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阳南岳衡山(游湖南衡阳南岳衡山)

南天门,石造,有“云行”、“雨施”刻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游衡阳南岳衡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游衡阳南岳衡山(游湖南衡阳南岳衡山)

游衡阳南岳衡山

南天门,石造,有“云行”、“雨施”刻字。

南天门有祖师殿,供玄武神。玄武于古神话为北方之神,在二十八宿中乃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孔颖达注《曲礼》释为龟,李贤注《后汉书》释为龟蛇合体,故以龟蛇象之。同青龙、白虎、朱雀(朱鸟)合称四方四神。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后又谓黄帝时,玄武托胎净乐园善胜皇后,产母左胁,长而勇猛,不继王位,得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命赴太和山修炼,久而得道飞升,玉帝册封为玄武。太和山即因此更名为武当山,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道藏》606册《玄天上帝启圣录》)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大中祥符(1008——1016)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其祀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民间称其“真武大帝”,龟蛇为其侍神乃其肠胃修成神者。

过南天门不远,路中耸立一高大石牌坊,上刻“南天门”三大字,柱刻:“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晨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南天门又有卧龙碑。

从南天门右行,路南可望金简峰,再偏北,产上是狮子岩,东去广济寺。

广济寺原名清凉寺,在祝融峰之东、紫盖峰之西的块坡地上,系明无碍和尚所建,松杉柏树茂盛,风小光足土沃。寺西北有绒毛皂角树3株,皂角外绒毛呈金光。寺对面有石刻碑上刻“禹王城”三字。相传夏禹治水到南岳驻跸于此。“禹王城”供毗卢遮那佛。此处三面环山,宽深20里许,山间谷地狭长似洞,又称“毗卢洞”。现是南岳茶场千余亩。

传说大禹在此寻找所传黄帝有一部金简页青玉字宝书称金简玉书埋在南岳,便杀白马一匹以祭天,卧于祝融峰,梦仙人苍水使者指点,找到宝书,按书启示凿山疏塞治水功成后又送书于原藏处,仍盘石压盖秘掩,在古衡山(又称峋嵝峰)刻碑以记。郦道元《水经注》:“禹治洪水,白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东汉《吴越春秋》:“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韩愈亦到南岳寻禹王碑未果。后人于云密峰发现禹王碑,文字象蝌蚪,计77字,但经查考乃明杨慎为满足游人心理渴望而刻制的。后代将祭马山称“白马峰”,出书山峰称金简峰,石碑称禹王碑。

狮子岩有明心殿,巨岩如狮,刻字有“舞狮”、“门起舞南天”、“登峰造极”。后一石刻“观舞”、“天然太师”。

有开云亭,六角。丙子秋月,熊式辉建。

狮子岩后的皇帝岩,前有巨石,高大顶天,耸立10余米,宽亦10米余,刻有大字“寿岳”二字,相传为宋徽宗赵佶书写,因年代久远,字迹湮蚀几不复辨,乃重镌以饷游者。建国甲申春日永绥石宏规题,邑人车夔书。

皇帝岩过路岩上刻有“活埋”二字。皇帝岩下有石室,约高宽6米许,内有举揖人像刻石。

北上路左有高台寺。寺在祝融峰下高台之上故名。高台寺门额书“高台古寺”,有岩刻“观音崖”,大明天启癸亥年五月十五日□部验封司郎中杨一鹏书。又有“圆明洞”署东桥居士。“烟霞洞”,有刻诗:“禅关倚半天,幽岩耸琼阁,玄洞鸣琅泉,环嶂千山拱。”又“求□洞天”、“即是南海”、“降龙岩”。

据清李元度《南岳志》,建寺于宋或其前的佛寺。寺右有观音岩,碧萝峰于岩上,烟霞洞在岩下,观音泉位路侧,泉水晶莹清冽从石缝流出。寺左有开云亭,是纪念唐韩愈阴雨游山而翌日云开而建立的。寺右有三株称“念庵松”于数株古松丛内挺拔高大郁郁葱葱如臂膀伸翅迎客般喜人,据称为明代江西学者罗洪先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46)访问高台寺楚石和尚时,携来三株与此地不同品种的庐山松苗,亲手载种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明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举嘉靖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亲没后,召为春坊左赞善,罢归。念庵好王守仁阳明学,益寻求王学,甘淡泊,练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其学靡所不窥;明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1572)初卒,谥文庄。著有《冬游记》《念庵记》。

建有“念松亭”,上刻字:“震萃风云”,丙子秋月谷日,倡修张亿生,宝生募建。又有“祝融峰”、“寅宾出日,峻极于天”民国二十四年夏、“封神榜”等刻字。

高台寺供南岳圣帝、六部尚书像、右金将军、左吴将军、南岳开山慧思和尚像,后供观音大士;左旁有雷(公)神、左手执凿,右手所握锤。

据说,南北朝陈朝时慧思来山两次与道教打官司。道士要求在山上踢一石,落山处可建佛庙,即今之南岳大庙,供南岳圣帝,一边为道,一边为佛,道佛共祀。南岳佛教为七祖慧可,六祖慧能居广州南华寺。

此处有望月台,刻字“唯我最高,尊峙寰中”,称宋徽宗题。“包孝昂登绝顶”、“陈徒古登”皆谓宋刻。“楚天巨镇南岳高峰,神灵有赫,帝代崇封。”乾隆十年。记载称楚霸王项羽到此:“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上有石龙、头挥。又“大明闽中陈瑞抚楚问俗来登。”“明君台登”等。

下行右去达一山洞,探出一巨石,上刻:“不语挂锡”,万历甲寅山民落禋黎。再前巨石刻:“跨岳桥”、“昔人曾此会飞仙”、“爽兽谷月”、“漫度危梁倚断剑,薰风六月凛寒岁。月摇湘水情靡尽,心逐青云身欲飞。万十无疪怀白璧,浩然不易动千机。重岩万仞何妨域,千古中藏信不£。”岐周李邵生题并书。又“仙人桥”、“目损心灰”、“龙月慧居士修”、“老此不恨”。

在岩梯上向下俯,顺梯而下,在两岩间有长石近2米宽400毫米,对面又有一巨石,旁有平场,并设石栏,桥为石头桥,岩间最窄处约半米,长石作桥悬空处最小边约1米,耸立于石岩,深不可测亦不敢测也,桥似活动担在圆石沿上,桥左又如一斜,危而险不敢登临一试。

时雾大而浓风吼不散,遂择路行。岩有刻字“望日台”,粤冯敏书,乾隆辛亥夏。“观日出处”,光绪庚寅余奉命阅兵道经衡山恭谒岳庙夜宿融峰顶,次日寅刻观日出准时从官衡山县知县景天相、拔贡知县陈吴萃、候补知县陈琨、候补府经徐本麟、候补县丞辉随同勒,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御使湖南巡抚灵武张煦书。

再北上可见岩刻:“敇建上封寺”、“独立千载”、“空的”、“山下有石”“秀出群峰”、“撑起南天”、“重见天日”、“抗战胜利”、“智圆书刊”、“大好河山”、“雍容大雅”、“应自惭愧”、“智圆、观潮”、“诚真正平”、“世上匠人巧”陈永福。已达上封寺。与高台寺隔路对应相连。上封寺隋以前叫光天观,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605——618)年间,下令改为寺,故称上封寺。寺历经重修,现仅丰后殿。

其后山上有观日台,系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所建,现设有气象台。观日台旁有一石碑,上刻“观日出处”四大字。上封市招待所,住址于翌日早可观日出。山上古本枝干密接粗实茁壮,有树龄500余年者。宋名僧佛印《题上封寺》诗:“秋高气怒上封寺,碧落浮云放欲收。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远观西北几千里,近视东南数百州。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分再来游。”此地天气多阴雨,无缘美景可从诗中玩味一番了。

至上封寺即在祝融峰下,相传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从峰顶俯视,众山罗列,景物雄奇,以祝融乃南岳72峰之首称“衡山四绝”之一。峰顶建有祝峰殿,又称老圣殿,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1573——1620)建开元祠,以祀祝融火神。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为殿,德宗载湉光绪七年(1881)重修,用石墙铁瓦建成。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可瞭望北山风光。山顶上有石刻:“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山耸天止”、“乾坤胜览”等。殿西有望月台,可在明白之夜寻“玉兔”奇景。

祝融之名,按《左传》社预注,为上古帝王颛顼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其焞燿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司马迁《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克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光明不断之意。”《管子.五行篇》:“黄帝得六相而天治......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荆州记》:“衡山南有南正重黎墓,楚灵王山崩毁墓。”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称,祝融号赤帝,以火施化乃古一帝王,常在南岳山上奏美曲,在位百年,天下大治,逝后葬衡山之阳,故将最高山峰称祝融峰,可谓光明永照天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