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1)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2)

采访时间:2014年7月24日至27日

地理位置:河南省淮阳县

在淮阳县,采访完太昊陵、画卦台之后,我们来到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平粮台。

关于平粮台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其中不乏历代高手所做,再做下去连我们也觉得诚惶诚恐。在这块厚重、沉寂数千年的神奇土地上,感叹时代变迁的同时,我们极力寻找它曾经荒芜、曾经热闹、曾经历练人性、曾经千疮百孔、曾被大多数世人记忆和曾经被遗忘的地方。

如果从观赏的角度判断,遗址一类的景点绝对是不受游人偏爱的。也许是“国保”的名头起了作用,也许是这里见证并记录了世界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许是受一段宋朝包公陈州放粮传说的吸引,也许是这座古城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避不开它。

1.神秘古城门,缓缓开启

据《淮阳县志》记载,平粮台(宛丘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距今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

我们采访组一行4人特意邀请了淮阳县伏羲文化知名研究专家李乃庆老师作为我们的向导和讲解员。

当日,在李乃庆老师的带领下,采访车出淮阳县城往东南,穿过烟波浩淼的东湖,大约4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一个叫大朱庄的普通村庄。采访车在一座围墙外的停车场停下。

也许是我们的造访惊动了守门人,也许是他们早已得知我们的到来,刚下车,两扇对开朱漆大门便缓缓打开,一名看护老者笑容可掬,示意我们进去。我们看见,“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淮阳县平粮台管理处”两块牌匾整齐悬挂在红砖门楼的左右两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宁静自然。

虽然曾经对平粮台出土的瓶瓶罐罐动过品味和把玩的念头,但从来没有对它厚重的历史沉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此时此刻,我们想到的是先民们在6000多年前创造美好生活和繁衍生息的如画如图的场景。虽然眼前只是一座高出地面五六米的高台,但是这瞬间的感觉,仍然让我们心颤。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3)

2.包公陈州放粮济苍生的传说

平粮台未被发掘之前,大家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当数宋朝包公陈州放粮。

相传,北宋年间,陈州多灾,民不聊生,朝廷派四国舅到陈州赈灾。没想到四国舅克扣皇粮,将粮中掺沙放给百姓。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派包公到陈州查办此案。包公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在城内金龙桥铡了四国舅,并在这个地方将粮中的沙子筛了出来,筛出来的沙子堆成了此台。实际上,不要说筛出的沙子,就是粮食堆这么大面积也是不可能的,传说不足为信。

不过,宋朝时这里为贮粮台是确切的,它与宋朝南粮北调有关。《宋史》载:“……粟帛自广济河而至京师者,京东之十七州;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师者,陈、颍、许、蔡、光、寿六州,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县志说:“惠民河亦曰蔡河,惠民河粟40万石,菽20万石,皆由京朝臣督之。”这个台东临蔡河,南通淮河,东南方几州贡粮必然漕运到此,再由此用马车运到京都开封。

然而,相对于平粮台久远的历史,这段传说、这个地名太浅了。

不过,翻开中原的历史大书,你会发现许多遗迹目前依存的都只是一堆黄土,这是群雄“逐鹿中原”连年征战的结果。其实,一次次的摧残和毁灭都是具体的,很多美丽的传说是否真实暂且不提,不必怀疑的是结果。

如今,平粮台只是一座突兀而立的大土丘,与周围的黄土地并无大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多了一堵围墙和红砖门楼两边的两块牌匾。

3.一把越王剑,引出大发现

走进大门,见面寒暄,说明来访原由,平粮台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热情地打开陈列室,示意我们去观赏文物,但李乃庆老师举起右手做了一个拒绝的手势:“不!先走走,感受一下,我边走边讲!”

在我们的右手边,一条石径的尽头屹立着一块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78年立”的石碑。它庄严的朱红色身躯,肃穆的黑色碑面,雄浑的暗金色大字,透露出一股庄严。面对它,我们不自觉地庄重起来。

穿过围墙,算是步入平粮台的心脏。这里,各种灌木植被生长茂盛,郁郁葱葱,鸟鸣虫叫,叽叽啁啁。低头发现,这里的土质呈黑灰色。在风化的斜坡下,时常可见一些土层中夹杂的蚌壳、陶片和兽骨。兴许,我们一抬脚就能踢出几块残陶断片,踢出一个时代,踢出一段历史,踢出一座城堡,不经意间再踢出一个几千年。

行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一行人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放轻了谈话声,生怕破坏了这里的安宁,也生怕双脚踩坏了这里的文物,更担心打扰了长眠于此的先人们。

站在高台之上,回望6000年前的文明,仿佛隔着山隔着海隔着云,一切都显得那样茫然和朦胧,即便借助想象的翅膀,6000年的距离也是一个难以穿越的篱障,但当我站在平粮台——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上时,6000年前的历史离我是如此之近,仿佛能听到它的鼻息,触摸它依然温润的肌肤,咫尺相对,息息相通。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4)

跟随李乃庆老师,继续徒步向前走,我们在一处废弃的窑厂旁停留了许久。

历史总是这样:斗转星移,沧海变成了桑田。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放眼四周,一马平川,在没有钢筋水泥摩天大楼的远古时期,真的是居高临下傲骨铮铮。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首宋词:“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感慨间,眼前开始闪现一幅历史的画面——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破除迷信、破除“四旧”的时代。大朱庄村民们不再相信有神灵存在,于是,村里制定了规划,决定从村旁那个祖辈们烧香的高台上取土烧砖。一时间,高台周围建了几座窑厂,人来车往,轰轰烈烈。

从那时起,不断有人捡到一些碎陶片和一些生了锈的铜器,缺乏文物知识的村民将陶片扔掉,铜器砸碎卖了换点日用品。

1979年5月的一天,两名挖土农民在这里捡到了一把类似长剑的东西,从此打破了这座村庄的沉寂——这把剑,就是鼎鼎大名的越王剑。

越王剑的发现,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重视,他们经过初步考察,认为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墓葬地。为了使更多未出土的文物不遭到破坏,河南省博物馆决定在当地举办文物考古训练班,普及和提高人们的文物知识水平。

1979年夏,省文物考古专家曹桂岑领着周口地区(今周口市)文物考古训练班的学员来这里实习。他们选了一座东西方向的墓进行发掘,当寻找到墓坑时,突然发现墓内填充的夯土拐了弯,不像一座墓的形状,这让他们感到很奇怪。他们仔细分析比较了夯土的软硬程度,判断这是另一座南北方向的墓打破了原来那座东西方向墓的墓道。从出土的文物判断,南北方向的墓是汉墓,而东西方向的墓是楚墓。在楚墓的墓室里,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还有一把青铜剑。这把剑的柄已经残缺,从剑上的文字看,这又是一把越王剑。

我在想,墓葬中埋于地下的文化,是没有传承意识和对象的,墓葬仅仅起到了客观上的文化载体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发掘墓葬后,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传承价值。

也正是那一年,一向宁静、沉寂,只有鸡鸣、狗叫、鸟欢、虫唱的宁静小村庄突然间沸腾起来。原本不起眼的一片“高地”被圈住了,外面搭起了花花绿绿的帐篷,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让大朱庄人既感到惊喜,又觉得自豪。

听完讲解,30多年前的一幅场景似乎又浮现在眼前:一群年轻力壮、激情四射的精壮劳力赤裸上身,挥锄舞镐,一座高二丈的高台一天天地变矮,一步步被蚕食……

当一车车灰砖从窑洞推出时,人们爆发出阵阵朗朗的笑声。他们没工夫去思考,也不去思考这种行为的对错,也不知道挖出的那些瓶瓶罐罐的价值所在,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同时打开了一座古城堡的大门……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5)

我们不知道,对他们的行为该怨恨还是该褒扬。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走出迷信,相信科学是好的;不在田间取土烧砖,改在高台取土是理智的;可是他们扔掉陶片、砸碎铜器的行为是令人惋惜的。不过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群村民在这里挖土烧砖,挥锄舞镐,这座埋藏在地下的文化古城,或许至今仍深埋地下。

不过,越王剑被发现后,很快引起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平粮台相继成为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阳县平粮台管理处主任贾亮说,1995年以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在平粮台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和淮阳县平粮台管理处,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并制定了中、长期区域保护规划。

4.城墙,在这里发现

为什么越王剑会在这里多次出现?剑的主人又是谁呢?尽管一时还找不到答案,但是考古专家通过对近十座墓的发掘,证明了这里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国到汉代的楚汉墓群。

我们从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了解到,平粮台一共出土过3把越王剑,年代均为战国时期。3把越王剑均为圆首、圆柄,柄上无箍。剑格、剑首均有错银鸟篆体“越王”铭文,少者19字,多者22字不等。

此外,1979年的这次考古还发掘出土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文物,比如在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具有楚文化风格的镇墓兽;在一座楚墓中,出土了100余件玉器以及青铜鼎(剑)。

虽然李乃庆及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给我们讲解镇墓兽的出土情况,但我们在平粮台博物馆陈列馆见到了当时镇墓兽出土的资料图片和介绍。

1985年,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高1.2米,鹿耳,人面,头上有角,跽坐,双手向左右平伸。兽目较深,高鼻,张口,赤身,仅下腹部穿三角裤头。通身呈朱红色,嘴唇涂红色,裤头为黑色,是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艺术品。

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代时期的埋葬习俗、谶讳迷信思想、泥质雕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泥塑镇墓兽。此外,镇墓兽下身穿的三角裤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三角裤头标本。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6)

但在资料图片上,我们并没看到镇墓兽下身所穿的三角裤头。一名文物专家告诉我们,镇墓兽出土时穿着的三角裤头,很快就风化了,现以“裸体”现身。

其实,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随葬器物。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古墓葬其实是某个时期的古人在某个地方生活及文化的纪录。后人通过对那些不同类型的墓葬、葬具、葬式等等的发掘和考查,不仅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氏族部落,各个朝代的埋葬习俗、埋葬制度、社会组织形态、社会结构、墓葬时代和人种学诸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科技、习俗、宗教、对外交流等重大问题,找到极具价值的实物实证。而这一切,正是古墓葬的文化传承及意义所在。

发掘的丰硕成果使考古专家再次产生新的疑问,以往发掘的楚墓大都集中在湖北、湖南或河南的信阳等地,如今在豫东平原一带却发现了大批的楚国贵族墓葬,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究竟还有多少墓葬?这个高台里还埋藏着多少秘密?

正当考古队准备进一步发掘古墓时,却迎来了1979年多雨的秋天。

考古队决定在这个多雨的秋天暂停挖掘古墓,而改为在较浅的位置发掘。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铲子下去却揭开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当他们挖出一个断面时,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块,断面是花土,而且分出许多均匀小层,这是什么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从郑州赶来的已故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判断,这就是古代用于建筑的土坯。不久,在断面的东南部,他们发现了土坯的房基。经过清理,原来这是3排建于夯土台上的土坯建筑。这个发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这个发现还给了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并且会筑台,会筑台就有可能会筑城墙。那么,这个地方会不会是一座古城址呢?

如果是古城址,就可能有城墙,找到城墙,就能证实这个推断。这个想法极大地鼓舞着考古队员,他们在断面四周挖了多条探沟进行调查,终于发现了断面四边都有夯土层。经过判断,这些夯土层可能就是城墙的结构。

那么,城墙的范围有多大?它是怎样建成的?古城的始建和废弃的年代又是何时?种种疑问接踵而来。这时他们觉得,探寻古城的秘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全力以赴。因此他们决定转换工作重点,把找墓转为找城。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城墙的范围和筑城的方法。从探沟中可以看出,城墙的走向是直线,他们分析这个城有可能是方形城。这个想法对不对呢?如果能找到城墙的拐角就能得到证实了。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在东北和西南方向果然找到了城墙的拐角,从而确定了城墙的范围。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址,面积大约有5万平方米。城墙下部宽13米,上部宽10米,现存的高度约有4米。

建筑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古老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岁月,而且体现了人类的文明智慧和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

5.门卫,从这时开始设立

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这么高大的城墙,是怎么筑起来的?

古城的基本轮廓清楚了之后,新的疑问又产生了,城门在哪里?有几个城门?考古队分析,门所在的地方应该是城墙的缺口。然而由于东西两侧的遗址破坏严重,已经很难发掘。令考古队欣喜的是,在北墙的中段,发现了缺口和路土,考古队认为这应该是城门。但是,按照今天坐北朝南的居住习惯,正门应该是南门,而不是北门,那么,这座古城是不是也有南门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他们又在南城墙正中开了一条东西方向的探沟。快挖到底部时,突然碰到了坚硬的东西,考古队顺着轮廓小心翼翼地清理出来,眼前竟然出现了几节灰色的陶制管道。这些管道有3根,呈倒品字形摆放。管道的平均直径大约有30厘米,一端粗一端稍细,节节套扣,埋在路土的下面。整个管道的铺设有一定坡度,位于城内的一端稍高,看来这是为了便于城内物体的排出。但是为什么管道是3根并且呈倒品字形摆放呢?从土质和管道的花纹上仔细查看,考古队发现这3根管道并不是同时铺设的,可能是下面1根被泥淤塞后,又铺了两根。而陶制管道上烧制的花纹证明了这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7)

虽然是几根管道,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信息。首先从管道的直径和坡度可以算出它的排水量,而排水量反映了当时的居住人口和自然降水的多少,由此可以想象出远古时的气候以及先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在寻找南门的过程中,更大的意外又出现在考古队的面前。在路土的两侧,他们发现了两间对称的土坯房的房基。这两间土坯房建在南城墙的缺口处,房门相对,两间房之间是一条向北延伸的道路。看来,这两间对称的土坯房应该是门卫房,而这里就是南城门,古城的正门。

在今天,你走进一个管理严格的单位,定有人会拦下你,让你登记个人资料,这样的人叫门卫。实际上,平粮台门卫房的建造为后代同类型建筑形制开了先河,也成为门卫的先河。

据专家考证,这里考古发掘出的门卫房就是为警戒和守卫城门而特意设置的。它成为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城址中唯一设有守卫房的城门。

我们在这座被铁栏杆圈围的现代复原门卫房前驻足的时间是最长的。李乃庆告诉我们,此处就是当时发掘的都城正门——南门。有学者推测这应是一处贵族专用的“门禁社区”,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3根陶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这应该就是迄今中国最早的有规划的公共排水设施。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8)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9)

可见,在古代中国,排水系统一开始就与文明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国家挂上了钩。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城市的主流是“政治性城市”。因而,都邑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作为政治性城市的早期都邑,规划性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排水系统又在其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之后,在这座古老的都城,经过发掘又相继发现了10余座房址、3座陶窑、16座儿童墓葬以及200多个灰坑。至此,这座古城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已接近尾声。

6.平粮台,原是古“宛丘”

然而,更大的疑问凝结在他们心头:是谁建造了这座城?

在城址发掘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在夯土城墙的下面有许多碎陶片,而这些陶片与后来城址中发现的陶片无论从颜色到花纹都有所不同。这说明,在建造古城之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对这些陶片和陶器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它们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据今大约有4700年。而在此之上建筑的古城,经测定数据证实,它的建造年代在4500年以前。从城址内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与城墙的叠压关系看,古城最后的使用年代距今4100年左右。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10)

按照考古文化命名的习惯,他们把这里叫做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然而在遥远的古代,这个城叫什么名字呢?也许,搞清楚古代的名字对于探寻它的秘密会有帮助。

据《淮阳县志》记载,“储粮台,在城东南五里,俗称平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据记载,无论从方位、特征来看都与这个平粮台非常吻合。然而,无论是储粮台、平粮冢还是平粮台这3个名字都不像古代的城名。

目光再回到淮阳这片厚重的土地。这里上古为太昊伏羲之墟,神农所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分封,武王封舜后妫满于此,建立陈国;春秋末年,楚灭陈,陈为楚北方重镇;战国后期,楚徙都于此,陈城为“郢陈”,史称“陈楚”。

实际上,《诗经》中也多有关宛丘的描述,《诗经•国风》里有《陈风》,陈就是现在的淮阳。《陈风•宛丘》里关于“宛丘”的记述是:“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太姬无子,好祭神鬼,鼓舞而祀,击鼓为证。”因为太姬无子,好祭神鬼,所以倡导了陈人的风俗,是故有陈人在太昊之墟——宛丘上击鼓、击缶的场面,也就是在旧墟上祭祖、娱神或求子。

在《陈风•东门之枌》中也有关于宛丘的描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写在陈国东门外的郊野上,有一片名为宛丘的高平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杨、柞树,在仲春时节的清晨,小伙儿姑娘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儿情歌婉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儿眼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儿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给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除《东门之枌》外,《宛丘》、《东门之池》、《月出》这些爱情之歌,大都产生于宛丘东门这块爱情圣地。那里有“丘”、有“池”、有“杨”、有“栩”(柞树),宛丘东门应是陈城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是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根据《诗经》的描述,宛丘是陈城东门外的高平之原,而平粮台恰是东门外的高台废墟,《诗经》中关于宛丘的描述与典籍所载“宛丘在陈城道东”、“陈都于宛丘之侧”及《山海经》所记载的“颛顼国……有陈州山”相对应,这些恰好印证了平粮台正是伏羲的都城宛丘。

也就是说,现在的平粮台就是伏羲时的都城宛丘,它既是现代人们解读远古的神秘之城,同时,也和太昊陵一道成为人文始祖在淮阳的佐证,更成为淮阳是中华姓氏起源地的明证。

但最终证明平粮台是宛丘古城的,是凝固的历史,是城。

为什么把这个地方叫作宛丘呢?根据古书中的解释,“丘上有丘为宛丘”,“四方高,中央下为宛丘”,也就是说,宛丘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碗底。而平粮台古城正是在自然的丘陵上,筑起高大的土城墙,远远望去像是“丘上有丘”,方形的高大城墙与城内相比,“四方高,中央下”。这与文献中对宛丘特征的描述相吻合。

7.伏羲,何以“都宛丘”

据《五帝纪》:“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

《路史•太昊纪》: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继位。都宛丘”。

《史记正义•帝王世纪》:“神农氏……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我国地域如此广袤,伏羲部落为何千里迢迢从甘肃天水沿渭水、黄河东下,来到淮阳定居,并在此建都呢?

应该说,伏羲选择淮阳建都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不无关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中国古地理图》中提到,在五亿七千万年前的震旦纪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了淮阳古陆。

据古地理学的研究,淮阳属中纬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这对古人类的生活是极为有利的。况且,这一带为黄土地带,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作,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钾等矿物质,对原始农业的发展十分有利。这里不仅发现了数万年前的恐龙、古象、古鹿、鸵鸟蛋等动物化石,还发现了数百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存。

另外,这里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更是原始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理想之地。特别是平粮台东侧南北走向的古老蔡河,为古城内先民们长期用水,以佃以渔等带来了诸多方便。因此,先帝慧眼独识此“风水宝地”,将其作为部落集团永久的领土和都城。

据文献记载,太昊伏羲氏是居住在东方夷人的祖先,又是东夷集团中最著名的部落酋长。他在淮阳长期居住期间,用勤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为开创远古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在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长期居住期间,用勤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为开创远古文化作出了贡献。作网罟、正姓氏、定官职、画八卦、造琴瑟、定嫁娶之礼以及教民佃渔畜牧,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并影响和同化了周围的其他文化。

但这样的一座古城,是在什么时候废弃的呢? 西周初年,淮阳县城已经成为都城了,它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粮台区区小城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那些有职有权的人肯定会举家迁往新城,剩下的不过是一些奴隶或身份卑微者。

此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这就是说,在距今3000年前的周代,陈国的俊男靓女们在闲暇时,集体来到平粮台这座林木蔚然、风景秀丽的古城游玩、歌咏,击缶(大瓦瓮)起舞,谈情说爱。这又证明平粮台在周代已经不是先民们居住的地方,而是一处人们游玩、娱乐的场所。

但平粮台废弃的主要原因是炎帝北侵逼迫太昊部族东迁。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在位115年,传15氏,凡1260年而神农氏(炎帝)作。”另据《中华都城要览》言:“太昊氏衰,被炎帝所逐,复迁鲁,陈为炎帝之都。”从以上记载中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太昊部族是被炎帝部族逼迫迁于山东曲阜,而太昊的都地则为炎帝所占,并在平粮台定居生活达1260年。后蚩尤挥军来犯,又赶跑了炎帝,从此,平粮台由鼎盛逐渐转入衰落。再后来,它就成为后代帝王将相们死后的墓葬之地。

……

当我们竭力从平粮台和它的故事中走来时,已是烈日当空的正午。

再回首,一座曾经荒芜、兴盛、辉煌、败落的古老城堡已掩映在一片树林中。这座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还远没到可以爽然解读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翻来覆去讲述的话语,其实只是近一个多世纪考古学家们在废墟间爬剔的结果,与早已毁灭和尚未爬剔出来的部分比,只是冰山一角。

轮台古城简介(通向现代文明的神秘古城)(11)

声明:版权作品,禁止复制。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