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夜里难眠想亲人(清明时节思亲人)

最近在清理厨房柜子时,发现了家里唯一的传家宝:常奶奶从老家带来的一把古老的小铜勺。

清明时节雨纷纷夜里难眠想亲人(清明时节思亲人)(1)

顿时,常奶奶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高高的个子,微微下垂略带长方型的脸,慈眉善目的眼神,穿一件整洁自缝的黑色盘扣布襟衫……

01

常奶奶名叫常贤惠,人如其名,贤惠、善良、刚强、知书达理,是我继父的母亲,理应尊称为奶奶。

而我的外婆张泽玉结婚时,招的是上门女婿,生下独生女~我的母亲后,自然也随她姓张。我从小由外婆在松滋老家带大,从呀呀学语时,就顺理成章地叫外婆为奶奶了。

到了上学的1969年,外婆便带我回武汉,与母亲新组建的家庭一起生活,父母因文革离异。母亲与仪表堂堂既是同学又是老乡的未婚青年继父结婚后,生了两个妹妹。

常奶奶是在1981年爷爷去世后,不得不离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枝江农村,投奔他的独生儿子的。

为了在称呼上区别两个奶奶,我们擅自做主,在后来的真奶奶前面加了一个常字,每次叫常奶奶时,她总是嘴角上扬,满脸笑意,可我总觉得酸溜溜的,替她抱不平。要是叫我那执拗的外婆为张奶奶,她才不依呢。

常奶奶来汉后,见一家七口只有父母赚钱,生活较为拮据。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臂弯里时常挂着一只放有火钳的铁桶,到设计院锅炉旁捡烧过的煤渣。

她弓着腰在煤堆里扒来扒去,一桶煤捡下来,脸被煤炭的余温烤得通红,也照出她历尽风霜布满皱纹的脸。

继父地主出身,在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它像一座大山压在爷爷奶奶身上,也压在继父头上喘不过气来:升学、就业、婚姻、晋升、出国进修等都受到了压制。

后来听常奶奶的侄儿说:爷爷、奶奶上过私塾,知书达礼,为人厚道,过去在他家干活的人都吃得好,工钱也给得足。

解放后,资产全归公后,便家徒四壁,常奶奶来汉时,老家只剩下一个靠江边摇曳的茅草屋。

02

继父生前是武钢某厂驻冷轧班的班长,因担心未婚青年吃放射线影响生育,便主动承担了冷轧一米七轧机的主要放射性工作。1981年下半年因免疫力下降染上了乙肝,母亲便带父亲四处求医。

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本来就急躁的母亲面对工作、病人及上有老下有小的多重压力,时常与家人发生口角,常奶奶见状,总是一声不吭地忍受着,她知道媳妇是刀子嘴豆腐心。

1983年4月4日正值清明,年仅46岁的继父~武钢首批工人技师,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不舍及牵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天,灰色的天空一直下着蒙蒙细雨,好似苍天都在为我父亲哭泣。

继父的英年早逝,无异于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家人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母亲当时才45岁,拖着俩老俩小,两个妹妹大的13岁半,小的刚满12岁,我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

最最可怜的是我那饱经风霜的常奶奶,与独生儿子团聚不到二年, 就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不知当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继父这颗独苗是在常奶奶28岁、爷爷30岁才生的,夫妻俩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在枝江边长大,可爷爷奶奶怕有闪失,从不让他下水游玩,不会游泳成为继父成年后的一大遗憾。

得知继父逝世的消息,许多科室、班组都自发地发起了募捐,这在该厂是史无前例的。二元、三元、五元、八元、十元不等,总工程师管伯伯捐了20元,要知道当年每人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呀!

这沉甸甸的深情厚意,记载着同事们对继父的缅怀、尊敬及对家人的同情,尤其是对他年迈老母亲的怜悯。妈妈将2000余元的捐款全部给了常奶奶。

03

继父生前是全国冶金行业引进放射性元素工作的开拓者、牺牲者又技术超凡、德高望重,故后事是比照工伤处理的。

料理完继父的后事,生前好友们又协助妈妈安排了常奶奶今后的生活。为避免与婆媳以及亲家(我的外婆)发生矛盾,常奶奶选择了独住。

大伙便将她安排在27街坊一楼父亲生前分的一间团结户里,邻居付叔叔常年住汉口很少回来,奶奶基本上是一人单住。

27街离我家不到800米,照顾起来也方便。还有门栋都是继父单位的职工家属,大家对奶奶也十分关照。

记得在给常奶奶布置房间时,继父的挚友魏瑞东叔叔——时任安装车间主任,专门从前方车间拖回一个崭新的刷了绿油漆的足有2米高的铁柜,给奶奶放杂物;窗帘是用很厚的深灰色棉布做的。

一张床,一张小方桌,几把木头椅子……简陋的房间,却被一生爱整洁的常奶奶,打扫得干干净净。

每逢继父生日和忌日,老人家都要做几个可口的菜,让我通知妹妹们去吃饭。我想,她一定是想让在天之灵的儿子,能看见两个可爱放心不下的亲生骨肉逐渐长大的模样……

在我的记忆里,常奶奶除了父亲去世时大哭过一场之外,其他任何场合从未看见她掉过一滴眼泪,也从不提及父亲的死和自己的怜。

在众人面前总是展现出乐观、开朗的一面,她独自承受着痛失爱子的悲痛,认识她的人没有一个不敬重的。

每年的大年初一,厂总工程师管伯伯携夫人总是第一个给常奶奶拜年,他们的老家在外地,之前从没有在武汉给人拜年的习惯。

常奶奶心灵手巧,也懂得知恩图报。有一次,老家侄子送来两只母鸡,奶奶马上让我送给经常照顾她的李伯伯、刘叔叔两家。

她腌的萝卜干,一打开坛盖,香气便扑面而来。嚼起来更是甜脆甜脆的。她常分给左邻右舍吃,大家都赞不绝口,有的阿姨甚至还要去了“偏方”。

还有一项绝活,就是炸的椭圆形汤圆,外酥里滑,又薄又爽口。

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学着做,常奶奶赶紧围上黑色大摆围裙 ,从碗柜里拿出一个大碗,一边往里倒汤圆粉,一边示范起来:

汤圆粉搅拌时,水要均匀;另外要将汤圆揉到位~不干不稀有弹性;还有,汤圆要捏均匀、馅要适中、火候要恰当……看着常奶奶边搅边揉边搓边炸的的熟练程度,我也只学了七八分。

04

常奶奶住进27街后,她除了看看书、做点吃的,仍觉得很孤独。正好邻居贺伯伯见她爱干净且身体尚好,就想让她帮着照看孙子,她两个孙子照看不过来 。

常奶奶征求我们的意见,从她乞求的眼神中,看出她很想从孩子身上找到乐趣、消除寂寞、减少悲痛,大家便同意了。接下来的日子,聪明漂亮的小坤坤,的确给老人家增添了很多快乐!

1986年11月的一天早上,坤坤的爸爸像往常一样送孩子到奶奶家,推门一看,发现奶奶倒在地上,立即叫人帮忙一起送到了武钢一医院急救室。

当天早上,我从家里骑自行车上班,刚踏进班组,同事就带信说,你奶奶不行了,我当时脊背一凉,本能地想到是我的外婆,因她患有心脏病。

当我骑着自行车飞也似地赶到急诊室时,竟是我头天下班才去看望过的,一切安好的常奶奶,当时,她的心脏已骤停。医生推测是心梗,之前没任何症状,怎么突然就撒手人寰了?我只有木木地站在那里抱头痛哭。

继父的师娘李阿姨和同事罗阿姨得知后,火速赶往医院,正值医护人员将常奶奶的遗体送往太平间,她们赶紧将灵床拦了下来。

急忙找来毛巾、端来热水给奶奶擦身体,两位阿姨也才40多岁,从未干过此事,还是在护士指导下(给逝者擦身是前三,后四)进行的。随后帮奶奶换上我母亲送来的,早已备好的寿衣。

在给奶奶穿鞋时,由于遗体已僵硬,怎么也穿不上,见此情景,站在一旁的母亲早已乱了方寸,李阿姨只好乞求道:“奶奶呀,奶奶,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也不懂得怎样伺候您,您把脚放软一点,我们在给您穿鞋呢!”

奶奶好像听见了她们的哭喊声,阿姨们再次费尽全力,竟帮奶奶穿上了鞋,她俩也累得全身瘫软。

常奶奶出殡那一天,父亲生前的好友都赶来为这位无儿无女慈祥而又刚毅的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05

一生行善积德、少言寡语的常奶奶悄然离世,没有让我们伺候她一天,没有留下一句话,还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小家——当时我与家在外地的男友,正为结婚的房子发愁。

常奶奶只留给我无限的悲痛与思念!

想来惭愧,常奶奶逢人就说我懂事,对她好。可继父去世后,因母亲经常出差,我要一边上班,一边上函大,还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妹妹并为外婆分忧,没能给予常奶奶更多的照顾 。

只是每次单位分物资要给她一半,平时下班路过时去看看,有事跑跑腿而已。

我和常奶奶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相处不到六年,可她老人家给予我的爱以及豁达、刚强、涵养等品格,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度过了人生的风霜雪雨。

岁月如歌,时光如逝。转眼常奶奶已离开我们三十多个春秋,父母也已作古,两个妹妹已过五十,我也步入耳顺之年,但我一想起她老人家仍想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