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1)

岳西网讯(记者 余亚军 储海霞)篾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过去,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大多出自篾匠之手,竹篮、畚箕、笸篮、淘箩、蒸笼、筛子等。时过经年,曾经鼎盛的篾匠技艺,在当代社会其它工艺材料的替代下,逐渐走向没落,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悄然消逝,篾匠也将成为最后的风景。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2)

吴传福,今年55岁,天堂镇城南社区居委会吴岭组人,从事篾匠工作近40年,但他却是一位聋哑人。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3)

吴传福家由客厅上楼的台阶上摆放着工具,篾刀、小锯、刮刀等,把手处都磨得光滑蹭亮。吴传福坐在堂屋中央,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刀下去,碗口粗的竹子就被劈开一道口子,“啪”地一声脆响,竹根那端裂开,这时把劈刀夹在竹缝口顺势下推,竹节就随刀而开,对剖再对剖,利用竹节倒勾削成编制畚箕的竹签。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4)

记者采访中,吴传福手上的活计不停,一经一纬认认真真编织着自己手上的笸篮,完全不在意手背上被竹篾刮伤流血的伤口,吴传福粗糙得像枯树根一样的双手,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老茧一层又一层。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5)

吴传福动作娴熟,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篾和黄篾,青白分明。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6)

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劈出不同的篾片,根据编织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条或者篾丝,有的篾条和篾丝上下宽度不一,需要进行削刮,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一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7)

吴传福正在编织畚箕和笸篮,篾条在吴传福的手里乖巧听话,任他摆弄,或编或织或拉或穿,姿势如舞蹈般优美。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8)

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不一会儿,一只竹匾的底部纹路就大致成型。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9)

吴传福的嫂子说,做一件竹器太费功夫,编一个笸篮,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边、编篾、锁口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才能完成一件客户满意的竹器,细算下来,一天大概只能赚几十元,而且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所以吴传福的哥哥选择其他工作赚钱养家。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10)

在吴传福家里,到处都堆着竹子和竹篾,今年开春,有村民找他定制了20张笸篮用来养蚕,吴传福正在赶制,在春蚕上市前要将笸篮交到客户手中。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11)

30多年来,靠着务农和做竹器,吴传福本来拥有一个完美的三口之家,虽然不能听,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但靠着勤劳和努力,吴传福盖起了小洋楼,但女主人却在2014年离家出走,同时带走了家里的积蓄。年轻的儿子也因盗窃进了监狱,因此家里只剩下吴传福一人,这个憨厚的中年男人,没有被生活的变故打倒,依旧热爱生活,努力把日子过好,他用并不清晰的口语告诉记者,年底的时候,儿子就回来了。吴传福翻出年轻时一家三口的照片,他曾经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12)

吴传福不仅做竹器,田间地头的农活一样不少,开春他又种了2亩茶叶,一锄一锄平整好土地,种下买来的茶苗,还向记者展示他采购的各式各样的蔬菜种子,等做完这批笸篮就开始种菜。

竹青问戴沐白谁是母老虎(吴传福刀光析竹青)(13)

做篾匠活的时候,客厅里开着电视,吴传福并不能听到声音,但他偶尔会抬头看一下电视画面,或许能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孤独一人守着家。吴传福将一根根竹条斫得如思绪一样细长,他用柔韧、粗糙而又灵巧的手坚持着篾匠这个即将消失的古老行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