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职位等级(从三级到八级数数清代那些后宫的等级演变)

所谓内命妇,是针对于“外命妇”而言的。“外命妇”一般泛指朝廷官员的妻室,而“内命妇”则一般泛指皇室家族,特别是皇帝本人的妻室。与外命妇制度一样,中国各个朝代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命妇制度。清代不仅有自己的内命妇制度,而且这个制度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才最终确立。

清朝后宫职位等级(从三级到八级数数清代那些后宫的等级演变)(1)

图为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第一阶段·天命、天聪时期

在入关之前,后金天命、天聪时期的后宫等级,大体因循着当时满蒙国主的妻妾模式,分为三个等级,即嫡妃、侧妃,以及庶妃。

嫡妃,也写作“嫡福晋”,是汗王的嫡室正妻。根据娶入顺序的不同,可以有“元妃”、“继妃”等称呼,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元妃佟佳氏,满文文献写成“neneme gaiha fujin”,意为“原娶之福晋”。再后来,礼制发展,尊称嫡妃为“大妃”,满文文献写为“amba fujin”,意为“大福晋”。

图为后宫行乐图

第三阶段·康熙朝中期之后

经过了第二阶段数十年的适应和调整,从康熙朝中期开始,被后世所熟知的八等后妃制度正式确立,并且以各种先例作为根据,形成了固定的制度。

这八等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而这八个等级,大致说来则可以分为五个大等级。

第一等级是皇后。皇后的身份独一无二,只有先、后,原封、继封、追封之分。从嘉道之后的惯例来讲,原封嫡后的身份是最高的,其本家可以得到“承恩公”的推恩封爵,而继封乃至于追封的皇后,身份则要次于原封嫡后,其本家只能够获得“承恩侯”的推恩,而且其中因生育皇帝而获得追封的“皇后”,地位一般还要次于继封的皇后。

第二等级是皇贵妃。清代皇贵妃之位设立于顺治年间,原本是专为董鄂妃而设立的。从设定的出发点上讲,就明确指出了其“中宫之次”、“首襄内治”的“副后”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乾隆年间开始,在原封皇后故去的丧期内,预定继封为皇后的后宫,多要暂补为皇贵妃,以顺势在丧期结束后晋封皇后。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册封为皇贵妃就一定意味着成为了皇后候补。值得注意的是,在顺康时期,从冠服制度来讲,皇贵妃与贵妃基本是属于同一等级的,到了雍乾之后,二者才拉开了差距,尤其凸显的,即是皇贵妃可以使用皇后的明黄色,而贵妃则不可,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等级是贵妃。清代贵妃到了康熙朝才正式形成制度,而且在当时,贵妃似乎与皇贵妃的区别并不明显。雍乾之后,贵妃和皇贵妃之间的区别增大,能够使用明黄色的皇贵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副后”身份,而只能和妃、嫔一样使用金黄色的贵妃则明显和皇贵妃产生了级差。这种变化也使得贵妃变得有些尴尬,它和皇贵妃以及妃、嫔这两个等级之间都有些类似,也都有些距离。

第四等级是妃和嫔。妃和嫔是清代后宫等级中的“中流砥柱”,这是因为一般能够成为妃和嫔位,都是出身家世不错或者还比较受到皇帝宠爱的。达到了这个等级,已经是正式被皇家所承认的后宫了,并且拥有自己的冠服等级。

最后一个等级是贵人、常在和答应。这三个等级虽然互有高低,但其实都属于清代下层后宫。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冠服等级,而且如果没有生育过,经常连多余的记载也没有。在这最后一个等级之内,其实也有身份的区别,即是以是否“得号”作为区分。清代初期就曾经规定,“凡未有封号宫人。丧礼……皆由礼部行文各该衙门备办”。像蔡常在这种并不是“封号”,只是“称号”而已,像佳贵人这种就是“封号”了。在清宫的档案,特别是满文档案中,这种区别尤其明显,因为“封号”是必须要意译的,而“称号”便都是音译的。也就是说,就算同是贵人的身份,拥有封号的贵人一般也比只有称号的贵人地位要高。不过整体说来,一般拥有了封号,也就开始要上升到妃、嫔的身份了。当然,清代也有个别的只拥有称号和没有封号的妃或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