拼命工作,直到忘记幸与不幸。”


生活中,如果感到烦恼,就去努力工作,越烦恼,越努力,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做着做着,就忘记了烦恼,拼着拼着,就取得了一些成绩,人生就会慢慢走上正向的积极的轨道。


想太多,会使人在该做事情的时候没有专心去做,而事后又后悔莫及,还会因错过了一些最佳时间,而多费功夫。


成绩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别再矫情心情好啦坏啦,现在就去干就是了,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失败,说不准,还会有惊喜。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梦,一直不敢去实现,不要纠结,现在去做。


最后,用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的一句话:“着什么急,焦什么虑,干就是了。”



总结:

如何摆脱遇事想得太多的习惯?

⑴培养正向思维,坦然接受既成事实,

⑵学会及时丢弃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及时丢弃法。就像丢垃圾一样,把负面情绪及时丢在情绪的垃圾筒里。

精神转移法。遇到烦恼时我们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

⑶少想多做,立即行动。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梦,一直不敢去实现,不要纠结,现在去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